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及体育课程干预策略研究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现状这一研究目的,进行相应的访问、调查、统计,指出了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时代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有效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干预策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进一步拓宽了人才的培养领域,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及全面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体育课程干预策略,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制定高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1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1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概况
  现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多样化,打破以前“三基型”(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传统教学模式,追求创新。现在高校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一体化型”,即把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⑵“并列型”,即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选修课;
  ⑶“三段型”,它将高校体育课程分为三段,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
  ⑷“俱乐部型”,此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⑸“分层次型”,这种模式已经被一些重点高校采用,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将会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
  1.2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呈现出的现状特点
  1.2.1教学思想的时代性
  现代体育教学,打破了旧的思想体系,改变了体育教学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思想格局,确立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开发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习惯的终身体育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体育受益终身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追求知识、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和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加广泛而全面。现代体育教学已经越来越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为现代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发展的人。
  1.2.3教学大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地区可根据各自的地区特点、学校特点编制教学大纲。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了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同时也是对统一大纲的补充和完善。这样,教学大纲更具地方特点,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
  1.2.4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的自主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都是普修课。现在,可根据本校特点,开设普修课、选项课、选修课、保健课、专项训练等等多种形式。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观念、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有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制定。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中心型”变为“学生自主型”,由单向传导,变为多向交流。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锻炼。
  1.2.5教学内容、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体育教学内容,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增多。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可接受性、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更好地吸引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已从“注入式”的教学转向启发性的教学。在灵活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学生个体的参与。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质状况、兴趣爱好、运动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但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及客观地对待。
  从高校体育现状来看,在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上,有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再加上受场地设施和师资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开设的项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着考试项目进行练习,而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考虑较少,导致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致使其中一部分学生对自身锻炼和终身健身的意义还不了解,所以一旦体育课结束,就自然而然地中断了体育锻炼。
  3体育课程干预策略研究
  3.1体育课程干预策略的基本含义
  体育课程干预策略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影响体育教学实施的某个或多个因素施加影响,促使被教授对象产生参加体育课程学习的行为或使体育课程学习行为产生变化(保持)的计划和谋略。它是有组织有目标的行动。在体育课程干预中,干预的目标是促使被教授对象体育课程学习行为的产生和保持。
  3.2高校体育课程干预策略的途径、方法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全面素质教育服务:第一,学校体育要淡化竞技意识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发挥体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第二,学校体育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不能仅满足于课堂,还要放眼于社会;第三,要树立全面育人观,体育教育不仅具有锻炼身体之功效,还具有提高德育、智育和美育等素质的功能。基于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特点,高校体育课程干预策略应从以下诸多方面来实施。
  3.2.1加强体育课程体系科学化、系统化。
  加强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是体育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应使学生养成自学、自练、自我评价的好习惯。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考虑扩大其内涵,使其课程的附加值更高。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程的项目设计中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因素,使其真正符合“终身体育锻炼”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等,以便针对具有不同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来上好体育课。在课上适当增加总课时,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并重视高质轻负的娱乐体育,将学生喜爱的新兴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建立起实效性强、学生喜欢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自练的习惯,以及让他们学会自控的方法,加强自控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充分享受运动过程带来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教学内容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首先,可以根据学生体质、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其次,注重教材和教学手段呈现方式的生动性、活泼行、有趣性,这更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进行。其三,在理论教学方面,每学期不仅要上一定的理论课程,而且还要组织一些专门的体育理论讲座,对学生提出的体育运动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第三,教学过程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做到使体育课程乐趣化,强调自由、快乐地学习。
  3.2.2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就是要从终身体育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包括安排从事锻炼的能力,自我评估能力,运动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组织活动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教师要把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传授给学生,努力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享受到健身的快乐,体验到体育锻炼的无穷乐趣和良好的锻炼效果,使体育锻炼逐步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3.2.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过程既是知识传授、学生体质增强的过程,也是教与学双边的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的自我成长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涉及到人的发展目标和体育教育过程的本质。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鉴于此,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因人而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完成高校体育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3.2.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自己的仪表和教态,注意言传和身教的规范性,并不断的促进知识更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举止影响和教育学生,也为学生克服困难、顽强拼搏树立榜样,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学部门更要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促进育人质量和教学价值的不断提高。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要以终身体育为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身心自我完善意识,使其树立终身锻炼身体的思想,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实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应该迎接体育教育的挑战,把体育教育当作一项事业,作为一种产业来做,这对国富民强,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稳定社会乃至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许同海.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2005,4(01):74-76.
  〔3〕罗曦光.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8,(08) :238-239.
  〔4〕王林.关于综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M〕.体育与科学,2001,22(03):72-73.
  〔5〕初永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几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25(02):204-206.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天的数学课,令我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不禁使我深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
期刊
摘 要: 物理学科的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探究思维方式的培养、探究个性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式教学;能力与方法    现代化的教育呼唤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诸多能力中尤为重要的培养方向。物理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探究式学习”强调学
期刊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合蚌客运专线站前一标官沟上行线特大桥钢板桩围堰施工的实践,介绍了钢板桩施打、加固施工及钢板桩防渗漏措施。总结了钢板桩围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特大桥;钢板桩;围堰;施工工艺    1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    合蚌客运专线站前一标官沟上行线特大桥下部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起讫里程DSK5+165.965~DSK9+973.315,桥全长4807.35m。136-148#并置段
期刊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语文教育应大力贯彻审美教育,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
期刊
摘要: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和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存在不重视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找不准需求、定位不清、不指导未来、找不到标杆进行比较、不考虑风险、不计资金成本、不结合非财务指标、缺乏动态分析、不剖析整体十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财会工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
期刊
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还相对薄弱,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者自身的建设,加快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项紧迫的任务。本人现将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和听课中的一些想法综述如下。    一、发现的问题    (一)学科特点突出不够 。音乐教师应该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
期刊
摘 要: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好的音乐,可以振奋精神,起到鼓舞人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经常欣赏音乐,使我们能始终保持心情舒畅和永不消失的自信心。音乐教育不仅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而且和我们如何更快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声乐教学的理念、教法、学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声乐教学; 理念; 发声机理; 发声体系; 训练方法    一、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期刊
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培养学生诸多素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针对现状,笔者感触颇深,对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
期刊
写作能力从小学就要开始培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施以恰当的方法,这其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至关重要。在多年的数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语言要艺术,要有亲切感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语言氛围,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语言氛围。作为老师要善于用他们的话,用通俗易懂,直白明了的话同他们进行交流,语气要和蔼,不要太生硬,才能被接受。因为小学生见到老师本来就有恐惧感,特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