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造性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y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流于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创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传统的“你教我学”方法,取以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前,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堂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努力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沟通,在愉快中学,在乐中创造,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形成相互尊重的、信任的、和谐的支持型氛围。因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解决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注重知识迁移,感受创造成果”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的认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了差异性,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冲突,这一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有意识的安排挖掘新知识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学生自我认同需求的产生,实质上就是创造动机的产生。学生自我认同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
  
  2 引导解决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只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应过多的讲解,只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在头脑中逐步形成一幅幅画面,文中的语言材料就转化为学生思维材料了。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述得顺当。教师要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都能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握了。
  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教师应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这里还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成功后,让学生自己给予自己评价。
  
  3 注重知识迁移,感受创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把学生在课内获得的新知识,掌握的新技能,激发的创造力得到巩固和有所发展呢?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迁移,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和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如: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真正领悟盲人阿炳是用自己的心声在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的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用心听、看、读、想,立体的,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音乐美。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深入体会: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磨练、亲人的嘱托和积淀在胸的种种不解情怀,化为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支无比美妙的不朽名曲。让学生进入角色,入情入境,随着课文环境和节奏的转换,改变相应的感情基调,尽可能通过感情朗读充分传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月夜的景色太迷人了,我们班有谁能像阿炳一样全身心的去体验、去感受,而且能将它描述出来呢?(可以用书上的语言)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接下来,笔者提供一些词语,如:细雨如丝、细如牛毛、迷蒙蒙、模糊、轻纱、薄雾、笼罩、蓬莱仙境。让学生写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描绘雨天的优美景色。最后组织课堂讨论、欣赏、评议,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的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解决的问题成果创造性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感受自己的创造成果。
其他文献
考点透视:  近年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及其一般用法。2007年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仍是重点考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主要集中在“之”、“以”、“因”、“乃”、“且”、“为”、“于”等常用文言虚词。考查题型集中为两种:(1)提供例句,从选项中选取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判断、选择在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异同。总之,就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一般用法。既然这
期刊
不少教师下课后常埋怨学生不重视语文,不专心听语文课,上课不是走神,就是偷看其他书,偷做其他作业,课堂气氛不活跃;埋怨学生作文能力太弱,记叙文写不具体,不生动,议论文思路展不开,议论肤浅,说明文则说而无序,不会运用说明方法;考试起来阅读理解简答题表达不清。总之怨都怨学生。据笔者自己的经验,笔者觉得教师教后也要多自我反思。  首先要反思自己课备得怎么样。教案是通过自己刻苦钻研的内化物,还是轻易照抄照
期刊
阅读教学的作用是广泛而巨大的,而读与写的结合,意味着对语文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整体提高,意味着对读写分离的两张皮式的教学的彻底改造。对写作而言,阅读文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典型的、可摹仿的范例,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学习、借鉴具体可行的方法、技巧和构思,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样,读与写便成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技巧;通过写作,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期刊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例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似乎”表示“我”不能完全肯定孔乙己的死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必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纵观我国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有12年,语文课大约3000课时。由于过去“讲课讲透”框框束缚,造成学生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造成语文教学“三少一多”(即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其主要原因是“读少了”。据此,笔者认为,采用“六段主动式”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堵住烦琐分析的老路,打破“
期刊
【摘要】本文对贵州省印江民族中学教研组合力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其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学校领导要抓教师思想工作,又要抓基本功,统一认识,消除懈怠心态。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无论是教研组长,还是教研组的组员,都应该主动、深入地进行教研活动,以改变“实际工作中教研组活动‘教’得多而‘研’少,教研活动浮于表面化”的现状。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笔者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实质产生积极的兴
期刊
段的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段的教学也是篇章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自然段的学习,到三年级后半学期才逐步过渡到意义段的学习。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在教学中关于意义段训练的点滴体会。  段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分段,其次是概括段意,那么如何进行分段和概括段意呢?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差,知识面窄,加之新接触分段,因此分段的准确程度很低。面对这种
期刊
在当前的课改进程中,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使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    1 独立思考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本来也无可厚
期刊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的效率呢?实践证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厌学为乐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    1 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