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情境设置 激发创新思维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的一般程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按学科教学内容组成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先确定课例研究专题,再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试教、观课、讨论等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集体反思。这是一种集群体智慧的教学行动研究。
  为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笔者在专家的带领下参与了一次课例研究。研究中,研究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有的从改进课堂提问的角度进行观察,有的从改进案例选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进行观察,还有的从课内与课外练习设计梯度的角度进行观察。笔者结合对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的认识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了从情境设置的角度进行观察。因为情境设置既能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预设目标,又能在课堂中感受学生的体验过程,便于从师生双边角度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优途径。以下笔者选用此次课例研究的三个案例(根据笔者观察角度,内容有所删减),阐述如何通过改进情境设置,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例1 初中社会“关注日本地震 共建和谐社会”复习课
  【学习重点】 把时事热点与社政基础知识衔接起来,寻求热点、考点和问点的结合,学以致用,逐步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体验“依据素材把握命题方法,完成层次明显、难度适宜的试题命制,掌握命题技巧”的过程。
  整个教学的主体设计思想: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尝试用“学会命题”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共有三处情境设置。
  一是在导入环节设置情境。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致使核电站遭到破坏,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全世界尽一切所能向日本政府和人民提供帮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地震、海啸、核泄漏三重灾难的叠加,不仅引起环境、资源等问题,而且还直接导致经济波动、生产链断裂。
  本环节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结合时事材料与《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科考点,完成本课学习重点。
  第二个情境设置在难点突破环节。
  材料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核电站遭受地震破坏,放射性物质外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安吉(119.68°E,30.68°N)的什么方向?
  (2)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会产生哪些问题?日本发展核电工业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而频繁的地震则表明这一方式不适合。你认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应该注意什么?
  本环节情境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命题过程中应注意五个要点,完成教学难点。
  第三个情境设置在课堂提升环节。
  材料1 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向日本派出国际救援队,中国政府还向日本提供了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和2万吨燃油。
  材料2 现在网络上对于中国对日本的援助有两个声音:一个是援助,第二个是反对并高呼“震得好”。
  本环节情境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两种不同观点,让学生在争论中产生思维碰撞,体现本节课的创新思维培养目标。
  在课后的课例研究讨论会中,组员畅所欲言。先是就各自观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就别人的观察点表达个人见解,最后在组内争论的基础上,就每个观察点达成共识,并以文字形式呈现结论。
  在整个讨论会议中,组员就这节课的情境设置,肯定了三点:(1)情境设置的目的明确,三个情境分别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体现课例研究主题上,教师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2)情境设置与热点结合,素材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逻辑思维,便于学生找到考点与素材之间的联系;(3)由情境设置引发的问题,对激发创新思维有奇效。
  同时,组员也提出了两点改进意见。(1)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情境设置的预设目标要能充分考虑学生课前的学情,否则,课堂知识目标都难以达成,更不用谈创新思维培养。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教师的“导”要到位。学生思维一受阻,教师就“及时”启发,而学生的“学”则显得无力,结果落入应试教育的俗套。同时,情境设置时,素材呈现形式应多变。本节课的情境设置,素材呈现形式有文字式与图像式两种,如果能加入表格式、音像影像式,甚至是课堂实践演示式等多种呈现形式,那么就会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形象,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2)从教师关注学生角度看,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争论。创新思维通过课堂“突发事件”争论的途径,最有可能迸出火花。该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个情境设置环节,如有的学生认为考点26,27,32跟素材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有关系。对此,教师直接下定论说“那几个是延伸性考点,跟素材无关”。此外,当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明显错误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因探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最后提升环节的实际操作中,教师没有让学生争论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对“不援助”错误观点的产生进行归因探讨,错失了一次创新思维培养的契机。
  对这节课提出的建议,实际就是对下节课提出了改进方向。
  课例2 高二英语“Global Warming-Using Reading”新授课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重点句式。
  1. 重点词汇和短语:pollution,electrical,motor,can (n.),microwave,disagreement,title,make a difference,put up with,leave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on,so long as,and so on.
  2. 重点句式:(1)Together,individuals can make a difference. (2)Remember——your contribution counts.
