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全面提升农民公民素质。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展农民公民素质教育。本文将主要分析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提升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以人为本;农民公民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良好公民素质,能有效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日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民公民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制约因素
影响农民公民素质提升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国家不断转变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努力实施城镇化的各项战略决策,但是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处于中期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在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
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来说较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相关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等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环保意识上、文明行为习惯上还和城镇居民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部分。
三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当前接受的教育水平不相符合,和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农村城镇化就是为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找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水平严重制约了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
二、有效路径
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要怎么办的发展难题,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充分站在农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的基础上,依托政府的力量,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有效提升农民公民素质。
1.加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互动
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我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的整体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而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主体的部分,因此对于提升农民公民素质来说这些实践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将国家政府的各项政策同农民相互沟通,将政府的引导和以人为本的力量相互的结合才能促使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应把农民的公民素质教育融入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各类媒体和文化宣传平台对农民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其次,借助“七五”普法工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熟人社会依靠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制度化、法治化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农民法治观念和權利意识的教育。最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生活,在参与中提高农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生活,实现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农民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高农民的理性自律意识和公共服务精神。
2.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教育
社区是和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机构,因此这就对社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教育机构要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努力实践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探索并实践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训模式与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开创农民教育培训新局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更高、更快、更好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首先,广泛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培训,加快提升农民公民素质,把农民塑造成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市民。其次,精心组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转变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农民进行文明理念和城镇生活的指导,帮助他们转变生活方式,以更加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适应转型。最后,积极策划各项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日常生活。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培养他们注重体育锻炼、参与文化活动、加强养生保健的良好习惯,形成了崇德向善、友爱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
通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和农民的互动,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教育来推进农民公民素质教育,既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内在本质的要求,又能迅速、有效地提升农民公民素质。但是不管是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落实到位,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同时也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过程监督,边实践,边调整,边提升。相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背景之下我国农民的公民素质教育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玉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3(34):45-47.
[2]程德慧.农民公民素质培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J].河南社会科学,2015 23(6):94-97.
[3]董大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 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以人为本;农民公民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良好公民素质,能有效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日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民公民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制约因素
影响农民公民素质提升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国家不断转变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努力实施城镇化的各项战略决策,但是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处于中期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在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
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来说较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相关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等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环保意识上、文明行为习惯上还和城镇居民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部分。
三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当前接受的教育水平不相符合,和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农村城镇化就是为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找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的水平严重制约了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
二、有效路径
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要怎么办的发展难题,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充分站在农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的基础上,依托政府的力量,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有效提升农民公民素质。
1.加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互动
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我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的整体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而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主体的部分,因此对于提升农民公民素质来说这些实践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将国家政府的各项政策同农民相互沟通,将政府的引导和以人为本的力量相互的结合才能促使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应把农民的公民素质教育融入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各类媒体和文化宣传平台对农民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其次,借助“七五”普法工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熟人社会依靠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制度化、法治化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农民法治观念和權利意识的教育。最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生活,在参与中提高农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生活,实现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农民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提高农民的理性自律意识和公共服务精神。
2.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教育
社区是和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机构,因此这就对社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教育机构要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努力实践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探索并实践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训模式与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开创农民教育培训新局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更高、更快、更好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首先,广泛开展各类专题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培训,加快提升农民公民素质,把农民塑造成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市民。其次,精心组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转变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农民进行文明理念和城镇生活的指导,帮助他们转变生活方式,以更加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适应转型。最后,积极策划各项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日常生活。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培养他们注重体育锻炼、参与文化活动、加强养生保健的良好习惯,形成了崇德向善、友爱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
通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和农民的互动,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教育来推进农民公民素质教育,既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内在本质的要求,又能迅速、有效地提升农民公民素质。但是不管是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落实到位,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同时也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过程监督,边实践,边调整,边提升。相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背景之下我国农民的公民素质教育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玉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3(34):45-47.
[2]程德慧.农民公民素质培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J].河南社会科学,2015 23(6):94-97.
[3]董大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