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校际同伴互助的研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nh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Dalton和Moir提出:“教师同伴互助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教师之间为了提高教学表达技能、学习新的教学技能、解决课堂存在问题等,而分享他们的专门知识、技术、经验,以及相互提供反馈、支持和帮助”。通俗地说,同伴互助就是指教师间经常性进行的一种切磋、合作、支持与分享的横向交流活动,它是化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灵感的有效办法,而网络正是架起校际教研同伴互助的桥梁,若能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定能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提升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其发展成为更具智慧和竞争力的教师。
  
  基本观点
  
  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和教师群体知识)是校本研修的核心推动力,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校际同伴互助的研究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自主地对教学决断进行反思,即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有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校际同伴互助的两个基本观点。
  (一)“个体——群体——个体”
  每一个教师不断把个人知识转变为群体的(也叫组织的)知识,又从不断扩大的组织知识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再产生新知识,达到增加个人知识的结果;在校际教研同伴互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储存和扩散知识,实现知识的内部化,然后以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的形式把新知识通过每一个教师外化,实现同伴互助的内涵提升。
  (二)“隐性——显性——隐性”
  每一个教师都分别把自己隐性的知识(包括经验)在校际教研时贡献、传播、交流、分享、共鸣,促进协作和持续学习,加快个人以及同伴之间的知识更新,再把得到的新知识内化成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再创新知识。
  
  实践探索
  
  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它具有传统知识管理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一方面在教研组内部建立学习型的交流环境,实现了个人知识的高效管理和知识最大化共享;另一方面让教研组中分散的知识得到集中管理,从而促进了教研组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良好的教研组团队精神。为此,我们校际共同体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了多种同伴互助活动,实现知识的共享与管理,同时使不同群体的教师都能获取知识,实现专业的成长。
  案例一:你们的——没有对话局面的对话
  活动背景
  教师的很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来源于对其他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的观察和模仿,教师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学习,教师间的听课和研讨是教师获得隐性知识的最佳渠道。为此,我们在校际间开展了三年级《周长》一课的一课多上教学观摩活动,以下是校际教师的一些知识体现。
  对话摘录
  对话1: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之前,可以先估一估自己的腰围,既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可为后面测量自己的腰围是否准确有一个判断的依据。
  对话2:创设“蚂蚁锻炼身体”的情境,通过媒体演示蚂蚁的四次爬行过程,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从而迁移到什么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再由特殊到一般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活动反思
  虽然这是在两位老师课后进行的主题讨论,但是我们通过网络平台留下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再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讨论,涉及了大家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教师知识,这样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学到很多知识。
  案例二:我们的——网络互动教研的实效
  活动背景
  教学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我们校际共同体曾对五年级《可能性》一课进行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以及相关的实践与讨论,实现教师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
  活动摘录
  课的引入部分:课始老师就提到魔术师刘谦这一现时期的公众人物,目的是借助抽扑克牌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确定与不确定。然而在这环节中我们发现学生是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回答问题,而问题的猜想无非就是为了引出“确定与不确定”,此时学生的兴趣已没有在听到刘谦时那么兴奋。在团队教师的建议下作如下修改:在课的一开始利用多媒体生动呈现刘谦的画面,利用学生的崇拜与好奇,仿效刘谦的扑克牌魔术,制造悬念效果,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住,使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兴趣十足,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
  活动反思
  团队互助隐性知识显性化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上课老师就是在大家的共同协助下把这节课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此过程中,参与者不但需要将自身所拥有的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加以回顾与整理,更能在研讨中吸取新的养分,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使自己该领域的知识更加全面、有序。
  案例三:大家的——现场智慧碰撞的结果
  活动背景
  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我们举办了的校际数学网络教研团队比赛,看重的是团队协作和整体提升,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比赛形式形成知识链,传递教师之间的隐性知识,实现教师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本次网络教研团队比赛有来自校际共同体的8个团队。
  活动过程
  整个比赛依托网络平台共由三个环节组成:
  ①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
  ②网络环境下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
  ③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
  活动反思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所有参赛团队既是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是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个人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碰撞形成的,更是通过同伴互助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及反思完善了教学设计方案,包含着参与教师解决相应教学问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即使没有参与比赛的老师,通过网络浏览和学习,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获取有关教学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感悟体验
  
