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文化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quan_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教师文化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不论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都离不开教师文化的支撑。基于这种认识,教师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对教师文化进行重建。教师应改变保守的价值取向,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新的教育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课程改革,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从而构建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文化。
  关键词:教师文化;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分类号:G423.07
  一、关于教师文化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是群体文化。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等等。
  另有学者将教师文化划分为:显性文化或者物质文化,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技能等以及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制度文化,即教师的规章制度、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精神文化,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行为中蕴含的深层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风尚等等,体现教师的精神面貌。基于此,教师文化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师的思想观念层次、价值体系层次和行为模式层次,这三方面共同构成教师文化整体。
  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假设和处事方式。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在教师文化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的相互关系的类型和联系的方式,教师文化形式体现在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的特定联系方式。关于教师文化的特征,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文化具有精神性、融合性和可塑性。
  二、关于教师文化的分类研究
  中国的学者对教师文化按教师整体的精神面貌分类:可以分为充满活力型的教师文化;停滞不前型的教师文化;按部就班型教师文化。按不同教育阶段教师的角色,教师文化又可分为大学教师文化;中学教师文化;小学教师文化等。按教师文化的结构层次划分:表层教师文化;中层教师文化;深层教师文化等。西方学者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类型、人为合作的教师文化类型、帮派主义的教师合作类型、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类型。
  三、我国教师文化的建设策略研究
  我国教师文化建设要注重增强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幸福感,推动教师提升专业理想与信念;加强单位文化建设,改善教师专业生活的组织环境;以教师发展学校为平台,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主动借助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构建教师文化须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提倡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制定有利于教师文化建设的教育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教师文化的构建应注意培育教师的教育信念,夯实教师文化重塑的地基;洞悉教师的教学习惯,把握教师文化重塑的机理;形成教师的新形象,确认教师文化重塑的标识。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文化建设应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通过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改变传统封闭的狭隘文化和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等策略加以实现。此外,还有学者就合作型教师文化、创生型教师文化、鸡尾酒教师文化、马赛克教师文化、教师单位文化等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
  四、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课程改革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变化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它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不仅涉及课程本身,而且制约着教育参与者、社会群体对新课程的认可、理解、参与和推进。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哲学研究的当代主题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表现在:培养人的个性以及理解、合作与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培养全球意识,协调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旨趣;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培育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增加社会的文化含量,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诉求。可见,这次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在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的巨大变更,新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将冲击以往的文化传统。
  五、新课程理论的本土化与教师文化的重建
  1、新课程理论的本土化。所谓的本土化改造就是使西方的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传统文化、民族特点相适应的调整内化过程,一个文化的适应和筛选过程。首先,新课程改革要借鉴国外教育成果,但借鉴不是"移植"。其次,根据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充分的"内生"。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以本土化的方式澄清各种来自外部的概念、观点,创造出既有本民族特色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文化。
  2、教师文化的重建。首先,建立合作型的教师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各学科知识的相关化、融合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综合课程时,打破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团结协作,不仅相同科目的教师应该通力合作,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也应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建立开放型、民主型的教师文化。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创造民主型的教师文化。这种新型的教师文化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价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第三,建立反思型、创生型的教师文化。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教育理念、角色、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反思,对自己的思考与学习方式的反思。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师文化与学生的文化关系,使教师文化与学生承载的文化有机融合,并在不断的反思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新课程重视课程生成性,课程不再是静态的,要求教师由被动的劳务执行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实践者,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用开放的眼光审视课程,把握课程的生长点,挖掘课程中的深层次价值,丰富课程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创生课程,赋予课程以意义。   六、教师文化是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根基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因此,教师文化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教师文化的好坏就会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状况。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功能。首先,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引导功能。因为教师是学校的代言人,教师文化发展必然引导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其次,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功能,教师是榜样是模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到外界对学校的认识。再次,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整合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学校信息来源的多重性、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等等,都要求教师必须对进入校园文化的社会综合文化进行"过滤"或者"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整合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整合作用。最后,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预警作用。教师以特有的社会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预见着校园文化的未来,预防着不良文化对校园的可能侵蚀。
  七、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从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主要包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师文化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文化的发展,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首先,共同的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信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就是教师群体拥有一种共同的教育信念,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10]其次,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柱。专业精神是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成熟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和活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再次,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教师文化为培育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奠定了基础。第四,教师价值观为教师专业发展树立了成长的目标。只有树立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观,才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专家"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八、加强教师文化形成机制的研究
  笔者认为,教师文化的形成机制是指教师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并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影响过程及其运行机体。教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部分,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和教师个体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文化形成机制的复杂性,既包括外控性形成机制,也包括内控性形成机制;既包括设计性形成机制,也包括自发性形成机制。教师文化的形成机制处于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它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教师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自然积淀的,而是不断创生的;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好地践行教师文化,并努力提升教师文化的实际效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管是建设何种教师文化,建设良好的教师文化一般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在物质首先要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建设舒适美丽的校园,提供齐全的教学材料和仪器设备,为教师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其次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打破权威和知识的化身,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合作、民主、开放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再次要创建健全民主合理的制度文化,包括有关教师的教育教学规范、业务进修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第四在行为上,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在课堂上"一言堂"、"灌输"的局面,倡导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宏伟.谈学校教师文化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04,(9).
