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定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明确要求,适时讨论,及时点拨,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组合作 协作精神 明确要求 启迪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机械地教,把知识简单地通过填鸭式教学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学,把知识不加思考一古脑儿全部吸收。而是要最大限定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在教学中初步尝试适时地运用分组讨论这一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要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要么,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说:“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不一而足,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的培养无法构建起来。笔者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也碰到了如上的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噪、放弃都不是办法。静下心来思考:怎样让孩子学会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我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個同学分为一组,编好学号并选好组长。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学生按不同的编号顺序进行讨论。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分组讨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原来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现在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举手发言的人数明显增多,学生学习兴趣也比以前浓厚多了。
二、明确要求,适时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答,这就不必再通过讨论这一途径来实现。而有些问题虽然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解答,但也不适于运用讨论的方法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观察或其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选择适当的问题和时机,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分组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四年级“商不变性质”时,尝试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学,在出示了
6÷3=2
12÷6=2
24÷12=2
这一组算式后,请同学分组讨论:看一看这几道题目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讨论时有的说商都是2;有的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相同的倍数,所以商才会是2。这样的讨论比起全班共同讨论来,发言的面更广,调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思维,起到了以好带差的作用。又如在教学复合应用题例1“王阿姨要缝320件衣服,已经完成了140件。剩下的在4天里完成,平均每天要缝衣服多少件?”时让学生讨论:320件、140件都是工作量,应该用哪一个工作量去除以工作时间4天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学例1的关键,要用对应的工作量除以对应的工作时间才能得到工作效率。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单独思考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很明确地知道320件是总的工作量,140件是已经完成的工作量,(320-140)件才是剩下的工作量,要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剩下的工作时间4天才能得到工作效率。一道看似复杂的应用题,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就这样很快得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三、及时点拨,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分歧意见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当学生发生分歧,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启迪学生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成共识。如:我在教学运用除法的基本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1000÷125×8=1000÷(125×8),好多同学认为是对的,以致于认为错的同学不敢说明理由。这时,我就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反馈,让认为对的同学说理由,他们说,因为125乘以8等于1000,所以要先算。再让认为错的同学说理由。有的说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125×8=1000÷(125×8)是错的;还有的说1000÷125×8=64,1000÷(125×8)=1,所以1000÷125×8=1000÷(125×8)是错的……通过这样的讨论说理,学生不再是盲目跟从老师被动地学习,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胆而有目的地思维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需要,进而让学生通过倾听、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方式学会与人交流,学会通过合作达成目标,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并在其他学科,乃至在生活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也能利用与人合作的能力达成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而适时地进行分组讨论,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初步尝试了运用这种手段改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许多做法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如何提高分组讨论的质量方面还需不断摸索和改进。
关键词:小组合作 协作精神 明确要求 启迪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机械地教,把知识简单地通过填鸭式教学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学,把知识不加思考一古脑儿全部吸收。而是要最大限定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在教学中初步尝试适时地运用分组讨论这一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要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要么,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说:“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不一而足,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的培养无法构建起来。笔者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也碰到了如上的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噪、放弃都不是办法。静下心来思考:怎样让孩子学会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我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個同学分为一组,编好学号并选好组长。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学生按不同的编号顺序进行讨论。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分组讨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原来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现在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举手发言的人数明显增多,学生学习兴趣也比以前浓厚多了。
二、明确要求,适时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答,这就不必再通过讨论这一途径来实现。而有些问题虽然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解答,但也不适于运用讨论的方法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观察或其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选择适当的问题和时机,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分组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四年级“商不变性质”时,尝试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学,在出示了
6÷3=2
12÷6=2
24÷12=2
这一组算式后,请同学分组讨论:看一看这几道题目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讨论时有的说商都是2;有的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相同的倍数,所以商才会是2。这样的讨论比起全班共同讨论来,发言的面更广,调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思维,起到了以好带差的作用。又如在教学复合应用题例1“王阿姨要缝320件衣服,已经完成了140件。剩下的在4天里完成,平均每天要缝衣服多少件?”时让学生讨论:320件、140件都是工作量,应该用哪一个工作量去除以工作时间4天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学例1的关键,要用对应的工作量除以对应的工作时间才能得到工作效率。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单独思考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很明确地知道320件是总的工作量,140件是已经完成的工作量,(320-140)件才是剩下的工作量,要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剩下的工作时间4天才能得到工作效率。一道看似复杂的应用题,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就这样很快得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三、及时点拨,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分歧意见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当学生发生分歧,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启迪学生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成共识。如:我在教学运用除法的基本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1000÷125×8=1000÷(125×8),好多同学认为是对的,以致于认为错的同学不敢说明理由。这时,我就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反馈,让认为对的同学说理由,他们说,因为125乘以8等于1000,所以要先算。再让认为错的同学说理由。有的说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125×8=1000÷(125×8)是错的;还有的说1000÷125×8=64,1000÷(125×8)=1,所以1000÷125×8=1000÷(125×8)是错的……通过这样的讨论说理,学生不再是盲目跟从老师被动地学习,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胆而有目的地思维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需要,进而让学生通过倾听、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方式学会与人交流,学会通过合作达成目标,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并在其他学科,乃至在生活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也能利用与人合作的能力达成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而适时地进行分组讨论,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初步尝试了运用这种手段改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许多做法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如何提高分组讨论的质量方面还需不断摸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