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演示实验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sha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对比演示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难点、疑点。
  关键词:对比演示实验;教学;应用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现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完成基础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必须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而长期以来,这些特定的专业课内容大部分是从高等教育专业课中简化而来,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基础的职中生来说,显然是“起点高,难度大”,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知识呢?本人在多年从事这门课的教学中发现,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应用对比演示实验,对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掌握新知识,加深对不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对比演示实验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这个环节处理得当,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一堂课如何开好头,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用对比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进行“晶体二极管”这一新课题的教学时,先演示两个引导性的对比实验。实验一:在音乐卡片中正向串接一只晶体二极管(可适当提高电源电压),接通电路,学生会听到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实验二:断开电路,将晶体二极管反向串接在电路中,再接通电路,结果无音乐发出。学生对此无不感到新奇。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呢?”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晶体二极管上,必然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其原因的强烈欲望。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要学习的内容,可谓引人入胜。
  又比如,在讲电压放大器时,开始可做一对比演示实验,用示波器测放大电路输入端和输出端波形幅度,教师通过调节输入端信号,让学生观察输出波形随输入信号的改变而改变,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电路有此功能?为什么可以放大?而后画出放大器基本电路,加以分析讲解。这样开门见山,抓住要点,促使并帮助学生将思维迅速定向,同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在讲“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这节课时,先做一个对比演示实验,在带有负反馈的放大电路中,让学生观察示波器上输出信号波形的变化情况。首先,把放大器中的负反馈支路断开,学生可以看到信号波形有非线性失真现象,然后再接上负反馈支路,信号波形失真现象立即消失,波形幅度也减小,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进一步讨论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这样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几分钟的对比导入实验就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二、对比演示实验可以设疑启思,拓展思路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通过巧设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基本电压放大器静态分析时,教师可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总结、归纳。实验一是在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中(如图1),Rb用200kΩ的电阻,输入1KHZ,60mV的正弦波信号,从示波器上观察输出波形(正常的正弦波信号),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Rb用2MΩ代替,从示波器上观察输出波形(输出的电压波形正半周会被削去一部分——截止失真),实验三也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Rb用50kΩ代替,从示波器上观察输出波形(输出的电压波形负半周会被削去一部分——饱和失真)。让学生观察三个实验的输出波形。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会这样呢?”的问题,制造悬念,然后教师又提出:“造成输出波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IBQ与Rb有什么关系?IBQ的大小对输出波形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析设置静态工作点的重要意义和静态工作点的估算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分析得出“要不失真地放大交流信号必须为放大器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以保证放大信号时放大管始终工作在放大区;静态工作点的计算公式为:
  IBQ= ,ICQ=βIBQ,VCEQ=VCC-ICQRC”之后,教师
  再提出:“输出波形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失真波形的形状如何?怎样消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得出“输出波形出现饱和失真的原因是静态工作点Q偏高,输出的电压波形负半周会被削去一部分,可适当增大偏置电阻Rb,使IBQ降低,Q点下移来消除饱和失真;输出波形出现截止失真的原因是静态工作点Q偏低,输出的电压波形正半周会被削去一部分,可适当减小偏置电阻Rb,使IBQ增大,Q点上移来消除截止失真”之后,教师再次提出:“在测量与调整静态工作点时,采用可调偏置电阻为什么要串接固定电阻”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通过对比演示实验,学生提出疑问,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可以拓展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思路。
  
  三、对比演示实验便于观察释疑,突破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对一些电路的作用、原理、概念、结论等将信将疑,教师虽然作了反复分析、反复讲解说明,还是无法突破难点、疑点,以至不少学生还是将信将疑,此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安排一些对比演示实验,借助实现现象和结果,帮助学生消除疑虑,理解并掌握知识。
  例如:有些学生对“三级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这一结论表示怀疑,这时可以设计如下的对比实验,如图1所示电路,Rb用200kΩ电阻,信号源输出信号为1KHZ,10mV的正弦波信号,用微安表测基极电流ib和用毫安表测集电流iC,然后将信号源信号的幅度调至20mV,再测基极电流ib和集电极电流iC,通过ib和iC两次两项数据“一小一大”、“一变化小、一变化大”的对比分析,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学生认识上的疑问,并对“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电流放大作用是指基极电流的微小变化引起了集电极电流的较大变化”这一结论的理解变得更为深刻了,自然而然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疑点。
  又比如,在讲解“滤波电路的作用”时,可安排这样的对比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电路,分别断开和闭合S开关,用示波器观察负载RL上的电压波形。S开关断开(无滤波电容),电压波形脉动大,S开关闭合(负载两端并联了滤波电容C),电压波形较平滑,脉动小。通过对以上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不难得出地论:整流电路加上滤波器后输出电压脉动程度会减小。再根据电容器的特性分析滤波原理,很容易就帮助学生消除了疑虑,理解并掌握了知识。
  
