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65天活成365个样子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easehe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文字,写给即将出版的《青青园中葵——清华附中圆明书院史记》。
  生活真的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的味道是什么。
  就像这本书——我从来不曾构想过它的出版。事实上,它是我的写作教学中最无目标、最无计划、最无愿景的一次。哦,它真的是一次货真价实的“三无”写作。
  写它的原因是为了记录,纯粹的记录。这样的记录来自于我的好奇:我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还不太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的小小校园里,我们到底会怎么度过那一个个排着队即将被我们经历的日子,最后会以怎样的模样被定格,或者被遗忘。
  对即将到来的未知的遐想和对一定会逝去的当下的珍惜,让我开始引领孩子们踏上这一段写作之旅。
  对我而言,这个写作项目独立于我的写作教学计划之外,它不承担任何教学职责。它不教写作知识,不训练写作技巧,不表达写作思想,也不渗透写作情怀。我彻底放下了所有“教写作”的执念,只号召孩子们“写起来”。你想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除了标题要用对偶句这一点儿小小的要求外,其他,全无限制。当我这样给孩子们交代的时候,我这个资深语文特级教师的心里,不是没有一丝犹疑的,但我管住了自己的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彻底解放自己一次,以“不作为”的姿态写一回呢?
  我说:真的,孩子们,你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用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里的“名句”,给孩子们壮胆: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一次读萧红,我就读懂了这段话,这写的哪是园子的花,写的是青春状态,生命状态;或者说,是我梦想中的阅读状态,写作状态,教育状态。
  我梦想中的成长,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梦想中的写作,也是这个样子的。
  我渴望打破一切非生命的东西。我想带领着孩子们在天上飞。
  但在飞之前,你得有挣脱一切束缚的勇气。
  孩子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这种“无作为写作”半信半疑,或者完全怀疑。他们一次次地追着我问:老师,评分吗?记成绩吗?排名次吗?课堂评讲吗?比赛吗?如果写得不好,如果不想写,会不会被通知家长……
  他们得到了清晰的否定回答。我还强调:如果不想写,直接告诉老师,不写即可。
  他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半天才欢呼跳跃起来,好像得了天大的恩赐,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在他们的欢喜面前,作为老师,我实在无地自容。
  其实,正常的写作,本应是这个样子。或者说,起码写作的一半天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想写就写,想不写就不写。我想这样写就这样写,我想那样写就那样写……人生而不自由,但写文章这件事,是这不自由中最可能自由的一类事。因为它基本只关乎自我,不用倚仗外力就能办到。
  但遗憾的是,连这份自由我们也没能守住。这在中小学校园里,简直是重灾区:写作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考试作文得分,二是为了准备考试作文得分。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围绕着“提分”,学生的日常作文训练直接面向“得分”, 一旦作文和“分”不挂钩,写作就没有了意义。无“分”就没有写作动力,更乏写作激情。整个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系统,其底座就是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作文分数。我们长年累月地率领着学生去夯实这个底座,去攻占这个堡垒。日子长了,不说高中生初中生,就是小学生也心知肚明:要赚得考场上的作文好分数有哪些路径,有哪些技巧,甚至有哪些可以赌一把的“歪门邪路”。
  我想看看,如果我们把这个负担卸下,如果我们不听从于“分数”的号令,我们还可不可以回到自然的写作状态中去。
  就这样,带领着孩子们一路写下来,其间不断发生的故事一点一点地告诉我: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应该如何继续突围。
  一是孩子们还是不够爱写。这的确是现实。
  比如“史官”的招募。
  我在年级微信群中发布了“招募启事”。我知道,“一呼百应”是不可能的。但即使能有少许应者,也算成功。在中小学,“写作文”从来不是受学生们欢迎的“任务”。哪怕是清华附中这些没有升学压力的孩子们,除了学校的学习,也依旧被驱赶和圈养在各种培训班中,不能动弹。作业少一样是一样,作文少写一回算一回,负担少一分就算一分……孩子们的账算得清清楚楚,附加一项年级作业写史记,自然是能躲就躲,谁还愿意顶着枪子儿上啊!
