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儿期心理护理的临床实用性及可行性;方法 护理人员、母亲、抚育者其中一人妥善固定患儿,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力求患儿在安全、安静状态下,愉快接受输液治疗。结果 穿刺成功率高,避免了反复穿刺,减小对外周血管的损坏,降低患儿对输液治疗的恐惧。结论 临床实践操作难度不大,易于掌握,成功率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 婴儿期;门诊输液;固定;
在门诊输液中,针对婴儿穿刺成功率的问题,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题之一。婴儿在静脉穿刺时,首选头部静脉[1],以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主,优点是易于固定,保留时间长。传统观点,婴儿在静脉穿刺时是要固定好头部及肢体,以免患儿哭闹或者身体扭动,造成穿刺失败,常常需要2~3人进行协助。这样操作不仅浪费人力资源,并且让患儿缺少安全感,在心理上对静脉穿刺形成抗拒,哭闹加剧,加大穿刺失败率。而且,固定肢体由于用力过大,过猛,易造成皮肤压红、皮下出血点,严重者可导致关节脱位、骨折等,对患儿损失较大,得不偿失。但婴儿在静脉穿刺时,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安全感,则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对患儿外周血管的损坏降到最低,而且只需要一人协助,节约人力资源。我科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后者,在注重患儿心理护理,加强安全感的同时进行输液治疗,存在诸多优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1-1至2011-1-1,我科室接诊婴儿期的患儿21689例,月龄1--12月。以每天30例为基数,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在静脉穿刺时,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安全感,患儿固定居于其次。对照组15例,在静脉穿刺时,注重患儿固定,心理护理及加强安全感居于其次。
1.2 方法:(1)用物:头皮静脉输液盘、专用小儿静脉输液操作台。 (2)心理护理的措施:护理人员、母亲、抚育者对患儿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使其情绪愉快,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分散注意力。(3)操作方法:护理人员或者母亲、抚育者一人将患儿轻轻地放在操作台上,站在患儿的脚侧,俯下上身,腹部刚好在患儿的腿部,轻轻压住,肘关节平行放在患儿的腹部两侧,轻轻夹住躯干,双手从患儿的肩关节上方伸过,用手腕固定肩关节,双手轻轻捧住患儿的头,面颊于患儿的面颊相贴,妥善固定。操作者坐在患儿的头侧,进行头皮静脉穿刺。
1.3 结果见表[1]
不同方法静脉穿刺的结果对比(表1 )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婴儿期的患儿对陌生环境与人,常表现出不安、躁动、啼哭等消极情绪,反映强烈,但通过母亲、抚育者进行哺乳、抚摸、抱、摇等,使其情绪愉快,快速恢复正常情绪[2]。在静脉穿刺时,注重心理护理,有利于加强患儿的安全感。母亲、抚育者的面颊可以轻轻地磨蹭患儿的面颊,在患儿的耳边轻哼患儿熟悉的童谣,分散其注意力,减少穿刺时带来的不适感、疼痛感,保持安静状态,确保穿刺顺利进行,提高成功率,减少外周血管的损坏。这种固定患儿的方法,使患儿仍感觉在母亲、抚育者的怀抱,很安全、安静,没有分离性焦虑,对母亲、抚育者的依恋得到保障。
2.2 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无炎症、破溃等,要剃干净穿刺点周围直径5cm的头发,常规消毒,避免穿刺点污染,利于胶布粘贴【3】
2.3 固定患儿: 在穿刺进针的瞬间,助手要稍微用力固定好头部、肩部、腿部,待针尖进入血管,平行推进的时候减小用力,让患儿在没有感到不适的状态下,穿刺成功。在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母亲、抚育者要注意保护好静脉通道,尽量让患儿的穿刺部位在外侧,以免发生肿漏、脱落等
3 讨论
3.1 注重心理护理,提高穿刺成功率。从小儿的年龄分期,出生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1周岁为婴儿期,其中包括新生儿期,是人生中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小儿每日对总热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相对较大,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故易患腹泻、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疾病。同时从胎盘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故易患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婴儿期也是心理发育最快的时间,在6个月时懂得认生,对母亲或者抚育者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常以哭闹表达对陌生环境与人的拒绝态度【2】。婴儿期的小儿,有痛觉,但较迟缓。嗅觉很敏感,在新生儿期就能闻到乳香寻找乳头,3~4个月时区别愉快及不愉快气味,7~8个月对芳香气味有反应(1)。在输液穿刺时,患儿对穿刺造成的疼痛不是很敏感,对用力、粗鲁的按压有强烈的反应。再者患儿闻不到熟悉的气味,也会哭叫、抗拒,在操作时助手倾向由母亲、抚育者中一人担任。根据此期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要忽略对此期小儿的心理护理,也有利于其感知的发育。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患儿的代言人,在患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时,有责任解释并维护患儿的权益不受侵犯或损害。护理人员还应仔细观察,从患儿的动作、情绪、表情、姿态等细微变化中了解患儿的需要,满足其需要。
3.2 操作者的要求,应该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3]。热爱婴儿,有较高的慎独精神,具有与婴儿交流,了解婴儿需求,与其家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穿刺时要动作敏捷,仅可能缩短操作时间。
参考文献