  【学习难点】 学会制作海报并与他人分享。
  整个教学有三处情境设置。一是在重点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导入时运用了影片《后天》的片段,引导学生认识人为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产生的巨大危害。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在话题延伸中自然呈现。二是在强化知识目标环节,要求学生分组并进行角色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人士、企业老板等),表演时台词要涉及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三是在突破教学难点环节,学生展示课前设计的海报,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与课例1相比,课例2在情境设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1)情境素材呈现方式多样,如影片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视觉、听觉冲击,营造了创新思维生发的良好氛围。(2)新知识能力提升要求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体验式的情境设置中得以展现。如角色扮演与海报展示两个情境设置,学生在生活式、情境化的体验中,学习能力的够与不够得以体现显现,从而使他们提升自身能力的欲望得以激发。
  但课例2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个别情境产生的问题难度不大,情境呈现的铺垫不够(主要体现在影片导入环节),导致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思维角度产生偏差。(2)课堂中学生的两次创新思维火花没有被点燃,主要体现在课前情境预设不全面;一是在全球变暖原因探索的环节,没让学生的不同观点碰撞;二是“为遏制全球变暖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个环节,没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
  课例3 高二地理“大气环流”复习课
  【学习重点】 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原理。
  【学习难点】 运用大气环流相关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有效提取信息。
  整个教学共有三处情境设置。
  一是在情境中导入环节。
  材料1 冰岛艾雅法拉火山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释放的火山灰别看直径那么微小,且几乎没有复燃的可能性,但当飞机遇到火山灰时,它将成为堵塞飞机发动机的最大杀手。这导致欧洲众多机场取消航班。
  材料2 浙江括苍山风电场位于临海西部与仙居县交界处的括苍山脉上。山体高度1200米以上。发电机风轮一般迎风而立,山上的每台发电机都有一个变向装置,控制发电机叶轮朝向变化,有时一天中叶轮甚至朝截然相反方向变化。
  本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用热点与实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创新思维环境;二是学情调查,主要通过梯度情境问题检查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梯度问题第三问难度大,由此可承转到下一环节。
  二是在重点知识“大气环流形成过程”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师生共同情境演绎活动。师生共演三圈环流形成过程,教师讲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如图2所示。
  本环节旨在增加学生思维的维度,把传统的平面说教转化为三维立体感受,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情境设置是在能力提升阶段。情境材料重新回到导入素材。目的是在首尾呼应中解决梯度难题,同时训练学生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完成教学难点。
  与前两节课的情境设置相比,这节课的情境设置有很大的进步。(1)情境设置立足点发生较大变化。前两节课在情境预设中过多考虑教师,以教学任务定情境,当课堂情境向课外拓展延伸时,情境问题立即出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知识环节。而第三节课试图尽可能多地从学生出发设置情境,并以此调查学生的学情、摸索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方法、评估学生的学科能力。(2)情境素材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式、图形式、表格式等。(3)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变式思维、发散思维。如关于冰岛火山灰怎样到达南欧的问题,传统解法是从中纬环流知识出发进行解释,而案例3的教学采用了一个独到的解法:观察火山灰分布图,图中纬度标明是中纬,火山灰不连续分布,这样就排除了火山灰从近地面扩散的可能。
  案例3也有不足之处。(1)创新思维训练的维度拓展了,但深度不够,如课堂中有学生从大气环流知识延伸到大洋环流及水循环知识时,教师与学生对成因的探讨没有适度展开。(2)对学生生成的错误问题的归因探讨不够,辩证思维训练不到位。(3)情境设置缺乏比照,围绕创新思维培养主题展开的课例改进效果不大。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笔者认识到,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需要合适的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呢?我们的结论是:学生生成的观点是否有针锋相对的碰撞;学生的想象是否有无穷拓展的态势;学生的发现是否有切中本质的概括;学生的回答是否有举一反三的表现;学生解法是否有另辟蹊径的风格。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每个学生,不可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农民工子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学好科学课程的动力,取得好成绩。我校于2007年就已基本成为以招收农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了。农民工子弟作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虽然一些个体的特征比较独特,但他们还是在自我概念及自我认知方面有着共同点。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弟普遍在注意、记忆、知觉、思维及元认识等特点方面
期刊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贯穿于教师的全部职业生涯,而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注重积累研修经验、运用研修成果是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目标。教师研修的目的是要从“自在”走
期刊
记 者 徐校长,您好!来到贵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老师和学生都充满着来自群岛特色的吸引力。显然,贵校的“吸引教育”的办学实践已有显著成效。请您谈谈“吸引教育”好吗?  徐铁骏 自2001年9月建校以来,由于我校是舟山新城教育打造的一面旗帜,为促使学校不断增加生源、提高办学品位、增强吸引力,我校便开展实施了“吸引教育”,指研究与探索如何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吸引人的场所。它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
期刊
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拓展空间呢?在十余年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又科学有效的方法,即“一心两翼式”班级管理模式。其中,“一心”指以民主管理为轴心;“两翼”分别指合作学习和快乐活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例,谈谈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及效果。  一、 民主管理:让规则自觉风行  魏书生当了22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科中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中,教师感到作文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因此,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弱点。  一、 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 教师层面  当前,不少教师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可指导的:有的教师整个学期不上作文辅导课,有的教师仅在期末考试前上几节作文辅导课,有的教师的作文辅导课就是读几篇优秀作文然后
期刊
七年级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七年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是很成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还有新的功课和新的学习要求,他们在充满兴奋、好奇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迷茫、惶惑和不踏实的心理倾向。特别是小学时候机械记忆、反复强调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应对初中诸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将大有裨益。  对七
期刊
2011年9月23日上午9时,高二(20)班班长向我报告了一件事:班上女生王同学因与同班同学女生刘某发生矛盾,要求调班,如果不让她调班,她就伤害刘。  据班长反映,王和刘以前都是高一实验班的学生,两名同学成绩都很优秀,在校表现良好。分班后,两人同时分到高二(20)班,两人关系曾经十分要好。上学期期中考试后两人的关系开始疏远,王因此多次出现异常。据同学们反映,王是高二(20)班的一名特殊学生,存在严
期刊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第一阶段实施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目前步入了进一步深化提升的新阶段。高中新课程涉及高中教育和高中学校的方方面面,赋予了高中学校新的使命和内涵,是一个旧质去除、新质增生的过程。对此,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背景的高中学校亟需作出理念、行为等方面的调整与转型,特别是在办学机制、学校管理等整体性问题上需要积极应对,需要经历一次吐故纳新的蜕变,需要重建一个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引和价值取向的能够最大程度保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文化这一视角来关注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广义的“数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数学物质产品和数学精神产品之和;狭义的“数学文化”指的是精神产品即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物质产品即是知识性成分,数学精神产品即是观念性成分)。在数学文化中,观念性成分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它可以从精神层面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进行研究:“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教育理论体系中,“阅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流,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始终不能放弃的是阅读,教师和学生应该每天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没有阅读就没有充实,没有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