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1日,在南十字星座的映照下,我们的探险船又一次推开层层浮冰,向着南极洲的冰海驶去。闪过的冰山千奇百怪,若城堡、似邮轮,洁白无瑕肯定不能归纳全部的意境,映入眼帘的大都是泛着幽蓝光芒的蓝冰和浅浅淡淡的灰冰,偶尔飘过的黑冰,总引发乘船人的躁动。冰山是南极海的标志,乘船穿过西风带到达南纬50°,就能遇见冰山。
冰山的颜色其实反映了冰体密度的大小,越密致其颜色越深。以黑冰的密度最大,灰冰其次,蓝冰最低。在南极很少见到我们寻常随处可见的白冰,这与冰山的来源有关。
南极大冰盖是在千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靠每年少之又少的积雪压紧而成的。每年平均降雪约5mm,极地的严寒环境能将这点微薄的雪年复一年地收藏着,随着时间而积厚的雪层,会使下层雪粒因承压而融化,又被寒冷快速地冻结起来。就这样。雪变成了冰。而冰又继续受压而不断变紧实,密度就越来越大。大陆冰盖的冰体在新陈代谢的节奏里最终要流向南大洋,这就是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也有少部分冰山是由山岳冰帽崩解而来,这种冰山往往颜色偏淡。
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九成在水面以下,这就是俗话里“露出冰山之一角”的来历。在洋流和风的驱使下,冰山或快或慢地向低纬度海域飘荡,所有冰山的下场就是融冰咸水。冰山在海洋里的历程各不相同,厚达千米的巨无霸大多在大陆边缘不是沉戟沙滩就是搁浅于岛链,在数十年的风雪交替里演绎临终前的辉煌,留给观光客的是“波澜不惊”的画面;夏季的候鸟常常选择这样的冰山作为临时栖息地。
而高度在百米左右的冰山,自从进入大海的那天起,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随波逐流,海水对冰山底部的侵蚀要快于风和阳光对海面以上部分的剥蚀,头重脚轻的势态使冰山不断地在海洋里翻转,对过往船只构成极大的威胁;企鹅和海豹喜欢在这样的冰山上度假,动物搭载漂移的冰山到远方觅食,而冰山的翻转也会搅动海底生物上浮,吸引了许多海洋美食家,这类冰山附近经常会看到生物界弱肉强食的惨烈景象。
南极大冰盖日夜不停地吐故纳新,除了以裂解冰山的形式向海洋排泄,有些冰面落差大、流速快的谷地,冰川不能及时崩裂,以连绵的浮冰状态漂浮在海面,这就是南极最著名的大陆冰架。
环绕南极大陆的冰架总面积近160万平方公里,最大的罗斯冰架约53万平方公里,与法国面积相当,最前端厚近200米,根部厚约1000米,浩瀚的罗斯冰架每年接纳920亿吨的降雪,厚厚的雪被仍然不能修复每年300-1200米的冰面流动引起的形态改变,冰面到处是纵横交错的裂隙。从冰架崩塌而来的冰山,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顶部平坦如桌状,块头很大,漂浮在海面以上的部分高度通常在30-50米,最高的有120米,长度都在2-3公里。多年卫星监测发现最大的冰山长175公里,宽75米,厚度200米,它从1963年从冰架崩裂,到1968年移动到威德尔海。这种大块头的移动基本不受风的影响,洋流和潮汐是主要的推动力。这座冰山在南大洋游荡17年后,才烟消云散。
南极洲尽管集纳了地球上93%的淡水,但是各考察站的饮用水依然很困难。因为几乎所有的水都被冻结了,就连空气中也鲜有水汽,而是漂浮着的冰晶体,这就是我们在南极海域航行,所有人都感觉干燥如沙漠的原因。淡水结成的冰山,是所有南极人的水源,大陆边缘的考察站,每年3月冬季到来前,都要组织队员挖冰山,或幽蓝或黝黑的冰体拖回站区,放入化水箱,经简单过滤就是上好的饮用水。
冰山的颜色其实反映了冰体密度的大小,越密致其颜色越深。以黑冰的密度最大,灰冰其次,蓝冰最低。在南极很少见到我们寻常随处可见的白冰,这与冰山的来源有关。
南极大冰盖是在千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靠每年少之又少的积雪压紧而成的。每年平均降雪约5mm,极地的严寒环境能将这点微薄的雪年复一年地收藏着,随着时间而积厚的雪层,会使下层雪粒因承压而融化,又被寒冷快速地冻结起来。就这样。雪变成了冰。而冰又继续受压而不断变紧实,密度就越来越大。大陆冰盖的冰体在新陈代谢的节奏里最终要流向南大洋,这就是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也有少部分冰山是由山岳冰帽崩解而来,这种冰山往往颜色偏淡。
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九成在水面以下,这就是俗话里“露出冰山之一角”的来历。在洋流和风的驱使下,冰山或快或慢地向低纬度海域飘荡,所有冰山的下场就是融冰咸水。冰山在海洋里的历程各不相同,厚达千米的巨无霸大多在大陆边缘不是沉戟沙滩就是搁浅于岛链,在数十年的风雪交替里演绎临终前的辉煌,留给观光客的是“波澜不惊”的画面;夏季的候鸟常常选择这样的冰山作为临时栖息地。
而高度在百米左右的冰山,自从进入大海的那天起,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随波逐流,海水对冰山底部的侵蚀要快于风和阳光对海面以上部分的剥蚀,头重脚轻的势态使冰山不断地在海洋里翻转,对过往船只构成极大的威胁;企鹅和海豹喜欢在这样的冰山上度假,动物搭载漂移的冰山到远方觅食,而冰山的翻转也会搅动海底生物上浮,吸引了许多海洋美食家,这类冰山附近经常会看到生物界弱肉强食的惨烈景象。
南极大冰盖日夜不停地吐故纳新,除了以裂解冰山的形式向海洋排泄,有些冰面落差大、流速快的谷地,冰川不能及时崩裂,以连绵的浮冰状态漂浮在海面,这就是南极最著名的大陆冰架。
环绕南极大陆的冰架总面积近160万平方公里,最大的罗斯冰架约53万平方公里,与法国面积相当,最前端厚近200米,根部厚约1000米,浩瀚的罗斯冰架每年接纳920亿吨的降雪,厚厚的雪被仍然不能修复每年300-1200米的冰面流动引起的形态改变,冰面到处是纵横交错的裂隙。从冰架崩塌而来的冰山,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顶部平坦如桌状,块头很大,漂浮在海面以上的部分高度通常在30-50米,最高的有120米,长度都在2-3公里。多年卫星监测发现最大的冰山长175公里,宽75米,厚度200米,它从1963年从冰架崩裂,到1968年移动到威德尔海。这种大块头的移动基本不受风的影响,洋流和潮汐是主要的推动力。这座冰山在南大洋游荡17年后,才烟消云散。
南极洲尽管集纳了地球上93%的淡水,但是各考察站的饮用水依然很困难。因为几乎所有的水都被冻结了,就连空气中也鲜有水汽,而是漂浮着的冰晶体,这就是我们在南极海域航行,所有人都感觉干燥如沙漠的原因。淡水结成的冰山,是所有南极人的水源,大陆边缘的考察站,每年3月冬季到来前,都要组织队员挖冰山,或幽蓝或黝黑的冰体拖回站区,放入化水箱,经简单过滤就是上好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