  最后,这个团队的组成,除了少部分自愿者,其他成员都是我“请”来的各班平时“文理皆有可观处”的孩子。老师“礼贤下士”,大部分孩子还是欣欣然参与了。当我问及“为何不主动报名”的问题时,大都羞赧着不发一言。我便不再追问。我知道,那不是孩子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
  上下两个学期,每个班都有一个小小团队承担史官职责,每个班负责一周,记录年级故事。大部分孩子坚持了下来,但也有中途退出的孩子。退出就退出了,我没有责备。我相信,不想写,不是手累,而是心累。心累的孩子,就该去休息。
  我想,如果新的一个学期,我还要做这样一件事情的话,我在这密不透风的应试氛围里,该如何更好地渗透这样一种写作意识:如果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记录者,那么,他的日子便有了不同的意义。记录生活的人,活得更有仪式感。被记录的流年从流水变为深潭,那里有最好的温度和湿度,那里生命水灵,灵魂保鲜。   我需得继续培养学生在“非应试状态下的写作意识”,培养他们胡乱想想,随便写写的习惯。
  我该如何把孩子们从应试写作的泥潭里拯救出来,还是说诱惑他们自己爬出来,跳出来,飞出来?这真是路漫漫而修远兮啊!
  二是孩子们仍在为“写什么”而困惑。这是写作最无中生有的苦恼,也是孩子们最现实的苦恼。
  每一周,我们都有一个小小的游戏——抽签决定写作的日子。抽到周一就负责观察记录周一,抽到周五就负责观察记录周五。这对孩子们简直是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抽到周二的孩子总是欢呼雀跃,因为周二年级要到本部上课,而且一般都有外出活动。周二是每周的节日,写作材料相对丰富。而其他的日子就会让许多孩子为难。他们嫌弃地捏着那个倒霉的签,歪在我办公室的沙发上,长吁短叹:王老师啊王老师,这一天啥事都没有,咋写啊,咋写啊?这场面,常常让我忍俊不禁。
  后来我就多了心眼,每次抽签时,先做个铺垫,为特别“平凡”的日子“鼓且呼”一阵,目的是人为地赋予意义:谁抽签抽到这个日子,谁就接受了本周最伟大的挑战——完成最有价值的跨越式写作。
  现在想来,这有点忽悠孩子们的味道。这样的引导,本身就是不健康的。这一类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伟大”才值得写,“平凡”不值得一写。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常规的作文教学逐渐走进死胡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我的写作理念,就是我的生命理念:
  每一天都是好日子。日子像鲜花,正一朵一朵绽放。
  孩子们觉得无甚可写,是因为活在生活中,只有“看”的生理行为,而没有“看见”的心理行为,更没有“凝视”的情感行为。真正的写作者,是常常处在“凝视”状态的。“凝视”是对自身之庸常和日常生活之庸常的超越,是让生活从“一地鸡毛”的状态变为“盛开的孔雀毛”的钥匙。
  觉得无甚可写,是因为活得不够深情——如果我们不和我们的生活热恋,那么“深情”就永远和我们无缘。
  所以巴金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丢失了感情,也就丢失了写作的魂魄。
  所以,教孩子们爱生活,或者说,把孩子们生命中对生活的本能的爱激发出来,让他们不再是一个迟钝者麻木者,从写作的“喂食”状态,进入到写作的“觅食”状态,永远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每一步,最后一步。
  这方面,我一直在尝试,一直在突破。但还不够,还要更浓烈,更火热。
  喜欢微信上疯传的一句话:让我们深情地活在这薄情的人间。
  对此,我深以为然。这是生命之道,也是写作之道。
  把365天都活成365个样子,那么365篇史记,便都篇篇精彩了。
  三是孩子们总体写得还是比较拘谨。写得拘谨是因为活得拘谨。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保持文字的“原生态”是我一直小心翼翼在把住的“关”。我尽量做到:只鼓励孩子们写,不评价!
