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白的讲,我是歌剧盲,所以如果要我写一篇关于歌剧的文章,我有些力不从心。幸好这一次,我们要讲的,不是歌剧的音阶或者是中和弦这类专业话题,而是关于朗格与歌剧的故事。
从瓦格纳说起
一年多以前,收到了朗格寄来的一张CD以及两本书,内容都是关于理查德·瓦格纳,以及他最辉煌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片段。这份特别的中秋礼物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虽然知道朗格与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渊源颇深,但对此的理解,也仅限于朗格对发源地文化事业的支持,以及对创始人曾经职业生涯的一种尊重。但这一次,瓦格纳让我真正理解了朗格与歌剧的精神契合。
还是先说说瓦格纳。威廉·理查德·瓦格纳,这是德国音乐史上与贝多芬、莫扎特、查理德·施特劳斯齐名的人物,在德国歌剧史上,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但同时,因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宗教方面的复杂性,他也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这一点,也使得他的名气不如另外几位。尽管如此,他在欧洲的影响力仍然巨大。德国著名的天鹅堡,就是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依据瓦格纳歌剧中所描述的日耳曼传说世界建成,里面建有齐格弗里德屠龙的金像——这正是瓦格纳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场景。
说到这部代表作,可以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瓦格纳花了26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制,而正式公演时,整个演出长达16个小时,连续四天才演完。为了这《尼伯龙根的指环》可以上演,巴伐利亚国王还特别花两年时间,修建了拜罗伊特剧院。上演时,几乎整个欧洲的音乐人都来观看,其中包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轰动整个欧洲。
关于瓦格纳,音乐史家保罗·亨利·朗格在他的《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是这么评价的:“瓦格纳的音乐不适宜窄小的场所。它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日耳曼民族的声音。”——最后这句评论,用在朗格身上,似乎也很贴切。
五分钟数字钟
1878年,那位痴迷瓦格纳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特别跟朗格定制了一枚“瓦格纳怀表”,在其多重表盖上,用珐琅彩绘呈现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五个场景,并将这枚怀表赠给了此剧首次完整演出中饰演男主角的德国男高音海因里希·福格尔。但这并非是朗格第一次与瓦格纳和歌剧结缘。
欧洲的歌剧发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后来逐渐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但德国的歌剧传统一直都稍弱于意大利、法国等,直到莫扎特、韦伯以及瓦格纳的出现,将歌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辩,才使得德国歌剧一跃而起,并对后来欧洲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也正因为德国歌剧自身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不同,原先在意大利或法国作为市民娱乐的一种形式的歌剧,到了德国有了更厚重的影响。那时候,德国的王宫贵族都热衷于歌剧这种艺术,各地也开始修建庞大精美的歌剧院。德累斯顿的森帕歌剧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森帕歌剧院是德国最重要的歌剧院之一,它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Gottfried Semper设计,1937年设计动工至1941年完成,整个建筑融汇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辉煌大气。歌剧院内更珍藏了自17世纪以来的众多精美画作。有着460多年历史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也是歌剧院的常驻乐团。歌剧院竣工后不久,瓦格纳便在此上演了他的两部早期作品:《黎恩济》和《漂泊的荷兰人》。
当时主导歌剧院创建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也是一名歌剧爱好者,但他很难容忍每次在看歌剧时观众口袋里的怀表不时发出的报时声,于是要求当时的宫廷钟表师古特凯斯设计一个报时钟,便于观众在音乐会期B能随时知道时间,但是又不会被钟的报时声音打扰到。于是,古特凯斯带着他的学徒,也就是后来的朗格创始人阿道夫·朗格开始了这项工作,最终设计了著名的五分钟数字钟。它以两个窗口显示时间,左边窗口以罗马数字显示小时,而右边则用阿拉伯数字以五分钟的间距来显示分钟,这也是五分钟数字钟名字的由来。显示数字的转换通过转鼓实现,如同舞台换幕一样,平滑无声。如今,这个五分钟数字钟已成为森帕歌剧院著名的景观之一,后来更成为我们所熟知的Lange 1的标志性设计。
从德国歌剧看朗格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歌剧的最初起源和盛兴并不在德国,意大利的热情和法国人的浪漫,都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歌剧引领着整个歌剧发展的潮流。意大利歌剧注重技巧的表现,表达华丽而张扬,法国歌剧抒情婉转,一如法国人的浪漫多情。起初的德国歌剧在这两种歌剧潮流的影响下,并不起眼,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流派。直到格鲁尼意识到,德国人与意大利和法国人的文化背景、民族个性完全不同,如果一味的跟随意法的脚步,德国歌剧永无出头之日。他开始倡导德国歌剧更多的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性。在这样的影响下,此后的莫扎特和韦伯,都对德国歌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加入了更多民族性的元素和日耳曼文化基因。这一趋势到了瓦格纳时期,更是发展到顶点。德国人在文化中所特有的思辩性和哲学传统,都融入到歌剧中呈现。至此,德国歌剧自成一派,并对后来的欧洲歌剧发展影响深远。
写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发展脉络是否似曾相识?