  [2]张晓瑜.课程改革与教师文化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3]肖建勇,张大友.论教师文化及其对学校效能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5(11)
  [4]熊梅,马玉宾.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J].教育研究,2005,(10)
其他文献
几天前,在学校微信平台上,看到四年级学生轩轩小朋友荣获学校“乐读之星”和“书法之星”的照片,我特别高兴.在主校区一次上课前,再次见到轩轩小朋友,我为他的进步点赞.晚上,
期刊
摘要:现代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不仅可以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更可能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切入点,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利与弊  中国分类号:G633.51  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学课堂内的多媒
开学已经一周了,今天是星期五,我要对开学这一周班上孩子的表现进行一次总结。说是总结,其实就是鼓励他们做到更好。于是,我拿着“好孩子”卡走进了教室。  走进教室,我细数着手中的“课堂发言喜报”和“好孩子”卡,心想:这些“喜报”和“好孩子”卡会不会不够发,我的目的终究是想调动大多数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学校生活,热爱学习。  铃声响了,我还在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理由,让孩子们领到这张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众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一线教育人员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验,寻求解决方案,真正地推进新课改工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遇到很多教学困难与问题,本文旨在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剖析,探索如何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我承担毛笔书法培训课已两年有余,由于学生年龄差异较大、识字能力不一、兴趣爱好不同、自控能力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一直不好。我在2017年招生时,要求学生是小学三年级以上、有一定书法基础、学习兴趣浓、有一定管控能力的学生方可报名。  2017年最后一期的毛笔书法班开课不久,有个叫小月的女同学,她的行为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书帖中的字不认识、不会写、不会执笔、爱捣乱。原来报名时她隐瞒了真实信息,实际只有六岁、
期刊
摘要:我校整合科学学科和学校科技特色,开发了"阳光科普"学校课程,希望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校教学工作以及科技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课程结构分为科普知识阅读、趣味科学小实验、小主题研究三大部分。  关键词:科技与科学整合;开发"阳光科普"课程;编写课程教材;实施初见成效  中国分类号:G423.07  通过近一年的课程实施我校"阳光科普"课程初见成效,在2014年全国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
中国分类号:G633.6  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屋是墙壁与梁所组合;家是爱与梦想所构成。”这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名言,也是最近一部很火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对我的一点启迪。  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的是韦拉家族的小男孩米格喜爱音乐,遭到了以祖母为首的家人的反对,在他经历了亡灵之旅受到曾曾祖父埃克托的影响,经历了和亲人一起与歌神拉库斯作斗争后,米格自己意识到“亲情比音乐更重要”“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感受到家人的爱的力量。而因误会消除,他的亲
期刊
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学校是育人的,犹如歌唱家用歌声为听众服务,教育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课程就是学校组织成员共同创生的、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教育环境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学习活动把这种发展的可能转化为发展的现实。  在影视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开发课程、用课程影响学生的片段很多。研究这些片段,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理解课程,更合理地开发课程。这里
期刊
怎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好老师?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的几个要素:正面的情绪、人际关系、投入、成就和人生意义。相似的关于幸福的研究还有很多,但结论是一样的,幸福指向内心,它是由内而外的一种绽放,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一种感受。微信上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幸福不在别处,愿我们都能打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的心灵花园芳香四溢。要想幸福,必须做一个会感受幸福的人。  感受幸福——守住初心。“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