  四、对比演示实验利于对比总结,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些电路结构相似,但由于选择的参数或工作条件不同,其功能随之迥异的情况。这时,若安排一个对比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逐一分析归纳出电路的特点、功能,可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RC耦合电路,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各自特点时,就可安排图3、图4、图5所示的电路。
  
  对于图3,输入10KHZ的方波信号,从示波器上看到的仍为方波信号,是为耦合电路。
  对于图4,输入10KHZ的方波信号,从示波器上看到的是正、负尖脉冲信号,是为微分电路。
  对于图5,输入10KHZ的方波信号,从示波器上看到的是近似三角形波信号,是为积分电路。
  对比分析上述“或是参数变化或是输出端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实验现象,可以归纳得出三种电路的各自特点:
  RC耦合电路——其时间常数τ远大于输入方波脉冲宽度tp,即τ=RC=20KΩ×1μF=2×104μS》tp=1/2f=1/(2×10KHZ)=50μS,信号从R两端输出,输出同原来相同的波形。
  RC微分电路——其时间常数τ远小于输入方波脉冲宽度tp即τ=RC=20KΩ×200PF=4μS《tp=50μS,信号从R两端输出,输出正、负尖脉冲。
  RC积分电路——其时间常数τ远大于方波脉冲宽度tp,即τ=RC=20KΩ×1μF=2×104μS》tp=50μS,信号从C两端输出,输出三角波。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细心观察,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在讲解时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生动的对比演比实验,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一定能营造出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学习氛围,就一定能成功地化解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点、疑点,拓展学生的分析思路,提高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电子技术基础.陈振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电子线路学习辅导与练习.陈其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1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导动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自信心的形式。  关键词:导动式教学法;自信心;培养     美国马尔腾有句名言:“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回答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常说:“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可见自信心是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关
期刊
摘要:新《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转变观念和教学模式,接受任务型教学的理念,真正把任务(task)引入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动态真实;小组合作;互动    O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liu Yu-mei  Abstract:The task-bas
期刊
摘要:有机推断题常将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计算的考查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多与新信息紧密结合,成为高考的能力考查热点。本文主要从两种常用解法——突破口法和等量代换法,来阐述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有机推断题;突破口法;等量代换法     有机推断题属于综合应用各类有机官能团性质、相互衍变关系结合计算在新情景下加以迁移的能力题。  首先应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分离出已知条件和推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实际状况及学生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有益经验,探讨有效的管理方法与途径,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帮助和指导骨干学生承担管理工作任务,最终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目标,从而为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管理与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学生管理;模式    Abstract:This arti
期刊
摘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安排课堂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表演、做游戏等活动中寻找快乐。让快乐感觉贯穿英语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体验这其中的快乐吧!  关键词:精心设计;创设情境;“黄金点子”    Let student experience happiness in English class  Feng Chao-hui  Abstract:The teacher with met
期刊
写作议论文,除了观点鲜明正确、论证有力外,还必须做到论据充分可靠。论据充分,表现在例证方面就意味着必须多选一些合适的事例,毕竟是“事实甚于雄辩”。但是同学们在具体使用事例进行论证时,却又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引用太多,有些同学引用的事例材料甚至占到了文章的大半篇幅,造成文标题不清;二是引用不当,在叙述材料的时候不能有意识地指向话题和中心,以使于所举的事例不能有效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那么我们在议论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从新时期中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制改革等方面,探讨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新方法。  关键词:“2+1”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学分    Occupation schoo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ng method reform quest  Li Wen-zhong  Abstract:The article is from the new period job
期刊
中考政史两科实行开卷、笔试形式,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生在历史、政治学科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其探索能力、创作意识和人文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从近几年来我所调查的考生答卷情况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历史事件整体感悟能力欠佳,答案生搬硬套,整段照抄,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学生;创新意识    Abstract: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ntains lvords. Sounds,pictures and cartoons .It appears vivid and plays more incomparab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柯·尼·列昂捷夫提出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作文是动机支配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需要。要真正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就必须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写成篇的文章,完整地表达所见、所感,鼓励他们通过想象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内容,鼓励他们通过作文来表现、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个性。那么怎么使低年纪的同学们作文轻松入门呢?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