是的,翻阅朗格的历史,你会发现它与德国歌剧的发展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朗格所在的德国并非制表业的起源之地,在朗格创立之时,这里也并非欧洲的制表业中心,临近的法国和瑞士引领着制表业的发展潮流。但阿道夫·朗格很清楚地看到了德国制表业未来的可能,并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振兴德国自身的制表业。朗格的制表道路也并没有去克隆瑞士或法国的制表风格,反而将德国传统的制表工艺,诸如3/4夹板、K金套筒、德国银等等保留并发扬下来。在制表风格上,朗格也更多的展现德式简约、低调、实用的风格,使之与瑞士制表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特征。种种这些,不仅让朗格在制表业名声大震,同时也振兴了德国制表业,重塑了整个德国的制表体系。
对于德意志民族,我有着自始自终的尊崇。在我看来,这个民族有种天生的韧劲,他们从未屈服过外来的压力,即使偶尔经历挫折与打压,那种民族性仍然可以在石缝中绵延,并最终壮大澎湃起来。
于歌剧如是,于朗格亦如是。
从瓦格纳说起
一年多以前,收到了朗格寄来的一张CD以及两本书,内容都是关于理查德·瓦格纳,以及他最辉煌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片段。这份特别的中秋礼物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虽然知道朗格与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渊源颇深,但对此的理解,也仅限于朗格对发源地文化事业的支持,以及对创始人曾经职业生涯的一种尊重。但这一次,瓦格纳让我真正理解了朗格与歌剧的精神契合。
还是先说说瓦格纳。威廉·理查德·瓦格纳,这是德国音乐史上与贝多芬、莫扎特、查理德·施特劳斯齐名的人物,在德国歌剧史上,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但同时,因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宗教方面的复杂性,他也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这一点,也使得他的名气不如另外几位。尽管如此,他在欧洲的影响力仍然巨大。德国著名的天鹅堡,就是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依据瓦格纳歌剧中所描述的日耳曼传说世界建成,里面建有齐格弗里德屠龙的金像——这正是瓦格纳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场景。
说到这部代表作,可以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瓦格纳花了26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制,而正式公演时,整个演出长达16个小时,连续四天才演完。为了这《尼伯龙根的指环》可以上演,巴伐利亚国王还特别花两年时间,修建了拜罗伊特剧院。上演时,几乎整个欧洲的音乐人都来观看,其中包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轰动整个欧洲。
关于瓦格纳,音乐史家保罗·亨利·朗格在他的《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是这么评价的:“瓦格纳的音乐不适宜窄小的场所。它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日耳曼民族的声音。”——最后这句评论,用在朗格身上,似乎也很贴切。
五分钟数字钟
1878年,那位痴迷瓦格纳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特别跟朗格定制了一枚“瓦格纳怀表”,在其多重表盖上,用珐琅彩绘呈现了《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五个场景,并将这枚怀表赠给了此剧首次完整演出中饰演男主角的德国男高音海因里希·福格尔。但这并非是朗格第一次与瓦格纳和歌剧结缘。
