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夜啊,有文字的光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r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一、调动感官小游戏
  师:先来聊聊天啊。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世界?
  (生说)
  师:是的,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脑海里能有念头,世界就这样映照在我们的心里。好,下面我们来使用一下自己的感觉器官,说出你的感觉。伸出你的手指,摸一摸贴着你脸庞的耳朵外侧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摸耳屏跟摸耳垂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指尖皮肤的感觉是很灵敏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感觉器官相互间还能串联呢。比如说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什么感觉啊?(出示烤鸭的图片)
  生:很想吃。
  师:北京烤鸭,冒油的酱红色烤鸭,让你觉得很好吃。那我把它变成这个颜色呢?(将烤鸭变成蓝色)
  生:不想吃,像发霉了。
  师:所以,视觉所看到的颜色会打通我们的味觉。很有意思吧?现在,我要给大家朗读一句话,请你们用耳朵接收我送出的信息,听一听我在读什么。(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我听到的是:月亮爬上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篱笆小院。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听,试试跟刚才听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打开你的眼睛,说说你的感觉。
  生:我发现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好像真的有月亮出现。
  师:是的,眼前有画面了。有夜空,有月亮,有篱笆,还有小院,甚至还能想象出在小院里坐着的孩子。同学们,当我们关闭一个感觉通道的时候,另外的通道就会更加灵敏。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它为你关一道门的时候,必然给你打开一扇窗。
  二、研读《鸭窠围的夜》(片段)
  师:感谢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感觉器官,它让我们更加精准地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和周围的世界。那么如果我们不光能感受,还能写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美妙呢?比如说,当某个夜来临的时候,我们要记录这个夜带给我们的感受,怎么办呢?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沈从文的作品——《鸭窠围的夜》。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沈从文是怎么来写一个夜带给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
  师:这个“窠”的意思就是鸟的巢穴。关于沈从文,你们了解些什么?
  生:我了解到他离开故乡18年。
  师:准确地说,他十几岁就离开家乡独自闯荡讨生活。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家乡在湘西的凤凰,他以湘西凤凰为背景写的散文和小说,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家乡是怎样一个地方啊?(出示画面)
  生:他的家乡有很多吊脚楼,吊脚楼下面都是水。
  师:对,吊脚楼是湘西这一带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往往临水而立,依山而建。
  生:沈从文的家乡在一个社会底层的小水乡。
  师:是一个偏僻的水乡,你想说这个意思,对吧?沈从文的家乡在湘西,是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交界的地方,是一个偏远地区。这个地区在上个世纪初还是火车不行、公路不通。交通主要靠什么?靠水运,靠船只。1934年,沈从文婚后在北京专心从事创作。快过年的时候,他接到了家里母亲病重的消息,于是赶回家看望母亲。进入湘西地界,他就包了一只船回家,走了40多天的水路。他跟妻子约好“我走一天就给你讲一天的故事”,40多天就写了40多封信。这些信后来就集成一本书,叫《湘行书简》。后来,沈从文根据书简中的材料写成了散文集《湘行散记》。而我们今天选出来的《鸭窠围的夜》就是《湘行散记》中的名篇。沈从文有一个学生叫汪曾祺,也是作家。他对他的老师沈从文是怎么评价的呢?你来读一读。(出示)
  生:(读)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鸭窠围的夜》,来看看一个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是怎么来做文字的工艺的。首先,我想请大家听老师读《鸭窠围的夜》中的一段节选。请大家用耳朵来接收信息,最好能闭上眼睛。(朗读)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师:听完了朗读,这鸭窠围的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羊叫声。
  师:固执又柔和的羊叫声。
  还有同学有别的印象吗?
  生:岸上的火炬红光和岸边妇人的唱歌,还有吊脚楼上的笑声。
  师:也就是说,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写到了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板书:声)也写到了眼睛所看到的光。(板書:光)开头第一句是说“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要知道当黑夜来临的时候,那么在视觉上一点点的光都会显得特别的亮。除了写到光,写到声,还写到了什么呢?
