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白与黑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123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盐的专卖史,就是一部刀光剑影的社会史。
  从2017年1月1日起,我国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这意味着备受各方关注的盐业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盐,是中国历史上垄断时间最长的商品。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盐业专卖”制度,历朝统治者对盐业从生产到运输销售,从征税到缉查私盐,全盘控制,“其实行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管理之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的盐业有着怎样的图景?漫长的盐业制度是如何变迁的呢?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书页。
  白色货币
  元代戏曲家武汉臣在《玉壶春》里说到:“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表明盐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
  东汉文学家许慎在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盐做了精辟的解释:“咸也。”
  盐是食品里咸味的原料,被称作是“食肴之将”、“国之大宝”。它和水、空气一样,是维持人生存的必需品,每人每天约需要6到10克盐,才能够维持心脏正常跳动。原始人类聚居地,几乎都是自然盐产丰富的地区。传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就是为了争夺山西解池的食盐资源。
  中国并不缺盐。我国产盐地区,北至辽宁、内蒙古,南至广东,西至川藏、新疆,东到山东、浙江等地,并按照盐的来源,分为海盐、井盐、池盐等。在两淮领域,相传黄帝时代已经“以海水,煮乳成盐”,夏禹时代,这里就开拓了盐田。西汉时,汉吴王刘濞扩大了煮盐的生产规模,特地在海边丘陵建立了仓库,用来储备食盐。
  开发既早,分布又广,中国历朝统治者为什么还要对盐的产销严防死守?除了盐是日常必需品,需要防止囤积居奇,引发社会动荡之外,盐税还是最稳定的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是古代税收的优质承载者。因为盐没有可替代品,人人需要;同时每人所需的量不大,不至于因此给百姓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人口增加,盐的消耗量就增加,相当于人口税,寓税于价,积累的财富不容小觑,在国家财税中的地位仅次于田赋,所以备受重视。唐代就有这样的说法:“天下之赋,盐利其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清朝专门设立了盐课司,征收盐税,又称“盐课”,到了清朝后期,每年收缴的盐税,在清朝财政收入中列第一位。
  食盐变成了历朝历代最稳定的白色货币。而盐税则变成了政府的金库。比如在清朝后期,广东的盐税还要负担当地的水利建设、赈灾支出等。而当时广东赌博成风,上到公卿大夫,下到贩夫走卒,乃至绣房闺阁中的小姐,都参与赌博,祸害社会。当局不得不禁赌,为此损失的巨额“赌饷”亏空,也要靠增加盐税来弥补。此外,盐商还得额外捐款,称作“捐输”,以维护垄断特权。每逢朝廷用兵、乃至缉捕江洋大盗、为皇帝庆祝生日、修治河道,盐商都要捐钱。比如嘉庆九年,广东盐商孔文广曾经给黄河工程捐了40万两白银。皇帝每次都假装推辞,盐商就再三恳请。整个清代,仅两广一带的盐商,连带“捐输”,再加上为“卤本”所付的利息(后者是官府借给盐商做发展用的)共计付出了一千万两白银。
  专卖源头
  公元前81年,汉昭帝时代,一场空前激烈的争论在京城长安展开。朝廷从全国各地召来了贤良文士,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们进行了大探讨,主题与盐铁专营等民生话题相关,被后人称作是“盐铁会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贤良文士们反对盐铁专卖,认为是与民争利。而桑弘羊则坚持汉武帝时代实行的盐铁专卖政策,认为能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还能集中财力,积极进行战备,有助于抵御匈奴的入侵。
  这场辩论的结果是,盐铁官营并没有被废除,但是“与民休息”的主张得到了肯定。