欧洲的歌剧发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后来逐渐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但德国的歌剧传统一直都稍弱于意大利、法国等,直到莫扎特、韦伯以及瓦格纳的出现,将歌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辩,才使得德国歌剧一跃而起,并对后来欧洲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也正因为德国歌剧自身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不同,原先在意大利或法国作为市民娱乐的一种形式的歌剧,到了德国有了更厚重的影响。那时候,德国的王宫贵族都热衷于歌剧这种艺术,各地也开始修建庞大精美的歌剧院。德累斯顿的森帕歌剧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森帕歌剧院是德国最重要的歌剧院之一,它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Gottfried Semper设计,1937年设计动工至1941年完成,整个建筑融汇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辉煌大气。歌剧院内更珍藏了自17世纪以来的众多精美画作。有着460多年历史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也是歌剧院的常驻乐团。歌剧院竣工后不久,瓦格纳便在此上演了他的两部早期作品:《黎恩济》和《漂泊的荷兰人》。
当时主导歌剧院创建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也是一名歌剧爱好者,但他很难容忍每次在看歌剧时观众口袋里的怀表不时发出的报时声,于是要求当时的宫廷钟表师古特凯斯设计一个报时钟,便于观众在音乐会期B能随时知道时间,但是又不会被钟的报时声音打扰到。于是,古特凯斯带着他的学徒,也就是后来的朗格创始人阿道夫·朗格开始了这项工作,最终设计了著名的五分钟数字钟。它以两个窗口显示时间,左边窗口以罗马数字显示小时,而右边则用阿拉伯数字以五分钟的间距来显示分钟,这也是五分钟数字钟名字的由来。显示数字的转换通过转鼓实现,如同舞台换幕一样,平滑无声。如今,这个五分钟数字钟已成为森帕歌剧院著名的景观之一,后来更成为我们所熟知的Lange 1的标志性设计。
从德国歌剧看朗格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歌剧的最初起源和盛兴并不在德国,意大利的热情和法国人的浪漫,都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歌剧引领着整个歌剧发展的潮流。意大利歌剧注重技巧的表现,表达华丽而张扬,法国歌剧抒情婉转,一如法国人的浪漫多情。起初的德国歌剧在这两种歌剧潮流的影响下,并不起眼,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流派。直到格鲁尼意识到,德国人与意大利和法国人的文化背景、民族个性完全不同,如果一味的跟随意法的脚步,德国歌剧永无出头之日。他开始倡导德国歌剧更多的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性。在这样的影响下,此后的莫扎特和韦伯,都对德国歌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加入了更多民族性的元素和日耳曼文化基因。这一趋势到了瓦格纳时期,更是发展到顶点。德国人在文化中所特有的思辩性和哲学传统,都融入到歌剧中呈现。至此,德国歌剧自成一派,并对后来的欧洲歌剧发展影响深远。
写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发展脉络是否似曾相识?
是的,翻阅朗格的历史,你会发现它与德国歌剧的发展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朗格所在的德国并非制表业的起源之地,在朗格创立之时,这里也并非欧洲的制表业中心,临近的法国和瑞士引领着制表业的发展潮流。但阿道夫·朗格很清楚地看到了德国制表业未来的可能,并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振兴德国自身的制表业。朗格的制表道路也并没有去克隆瑞士或法国的制表风格,反而将德国传统的制表工艺,诸如3/4夹板、K金套筒、德国银等等保留并发扬下来。在制表风格上,朗格也更多的展现德式简约、低调、实用的风格,使之与瑞士制表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特征。种种这些,不仅让朗格在制表业名声大震,同时也振兴了德国制表业,重塑了整个德国的制表体系。
对于德意志民族,我有着自始自终的尊崇。在我看来,这个民族有种天生的韧劲,他们从未屈服过外来的压力,即使偶尔经历挫折与打压,那种民族性仍然可以在石缝中绵延,并最终壮大澎湃起来。
于歌剧如是,于朗格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