古人最喜欢种植哪几种树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槐树:先秦时的官方绿化树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
  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遍植槐树。
  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迁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即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故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病消灾之神树


  “柳暗花明”“桃红柳绿”,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南海观音的形象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病消灾。
  古人迷信“柳可驱鬼”,南北朝时,民间已出现了门前插柳的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此时歌咏描写柳树的诗文也最多,贺知章的《咏柳》,浓缩了古人对柳树的喜爱之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柳树的数量远多于槐树。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大大小小的树木约有170多棵,其中柳树占了大多数,堂前屋后,路旁水边,总不少曼妙柳姿。

榆树:活命树、救荒树


  榆树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已广泛栽植。既没槐的才干功名,又无柳的姿态风流,榆树之所以能赢得古人青睐,盖因它是一种“活命樹”。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黄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明朱《救荒本草》也记载了榆树的各种“救饥”之法。
  因为榆树有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时家家不忘栽上几棵榆树。

梧桐:“宜子孙”之祥树


  梧桐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古人往往将梧桐与竹子配合起来栽植,“前栽碧桐,后栽翠竹”。如果再养点菊花,到了秋天则别有景致。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这也使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与高雅。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汉魏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今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
  此外,梧桐还被视为“宜子孙”的祥树、“知岁时”的灵树。
  选自《人力资源报》2016.12.29
其他文献
李泌做过宰相,也是个隐士。这真的有点怪。  少年时,李泌便独自一人,去嵩山、衡山寻访道士,希望得道成仙。衣道服,戴葛巾,持斋食素,修炼道术,这便是李泌生活的全部(当然也读书)。相传他能隔着屏风,引指发功,将屏风后的数十根蜡烛一气吹灭。这时的李泌,身手矫健,面色红润,思维敏捷,眉宇之间,尽显仙风道骨。  隐士李泌,其实只能称作半隐士。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国家危难,李亨派人
期刊
据《警世通言》记载,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秀才吴洪到临安府求取功名,无奈名落孙山,他便在桥下开了一个学堂挣点银两,等待三年后的科考。  这日,吴洪听到帘外铃声响,扭头一看,只见走进一个老妪,正是以前的邻居—以做媒为生的王婆。王婆笑呵呵地寒暄一番后,问吴洪今年多大了。吴洪说自己22岁了。王婆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22岁的人,看着却像三十多岁的人,可见平时操心操得很呢,依我看,不如寻一个小娘子
期刊
光州城古玩行里有个能人,叫杨大眼。他天生一副异相,刮刀脸上生着一对鸽蛋大的眼。远远地见俩小灯泡打人群里忽闪着就过来了,那一准是杨大眼无疑,别人没这号的。  杨大眼这一双眼可不是白长的,那可是一宝,赛过照妖镜。经这俩眼珠子瞧过的玩意儿,不管是硬片(瓷器)软片(字画)、铜铁木石,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要说杨大眼有这能耐,该发财了不是?可他有个原则:光看不买。他就靠给人掌眼看货吃饭,瞧一眼,十块大洋。
期刊
唐顺宗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太子李纯找一个侍读,也就是找一个读书的同桌。很多朝廷显贵一听,纷纷推荐自己的亲戚。可是,唐顺宗告诉他们,自己已经确定人选了,这个人就是崔枢。  在进士考试的前一年,崔枢千里迢迢来到汴州,租下房子一住就是半年。其间,他与一个海外商人住在一起,空闲时,他们常常摇着折扇去陌上踏青,去水边看柳,吟诗作对,日子过得潇洒雅致。  不久,商人卧病在床,崔枢忙着去药铺找大夫,给商人煎
期刊
1  机会总是留给具有超凡判断力的人。是的,杜如晦就是一个具有超凡判断力的人。  当他看到隋朝贵族李渊从太原一路攻城略地拿下长安的时候,他知道机会来了。他毫不犹豫地投到了李渊的阵营。  要建大业,必得人才。此时的秦王李世民虽然年轻,但深谙此道。所以他将杜如晦召到了自己帐下,给他安排了一个军队文职。  一段时间过后,杜如晦的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顶头上司李世民的肯定。  但是,此时的杜如晦在李世民阵营中
期刊
三国时期,曹魏名士灿若群星,钟繇堪称其中的重量级人物,他曾任职太尉,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合称三公。  论仕途,钟繇官至百官之首的太傅,被曹操比作西汉初的重臣萧何,《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其“开达理干”;论艺术,钟繇是曹魏最著名的书法家,还是楷书的创造者,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书圣”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虽然形象近乎完美,但钟繇也不是没有“污点”,这“污点”也和书法有关。  东汉末年的大书法
期刊
1、奇药  河间知府王民最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急得他夜不能寐,几天下来,竟是头疼欲裂,欲死欲活。找遍了府内的名医和郎中,竟无人能够医治,气得他赏了这些人好一通板子。  这天下午,他的头疼病又犯了,他急忙喊叫管家陈忠,想让他再给自己去找个郎中,先扎两针,止住疼再说。可连叫了几声,竟不见陈忠回应,他冲到院子里,怒声问道:“陈忠,陈忠死到哪里去了?”  几个家佣听到了,忙着去找,却见陈忠正在自己的房里呼
期刊
当明珠埋于尘埃、英雄匿于风尘,最先识货的人最是难能可贵。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能识货的却寥寥无几。比如曹操,看好他的人有太尉桥玄、许邵。虽然桥玄说过曹操日后必成大器,自己愿意以妻子儿女相托,但是桥玄和曹操的老爸都是汉朝高级官僚,互相照顾提携对方的子孙是当时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虽然许邵给曹操打了广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这种个人宣传很有可能是量身定做的收费广告。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看
期刊
1  宋朝真宗年间的一天中午,宰相王旦下朝后走在回府的路上,正为国事深深地担忧着。最近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皇上突然迷上了神灵,并自认为真龙天子会得到天神的庇佑。因此,一些投机钻营的官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说皇上是神仙化身,能保佑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就在皇上飘飘然时,富饶的江淮大地上却出现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当地官员怕搅扰了皇上神灵相助的美梦,竟迟迟不肯上报。丞相王旦秉公直言,但遭到当朝太师刘
期刊
在金庸小说中,郭靖黄蓉夫妇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之典范,他们以布衣之身帮助宋軍守护襄阳十余年。历史上的襄阳之战中,并无郭靖黄蓉,但有一对平民兄弟张顺、张贵,他们当年上演了一幕气壮山河的真实传奇,绝不亚于虚构人物郭靖黄蓉。一、组建敢死队  1272年,襄阳城已被元军围困了整整5年。襄阳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清代大学者顾祖禹就曾这么形容:“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