  生:还写到了沈从文的心理。
  师:心里的想法。(板书:念想)下面请你们大声地把这段话通读一遍。读完的,请站起来。
  (生自由读,读完的站起。)
其他文献
“转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就“口语交际”的目标明确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二学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可见,“转述”在“口语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转述”的教学不容乐观,尤其是把“转述”这一口语交际实践转化为书面考查后,情况就变得特别复杂了。很多老师、学生在
孙静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我正好在一附小当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她,但是这个爱读书的小姑娘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在作文竞赛中年年拿奖。  后来她参加工作,回到了母校任教,巧了,正好和我一个办公室。亲眼见证了她的勤奋,每天研究教材、设计课例、制作投影片……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忙得不亦乐乎。事实证明,孙静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有点天分的。她工作的第三个月,全校优课竞赛大比武,初出茅庐的她也报名参加了,老
这世上当然不会有耳聋的听众,却有“耳聋”的听众。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里就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耳聋”听众。  这篇课文我读了很多遍,也教了很多遍,越来越觉得作者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文中的听众,是一位老妇人,更是一位奇人。她身为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她没有教小伙子一招一式,没有指点小伙子一个窍门,却将一个“音乐白痴”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  这是为何
一、聚焦课题,感知整体  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一位作家,她被鲁迅称为——(课件出示:萧红——“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当今”指上世纪30年代。这个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写了一本书,叫作——  生:《呼兰河传》。  师:都知道,但我还是要补充一句。(课件出示:《呼兰河传》——“回忆式文学的巅峰之作”)有人把它称作是“回忆式文学的巅峰之作”,什么叫巅峰之作?  生:写得最好的。  师: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及时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散文。研究这类文章的内在逻辑性,设计教学环节,构建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序列,必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遇散文偏重叙事,初步感受散文特点  1.教材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比较典型的散文是从五年级下册开始的。第五单元集中出现了一组散
语文教师该如何教学,才能把更多的文字根植于学生血液中,让丰富的文字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之上,希望探索出一种教学范式,能帮助老师们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他们求学中应该完成的文字积累。  一、课堂教学范式建立的理论思考  1.拥有文字,首先要关注汉语言基本单位的掌握。  汉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是字词。字词的掌握离不开一种途径,那就是记忆。记忆是学习语言类学科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因
2016年10月,“东莞市陈德兵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在东莞市黄江镇举行,我应邀出席。仪式上我主要谈了陈德兵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我的主要观点是:陈德兵老师是一个年轻有为、爱学习、爱思考、有思想的老师,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这个概括仍然是准确的。  2017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任务交给我们广东省,让我们推荐一些教师供出版社选用。经过综合考虑,我推荐
一、目前儿童诗教学实践与儿童文学本质不吻合的主要表现  儿童诗,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诗。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儿童诗的解释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听读的诗歌作品总称”。儿童诗形式简约,意蕴单纯,童趣盎然,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可怎样安排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儿童诗,让我遇到了难题。于是,我便开始听课并反思现行的儿童诗教学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听课与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语文教研团队为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和写作两大问题,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专家邓华香校长的带领和董波主任的具体实施下,开启了“1 N 1”读写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语用为指导思想,阅读和写作双线并进,构建新的语文课堂结构,创新“读写融通”的独特之路。  一、从“内容理解”走向“言语表达”  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追
张胜辉校长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相识于2001年的国培班。胜辉为人厚道、实在、真诚,重情重义。记得十多年之前,我到河南安阳讲学,胜辉兄弟听说之后,专程从洛阳赶到安阳看我,特别让我感动。后来胜辉带领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加入我们“12岁之前的语文”联盟,交往就更频繁了。每次联盟活动,胜辉必带领老师与会,或献课,或沙龙,或探讨教学问题,或交流教育感悟。胜辉兄弟特别勤奋,爱学习,爱思考,经常在微信中看到他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