  其实,中国古代实施的大都是不同程度的食盐专卖制度。西汉食盐的产、运、销完全国营,属于完全专卖。而春秋时齐国的食盐则属于部分专卖,由官方全收购,官方负责运输和销售,按人口配销食盐。这是管仲的发明。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他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深具眼光的理财高手。管仲认为征收人口税、田亩税,都不如把山海资源收归国有更划算。他向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一家十口就有十个人吃盐。每个月,成年男子吃盐近五升半,成年女子近三升半,小孩吃盐近两升半。倘若每升盐加价两钱,万乘大国人口上千万,每天就可多得二百万,一个月就多得六千万,相当于两个大国的税收。加价在盐里,君王就获得了百倍的利润,而百姓却无法逃避。


  管仲的方法被齊王采纳,齐国由此获得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实力大增。
  中国盐业也曾有过世界大同的乌托邦年代。夏、商、周三代之前,以及从隋文帝开皇三年到唐开元九年,中国盐业实施的是无税制度。上世纪30年代,近代著名盐务专家、经验丰富的盐务官员曾仰丰,曾应商务印书馆之邀,撰写了《中国盐政史》,描述了一个“黄帝之世,人民不夭,百官无私”的年代,那时的老百姓可以自取食盐,自给自足。他认为这是我国盐政史上特别值得纪念的一段时期。
  可惜,无税盐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三千多年中国盐业史中,食盐完全开禁的时段只有二百三十八年。
  早在夏、商、周时代,地方诸侯需要向王室纳贡,贡其实就是税,贡物里也包括盐,不过盐税都在产地征收,缴税后民众就可以自由运输买卖,官府一般不加限制。秦以及西汉初年,东汉和六朝都实行征税制。只是秦代盐政是政府控制下的“重税”政策,盐税负担太过沉重,导致盐价几乎上涨了20倍。
  涸泽而渔
  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府财政困窘,不得不重新实施食盐专卖制度来弥补收入缺口。自此,中国盐业史上再也没有免税开禁之说。管仲的食盐专卖思想,影响至今。
  盐税的功用,是开辟财源。时至赵宋王朝,边境列强环伺,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了增加收入,宋代对食盐的控制比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严密的控制体系,想方设法攫取钱财,盐税大增。比如宋高宗时代,盐税总额占商税80%左右,盐商收入的70%被朝廷强行收走,无法进一步投资提升技术,扩大生产。处在底层的盐民,生活更困苦。宋代大词人柳永曾担任过浙江定海县的盐场监督官,他在《煮海歌》中写到:“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宋代起初实行官运官销,结果官运管理混乱,官盐价格高,质量差,此法日渐衰落。宋代盐政又实行了“入中法”,推行盐钞法。盐钞事实上是一种信用票据:商人先就近把货物送到官府,官府根据其价值折换为盐钞;商人可拿着盐钞到指定地点领取盐,进行贩卖。盐钞大量进入了流通领域,京城甚至可以用它来买绸买绢。可惜的是,盐钞后来也沦落为官府敛财的工具。
  宋熙宁十年起,三年内解盐产量只有11.75万席,官府印盐钞177万席。
  宋哲宗时期,解盐停产,官府还照旧发行盐钞,盐钞沦为废纸。
  朝廷对盐商的盘剥日益严苛。宋代蔡京当权之时,还借发行新钞谋取暴利,以致“数十万券一夕废弃,朝为豪商,夕侪流丐,有赴水投缳而死者”。
  国家对盐税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南宋时,一切费用均仰仗盐钞,成为立国之本。
  垄断经营
  传说扬州瘦西湖边的白塔,是盐商建立的。乾隆下江南,看到瘦西湖,认为很像北京北海,美中不足的是与京城相比,该处少一座喇嘛塔。据说当时接待皇帝的大盐商听说后,花费重金,仿照北京式样,在瘦西湖边连夜造起了一座白塔。这个传说表明了清朝盐商势力之大、财力之雄厚。
  明清时期,中国盐法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灶户就是指煮盐的人。盐商交完盐税后,可以领取盐引,在规定的盐产地直接向灶户买盐。这意味着,国家将收盐、运输和销售盐的垄断权力下放给了商人。只是这个盐引是不能随意领取的,商人必须“认窝”,也就是缴纳巨资来获得官方特许贩卖食盐的权力,同时承担纳税的义务。以清代粤盐为例,牵头的大盐商需要经过盐运使批准。要承办盐业,需要准备20万到30万两白银,比如建造存储盐的仓库,建立办事处、工人宿舍等。这个庞大的产业,可以传给子孙。
  朝廷把盐商纳入了垄断的利益体系,他们也大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扬州大盐商江春为了迎接皇帝驾临,同时也为了招待笼络各级官员,维护自己的垄断特权,建立了自家的戏班,演一出《长生殿》就花费了40多万两白银。
  盐官成为了天下第一肥缺,盐商则成为了世袭商业大户。在食盐集散地,官府甚至把钱存到盐商那里。盐业和当铺业一样,当时被视作风险小且一本万利的行业。在官、商把持下,清嘉庆十六年,广东盐商获得的价差高达17倍之多。减去盐税和运销成本,盐商的利润也达到了20%至40%。当然,其中有相当的资财都用于打点官员。