  “不评价”的背后,是这些年来渐渐清晰的一种写作教学理念:第一,写作本身就是意义,就是价值。第二,当下的文字就是当下孩子的生命状态,接纳这种状态,包容这种状态就是接纳和包容孩子生命本身。千万不要人为地拔苗助长。第三,越写,就越会写。相信写作本身具有生长的力量。只要一直写着,读着,思考着,审视着,成长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不要一开始就把“写得好”作为目的,而要把“写得出、写得真”作为目的。慢慢地,稳稳地,从从容容地,走向写作的阳光、菜花、桑树和鱼塘。
  所以,哪怕在最后请家长帮忙校对的阶段,我也再三叮嘱,除了错别字和病句,请不要随便修改孩子们的文字,一定要保留原生态。我没有把这本集子做成优秀作文集的想法,我只希望让我们自己看到,让读者看到,我们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还很稚嫩,我们还仅仅只是站在写作的大门前,但我们真诚,且朴实。
  这些文字中,还有很大部分像流水账。对于细节描写,对于聚焦式描绘,很多孩子,还力不从心。毕竟,他们的写作之路,才刚刚开始。
  这些文字中,还有不自然的抒情,甚至还有矫揉造作的升华。这是我最反对的。但孩子们既然这样写了,那也就保留下来。我相信,在成长过程当中,孩子们天性中对艺术的直觉会让他们自己反省且改变。
  这些文字,风格各异。每一篇的后面,都藏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但我还有些贪心:我希望他们更活蹦乱跳一些,甚至更出格一些。整体上看,他们还是太乖,太听话,写作内容的选择和写作方式的选择还趋向于中规中矩。这于考试是有益的,但于写作本身和成长本身,不一定是好事。
  有位名家说过:作文在学生中的表现,可分四类:正才、奇才、鬼才、痞才。老师们普遍重视“正才”,斜视“奇才”,睥视“鬼才”,狠狠打击“痞才”。哪知今后叫得响的,也许恰恰是“鬼才痞才”居多。
  此话深得我心。
  我希望孩子们理解并且珍惜老师在史记写作中给予他们的“绝对自由”。我懂得:做人而言,过度自由比过度规范可怕;作文而言,过度规范比过度自由可怕。规范和自由的中间地带,叫语感。它无法教,只能悟。说到底,规范不难,难的是自由灵动。祝愿我的孩子们经历了这样的写作之后,走向自由,走向灵动。
  感恩我自己的坚持,老师们的坚持,孩子们的坚持,家长们的坚持。
  感恩刘立峰老师和出版社,认同我的写作理念,让这些诞生在“原始森林”里,本不想登大雅之堂的文字登上了大雅之堂。
  感恩岁月,365个日子如365朵鲜花,一朵一朵绽放,写作中的我们,都不负此日,不负今生。
  (2016年8月7日于清华园)
  ●《史记》史官之“鬼才”王晔崎作品展示
  圆明书院赋
  ⊙ 王晔崎
  圆明之园西北,多青砖,人工垒之,以其色润而散热也。清华附置创新班于此。校长曰:此乃圆明书院雏形也。
  开学日,师宣阳光思维方式:喜微笑兮爱赞美,书院之纲也;不指责兮勿抱怨,书院之道也;善理解兮爱帮助,书院之德也;不焦虑兮永乐观,书院之才也……此皆深入人心,书院日新月异。
  书院如此狭小,引无数游戏活动皆发明。惜弹笔抓人归尽,纸球象棋兴起。同学以智勇奉献之情解放阅览室、围棋室,众生欣然而沉醉也。
  初造书院,课程欣欣而向荣。语数英连合,知识涓涓而始流。史体音美信息活动,化学生物思品选修。吾尝求深邃之课程,宽广之知识,今俱得也!
  书院虽小矣,而师生理想驰骋于天地!《年级史记》曰:一元钱城市生存,举步维艰;三十公里徒步,峰回路转;野外露营,十米高空炼胆量,篝火熊熊见精神;白河谷野炊,狂风忽起,众含沙亦咀华也;月月博物馆之行,流连而忘返;足球联赛交于前,排球鏖战欢于后;五公里长跑不断,一百公里柴达木远征……一学年百八十余日,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尽畅读也!