[1]【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姜安丽、石琴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儿科学】第1版薛辛东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基础护理学】[M].第三版.陈维英.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7心理护理
【关键词】 婴儿期;门诊输液;固定;
在门诊输液中,针对婴儿穿刺成功率的问题,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题之一。婴儿在静脉穿刺时,首选头部静脉[1],以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主,优点是易于固定,保留时间长。传统观点,婴儿在静脉穿刺时是要固定好头部及肢体,以免患儿哭闹或者身体扭动,造成穿刺失败,常常需要2~3人进行协助。这样操作不仅浪费人力资源,并且让患儿缺少安全感,在心理上对静脉穿刺形成抗拒,哭闹加剧,加大穿刺失败率。而且,固定肢体由于用力过大,过猛,易造成皮肤压红、皮下出血点,严重者可导致关节脱位、骨折等,对患儿损失较大,得不偿失。但婴儿在静脉穿刺时,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安全感,则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对患儿外周血管的损坏降到最低,而且只需要一人协助,节约人力资源。我科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后者,在注重患儿心理护理,加强安全感的同时进行输液治疗,存在诸多优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1-1至2011-1-1,我科室接诊婴儿期的患儿21689例,月龄1--12月。以每天30例为基数,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在静脉穿刺时,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安全感,患儿固定居于其次。对照组15例,在静脉穿刺时,注重患儿固定,心理护理及加强安全感居于其次。
1.2 方法:(1)用物:头皮静脉输液盘、专用小儿静脉输液操作台。 (2)心理护理的措施:护理人员、母亲、抚育者对患儿多给予抚摸、怀抱、微笑,使其情绪愉快,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感知觉的刺激,分散注意力。(3)操作方法:护理人员或者母亲、抚育者一人将患儿轻轻地放在操作台上,站在患儿的脚侧,俯下上身,腹部刚好在患儿的腿部,轻轻压住,肘关节平行放在患儿的腹部两侧,轻轻夹住躯干,双手从患儿的肩关节上方伸过,用手腕固定肩关节,双手轻轻捧住患儿的头,面颊于患儿的面颊相贴,妥善固定。操作者坐在患儿的头侧,进行头皮静脉穿刺。
1.3 结果见表[1]
不同方法静脉穿刺的结果对比(表1 )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婴儿期的患儿对陌生环境与人,常表现出不安、躁动、啼哭等消极情绪,反映强烈,但通过母亲、抚育者进行哺乳、抚摸、抱、摇等,使其情绪愉快,快速恢复正常情绪[2]。在静脉穿刺时,注重心理护理,有利于加强患儿的安全感。母亲、抚育者的面颊可以轻轻地磨蹭患儿的面颊,在患儿的耳边轻哼患儿熟悉的童谣,分散其注意力,减少穿刺时带来的不适感、疼痛感,保持安静状态,确保穿刺顺利进行,提高成功率,减少外周血管的损坏。这种固定患儿的方法,使患儿仍感觉在母亲、抚育者的怀抱,很安全、安静,没有分离性焦虑,对母亲、抚育者的依恋得到保障。
2.2 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无炎症、破溃等,要剃干净穿刺点周围直径5cm的头发,常规消毒,避免穿刺点污染,利于胶布粘贴【3】
2.3 固定患儿: 在穿刺进针的瞬间,助手要稍微用力固定好头部、肩部、腿部,待针尖进入血管,平行推进的时候减小用力,让患儿在没有感到不适的状态下,穿刺成功。在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母亲、抚育者要注意保护好静脉通道,尽量让患儿的穿刺部位在外侧,以免发生肿漏、脱落等
3 讨论
3.1 注重心理护理,提高穿刺成功率。从小儿的年龄分期,出生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1周岁为婴儿期,其中包括新生儿期,是人生中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小儿每日对总热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相对较大,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故易患腹泻、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疾病。同时从胎盘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故易患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婴儿期也是心理发育最快的时间,在6个月时懂得认生,对母亲或者抚育者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常以哭闹表达对陌生环境与人的拒绝态度【2】。婴儿期的小儿,有痛觉,但较迟缓。嗅觉很敏感,在新生儿期就能闻到乳香寻找乳头,3~4个月时区别愉快及不愉快气味,7~8个月对芳香气味有反应(1)。在输液穿刺时,患儿对穿刺造成的疼痛不是很敏感,对用力、粗鲁的按压有强烈的反应。再者患儿闻不到熟悉的气味,也会哭叫、抗拒,在操作时助手倾向由母亲、抚育者中一人担任。根据此期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要忽略对此期小儿的心理护理,也有利于其感知的发育。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患儿的代言人,在患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时,有责任解释并维护患儿的权益不受侵犯或损害。护理人员还应仔细观察,从患儿的动作、情绪、表情、姿态等细微变化中了解患儿的需要,满足其需要。
3.2 操作者的要求,应该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3]。热爱婴儿,有较高的慎独精神,具有与婴儿交流,了解婴儿需求,与其家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穿刺时要动作敏捷,仅可能缩短操作时间。
参考文献
[1]【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姜安丽、石琴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儿科学】第1版薛辛东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基础护理学】[M].第三版.陈维英.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7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