  与经济上的影响力匹配,盐商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广东规定,但凡盐商子弟,都可以在其父亲、祖父行商的地区加入“商籍”,而不必返回本省应试。乾隆六年,有资格加入商籍的,有700多人。其中不少人考中,还做了官,大大有利于盐商子弟的教育。
  私盐泛滥
  从“官盐”诞生的那一天起,私盐就如影随形,凡是违反封建盐法私自买卖的,都被称作私盐。积极倡导盐务改革的景学钤对私盐的定义一针见血,他认为:“私者何?对官而言。何谓官、何谓私,无官不知。有税为官,无税为私。”
  私盐现象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和社会政治现象,牵涉了各个阶层。官员、盐商和平民都卷入私盐贩卖中。有官员公然贩私,比如乾隆年间,担任盐官的卢世纶,因为即将告老还乡,明目张胆地扣下盐包,不记账,贩卖后做归家的路费。也有广东盐商夹带“子盐”,“子盐”原本是用来弥补食盐运销中的损耗,结果“子大于母”,子盐的数量大大超支,成為私盐的来源。普通平民更是肩挑手扛,少量贩私,弥补生活用度的不足。广东私盐泛滥,一度达到“官三私七”的比例。
  其实历朝历代,都对私盐进行了严厉打击,而且刑法严苛。汉武帝时代,私自煮盐者要失去脚趾。宋建隆二年,规定贩卖私盐达十斤,煮盐达三斤的“皆坐死”。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盐越界就成为私盐。池盐不能带到海盐的地界内,夹带一斤一两,都要处以刑罚。
  私盐的贩运和买卖屡禁不止,关键是因为把持盐业的官员贪婪、受贿、纵容所致。“其根本则由官之贪盐利耳”。此外,晚清时还出现了“洋私”,外国商人为盐的厚利引诱,也加入了走私食盐的行列。
  清代官商垄断,导致私盐现象越演越烈。这是清朝政治日益腐败的结果。
  1912年,《盐政杂志》创刊。它由毕生呼吁中国盐政改革的景学钤创办,景学钤后来曾任久大精盐公司董事长,被实业家张謇称为“盐迷”。辛亥革命后,改革中国盐政弊端的呼声强烈,一批杰出的实业家和革新派参与其中。景学钤联络成立了“盐政讨论会”,张謇任会长,后来担任过政府总理兼财政总长的熊希龄任副会长。《盐政杂志》就是该会会刊,梁启超欣然作序:“吾国有一物焉,为人人所必需。国家所托命,数千年来,隐于黑幕之中。”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盐政管理自然失败。但是,历史终将迎来新的一页!
其他文献
静静地,随着那一幅幅用浓情编织成的画面,我在寻觅,寻觅着您——一位“百岁老人”所走的路。望着当年私塾老师的重孙讲述那段往事,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年幼的小男孩用坚定的语
一个女人随便为了什么事都会哭得比她那会儿更剧烈,更伤痛1979年,中越开战。3月底,我与班上两位同学随铁道兵文工团南下广西劳军,给军人画像。那天吃过午饭,我们所在的营盘有
在中国传统传记文学兴起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甚至在引入西方传记文学的概念、模式之后,中国的传记文学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的特征没有大的改变。但在最近的十年中,传记文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侧重于传授知识。他们往往以学生能够接收和“储存”知识为满足,因而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求同思维,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记住标准答案,学
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
江苏省盐城市郊大纵湖乡,有2.6万亩湖荡和低洼荡滩。为了探索提高湖荡养鱼经济效益的途径,他们选择了三种养殖形式作对比。第一种是开挖精养鱼塘。在第三养殖场,投资71万多
教案对教学起调控作用。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和研究教学艺术的过程。有人说,备课主要是吃透教材,这个看法不够全面。备课的重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研究
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银川市郊区南梁中学于战营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求异思维对初中学生来说,主要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
为了探索我省黄土高原商品鱼基地大面积养鱼高产的技术措施,于1986年在泾川县进行了连片鱼池大面积养鱼高产试验研究。该县自1983年开始发展养鱼以来,到1985年产量为0.54万
新时期的古代文学研究,研究观念之变化、研究手段之多样和研究成果之丰硕,都堪称空前,而唐代文学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门显学,成果丰硕,业绩骄人。戴伟华先生即是其中的中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