  众生云:书院若长白之山,课程如木,活动似泉,美不胜收。今将毕业,依依不舍也。
  吾等曰:圆明书院心圆明,清华附中腹清华。少年洒泪别小院,青春绽放清华园。
  老师点评
  此为王晔崎同学为创新班毕业典礼开场撰写的赋。倚马可待,六易其稿,孜孜不倦。小儿年方十二,人称“鬼才”,不为过也。
其他文献
“××增高产品见效快,只要998,只需短短一个月,您就能高人一等……”真讨厌,电视里又在推销增高药了,什么“灌篮高手”“增高一号”……那些广告商为了把产品卖出去,可真豁得出去,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什么?你问我为什么“痛恨”增高——唉,真是一言难尽啊!  我是一名初三女生,今年才十五岁,身高却已到一米七。每当和个子较矮的同学说话时,我必须得低着头,他们则必须仰着脸“洗耳恭听”,那样子跟大人教训小孩子
期刊
我始终认为人类的感情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而电影《美丽人生》存心跟我对着干。  影片开头,主角圭多傻气的表现让我十分不耐烦,但我依然认真地挺了过去。万分庆幸,我没有因此错过一部好片。从女主角多拉毅然决然登上火车开始,我的目光就无法从屏幕上挪开。  集中营中,广播里大声地传来圭多和孩子的招呼声:“早安!公主!”多拉喜悦地望着天的方向。在这场残酷的战争的背景下,为了保护孩子,圭多费尽心思编造出一个个故事
期刊
人们说,今年上海的中考题、高考题,异曲同工,都是叫人“真的没想到”。我以为,这种“没想到”是好现象,我们希望这两道题代表着一种转折,代表我们的语文教育导向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同于过去的阶段。  我们考察过历年中考题,大多是关注考生自身,引导学生去写身边的一个人、一件琐事、一课堂、一个心理活动,很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也很少引导考生议论历史事件的,更没有引导孩子去把个人对事件的感受、前后变化过程写进
期刊
张婉茹  天蝎座,报社小记者  观点:二胎=玩伴+朋友+亲人  该不该支持父母生二胎,当然应该啦。同志们,让我们回想一下。你是否曾为了吃雪糕而顶着酷暑冒死出行?你是否曾面对快餐店的第二杯半价无奈摇头?你是否经常独自呆在空荡荡的房间备感忧伤?此刻,你是否期盼一双温暖的手把你从这泥潭拯救出来。  现在这个机会来了!国家出台二胎政策了。有了二胎,你就有了一个可以在假日里一起打游戏、看动漫的玩伴;有了二胎
期刊
试题  请以“草稿纸上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命题嘉宾:老友)  命题故事  之前每期同题擂台,我们都会邀请一位嘉宾来为大家命题,比如特级教师、知名作家……而这一次,我们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同学来命题呢?所谓我手写我心,不过如此嘛!  不久,一个不肯透露真实姓名、网名为“老友”的同学登上了“舞台”,他一口气提供了好几个题目——“抬头”“那些在青春路上的歌”“第一次”“
期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国也不例外。2014年国家开始修订高中新课程标准时,“核心素养”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就语文学科而言,所谓的“核心素养”,不是通常意义的能读会写,也不局限于会做生活中的某一件和语文有关的小事,而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应对生活的能力与品格,是育人导向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素养,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自我体验和自主创新,让学习
期刊
2048年4月25日,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成为第一批移民开普勒452b星球的一员。在前往开普勒452b星球的飞船上,我望着窗外肆意蔓延的黑色,心中百感交集。这黑色不似国画中的浓墨那般飘逸,而是一片让人窒息和压抑的厚重黑雾,它携带着一股冷意,仿佛将我牢牢包裹。  邻座充满磁性的女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收回远眺的视线,看见那位烫着时髦的亚麻色大波浪的女士,她左手拿着一只话筒,用一口流利的播音腔向众人说道:
期刊
“如何教学生写故事”,我觉得学生自己可能对这个话题更有发言权,于是我请了两个人来谈,她们都是创新作文大赛全国冠军,一个是梁潇,她是大赛高中组首个特等奖;一个是汪锐,她的作文《荒诞桥纪事》因其广博与深刻而技惊四座,斩获当年初中组的特等奖。  兰门宿将 谈经验  我们的电影世界  ⊙ 梁潇(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回想我的中学,印象最深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初中时语文晚自习看电影了。  那个时
期刊
第十章  一瞬间,顾十一觉得很荒谬。  无论是辛苦练习跳马的吴越,还是不顾他人意愿强行换组的那个人,甚至连围在这里的自己都显得如此愚蠢。她听得见少女啜泣的声音,听得见看台上同学窃窃私语的声音,听得见胸腔里心脏猛烈跳动的声音,以及属于她自己的声音:“你是笨蛋吗?”  太奇怪了,明明不关自己的事,这份愤怒之情从何而来呢?  “你在胡说些什么啊,”林森立刻很不爽地反驳了,“没看到她已经很难受了吗?”他是
期刊
你认为最困难的时候,其实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  看完《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后,它在我心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主人公克里斯的每一次落泪。  克里斯第一次落泪是他与儿子在“山洞”(厕所)中过夜时,留下了无助而痛苦的泪水。这一幕出现时,我突然觉得心里堵得慌,我想他一定是很爱他的孩子的,他用力捂住儿子的耳朵让儿子安然入睡,然后用脚堵门抵挡外面的敲打,最后无声地哭泣。那一刻我的眼睛有些发涩,大概天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