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耗低效”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在复习中不明确“能力立意”的内涵,在具体复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没有真正体现和落实“能力立意”的备考思想,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已经成为地理复习备考的一大障碍。
(一)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顺着老师的思路和设计方案走,只满足于听懂了、记熟了,但对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地理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地理原理没有去深入探究其提炼的过程,因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二)学生没有主动进行质疑和释疑。从本质上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也就失去了了解思维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产生疑问、困难、障碍与矛盾的机会。失去这种生存与生长、发展与创造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学生必然缺乏探索新知识的经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想到问同学或老师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以致于在学习中往往只满足于“是什么”,而不去深究“为什么”。
(三)学生没有主动进行知识的梳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平时,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只记忆知识,而没有深究知识的隐含线索并进行充分的联系,也没有把注意力落在知识的疑惑点、关联点和薄弱点上,从而造成知识体系不清晰,知识联系不紧密,知识没有系统化、结构化和规律化,当然也就为知识的提取与迁移应用,以及思维的灵活变通造成了障碍。
(四)学生没有进行练习后反思和解法的归类。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缺少对题型的专项训练,而是沉溺于题海,埋头于练习和死抠难题,使得训练陷入了盲目性。由于高考地理试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题的方法,而学生又没有去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类和总结,如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日照图、气候类型图、影响因素类、措施类、意义类等试题的解法提炼,当然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另外,还有许多学生缺少联系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整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缺少分析,使得相类似的问题一直伴随着自己,从而造成高考时不必要的失分。
(五)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策略的总结。只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才可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复习的最佳效益。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没有把复习策略放在足够的高度来看待,因此很容易出现埋头拉车、盲目复习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缺乏足够的计划性和严谨性,缺乏鲜明的学科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考复习也就只能停留于盲目和肤浅,劳而无获或者收效甚微的局面便很容易出现。
二、“高耗低效”问题的对策。学生应该“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熟悉联系为关键,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掌握方法为目标”作为复习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一)目标的具体化。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如果学生对考试目标不了解,复习缺乏针对性,就会造成复习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劳劳地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把《考试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中,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便能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但是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由于在复习时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而很少去顾及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少去宏观地把握知识系统,因而知识没有结构化,思维能力显得薄弱,从而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思维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复习时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三)思维的程序化。学生应该反思和归纳自己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有意识地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时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太阳高度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图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的走向、疏密、弯曲程度、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和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经常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与转化、重组与归纳,因此,掌握思维的合理流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四)训练的简约化。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新的情景呈现出来,这让许多学生觉得不适应,答起来不顺手,或者切入容易而深入难,得分容易而得高分难,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复习时不重视训练的科学性,练后没有认真思考试题的命题意图,没有细心体会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知识的呈现方向如何、知识的组合有何特点,而误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结果反而出现了练得越多效果越差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限时解答和临场演练,要通过这种有效训练来“练思维、练方法、练心理、练规范、练速度、练感觉”,并在演练过程中领悟试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和能力价值,从中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果。
因此,在复习中应该深刻领悟高考导向,强化应对“能力立意”的复习意识,找准复习方向,制定复习策略,从而在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中,提高复习效果。
(一)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顺着老师的思路和设计方案走,只满足于听懂了、记熟了,但对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地理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地理原理没有去深入探究其提炼的过程,因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二)学生没有主动进行质疑和释疑。从本质上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也就失去了了解思维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产生疑问、困难、障碍与矛盾的机会。失去这种生存与生长、发展与创造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学生必然缺乏探索新知识的经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想到问同学或老师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以致于在学习中往往只满足于“是什么”,而不去深究“为什么”。
(三)学生没有主动进行知识的梳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平时,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只记忆知识,而没有深究知识的隐含线索并进行充分的联系,也没有把注意力落在知识的疑惑点、关联点和薄弱点上,从而造成知识体系不清晰,知识联系不紧密,知识没有系统化、结构化和规律化,当然也就为知识的提取与迁移应用,以及思维的灵活变通造成了障碍。
(四)学生没有进行练习后反思和解法的归类。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缺少对题型的专项训练,而是沉溺于题海,埋头于练习和死抠难题,使得训练陷入了盲目性。由于高考地理试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题的方法,而学生又没有去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类和总结,如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日照图、气候类型图、影响因素类、措施类、意义类等试题的解法提炼,当然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另外,还有许多学生缺少联系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整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缺少分析,使得相类似的问题一直伴随着自己,从而造成高考时不必要的失分。
(五)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策略的总结。只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才可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复习的最佳效益。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没有把复习策略放在足够的高度来看待,因此很容易出现埋头拉车、盲目复习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缺乏足够的计划性和严谨性,缺乏鲜明的学科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考复习也就只能停留于盲目和肤浅,劳而无获或者收效甚微的局面便很容易出现。
二、“高耗低效”问题的对策。学生应该“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熟悉联系为关键,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掌握方法为目标”作为复习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一)目标的具体化。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如果学生对考试目标不了解,复习缺乏针对性,就会造成复习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劳劳地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把《考试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中,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便能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但是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由于在复习时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而很少去顾及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少去宏观地把握知识系统,因而知识没有结构化,思维能力显得薄弱,从而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思维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复习时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三)思维的程序化。学生应该反思和归纳自己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有意识地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时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太阳高度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图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的走向、疏密、弯曲程度、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和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经常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与转化、重组与归纳,因此,掌握思维的合理流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四)训练的简约化。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新的情景呈现出来,这让许多学生觉得不适应,答起来不顺手,或者切入容易而深入难,得分容易而得高分难,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复习时不重视训练的科学性,练后没有认真思考试题的命题意图,没有细心体会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知识的呈现方向如何、知识的组合有何特点,而误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结果反而出现了练得越多效果越差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限时解答和临场演练,要通过这种有效训练来“练思维、练方法、练心理、练规范、练速度、练感觉”,并在演练过程中领悟试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和能力价值,从中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果。
因此,在复习中应该深刻领悟高考导向,强化应对“能力立意”的复习意识,找准复习方向,制定复习策略,从而在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中,提高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