  (一)网络平台,实现知识的管理
  网络研修平台具有知识管理的潜能,能够及时捕捉和收集分散于教师个体的技能知识,实现对隐性知识资源有意识、程序化的调用,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动,使其在网络研修平台环境下共享。研修平台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知识生产、收集、加工、链接、传播、共享基础上建立研修空间,成为重要而便捷的教研信息网络平台。
  1.搭建网络研修平台,开启知识管理之旅
  学校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校本教研的研究》实施初便提出要“搭建网络研修平台,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互动与知识共享”的目标。我们在学校每位教师申请注册后,给其他三所学校的各学科、各备课组各申请一个账号,并且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管理账号。这样,校际间、学科间的网络研修互动平台便诞生了,开启了知识管理之旅。
  2.精心策划教研活动,构建知识管理目录
  建立了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后,需要上传哪些知识?提供哪些信息?收集哪些资源让教师们共享?这些问题都需要事先的规划,这也是教研活动时需要策划的内容。
  我们以教师个人工作室的方式实现对自己知识的管理,同时又做到了知识的相互共享。我们在研修平台中建立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课例、评课记录、学习心得、试卷中心、计划小结、个人论文”等栏目。如“计划小结”栏目主要在学期初发布本学期要主攻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提前做好参与活动的准备;“教学设计”栏目主要发布“一课多上”活动中开展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
  (二)问题主攻,实现知识的获取
  教师的教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实践,没有扎实有效的传统教研活动,教学知识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建立知识管理平台,促进知识共享。我们紧紧围绕“教学主攻问题”进行校本教研,形成一种以“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模式,不断改进教学获取知识。
  1.扎实开展一课多上,丰富知识管理资源
  我们提出“教学问题主攻点”,以教研组为团队共同研究、集体改进。提出“1”、“1 1 1”、“1>1”的教研方式——“1”即团队通过商议找出“1”个具有共性的“问题主攻点”作为共同的教学研究方向;“1 1 1”即通过“集体备一节课加集体听一节课加集体评一节课”以团体的智慧对“问题主攻点”进行研究;“1>1”即团队进行“一课多上”的方式,后一堂课要在同伴的帮助下比前一堂课更有效解决“问题主攻点”。活动之后,再要求教师针对他人意见对自己的发言进行思考并发布在研修平台上,实现对思考的再思考,最终实现对知识的获取与管理。
  2.共同约定研修平台,及时获得共享知识
  为使教研组成员及时得到共享的教学知识与资源,我们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网络教研作了如下的约定:一是上传时间的约定,即必须提前三天上传所需要的材料;二是上传内容的约定,上课老师把教学设计、反思、课件及时上传,观课老师及时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评课,与教研相关的材料必须要上传共享。
  (三)校际教研,实现知识的共享
  来自各学校之间的团结协作,针对实际教学中的交流、合作,会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实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促使学校研修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1.学科教研共同体
  学科共同体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它提倡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因此每一个学校都很主动参与到这个教学研究共同体中。研修具有活力,它重在发挥每个学校研修的独特优势,因此,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在发挥各自的优势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长处,形成优质研修资源的强大合力,同时实现知识的共享。
  2.网络研修平台
  我校建立了“互学共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并且向教研共同体开放,以教师反思教学中最为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活动的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集体研讨为抓手,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前各校相关教师分别在专网上传教案,然后开展教案设计讨论,接着,执课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加以改进。课后大家再一起展开讨论,总结经验、提出建议。现在,外区、外省的不少学校也申请加入,研修的资源更加丰富。可以说,校际网络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校本研修新突破,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同时,网络研修平台的搭建更使得这种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如虎添翼,满足了教师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和交流的需要,使教师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建立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网络研修平台清晰的栏目又能确保其余教师能及时寻找到所需的资料,平台所具备的交互功能更是大大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下校际同伴互助使得教师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变得更为切实、便捷与充分。同时通过校际共同体,教师可以不断创造、发现、寻找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忠新.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6
  [2]张铁道,吴正宪.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其他文献
以研究区周边19个气象站点的降雨数据为基础,通过空间插值拟合得到研究区2010年8月13-14日区域的降雨分布图,同时,将研究区划分为138条小流域;通过分析和统计这次降雨过程触
随手敲入关键词,微博上学生的呼声蜂拥而至,不仅仅是文字,甚至有图、有视频、有录音。有来自计算机的、有来自手机的,很多是课上发的,从某种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微博的热衷。是坚决禁
基于对2013年我国地震发生频次及受灾情况的统计,系统分析了地震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各省区地震释放能量与地震灾害损失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大陆地区中
基于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分析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变化规律,探讨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预测土壤侵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7年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面积占土
模拟CCS技术CO_2泄露对C_4作物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CCS技术CO_2泄露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性资料。利用CO_2人工气候箱,模拟CCS技术CO_2泄露产生的高浓度CO_2环境,研
目的:研究细节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血站献血的2800例献血人员,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400例献血人员,一种为观察组,采取细节管
“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我们这样定位    “现代的学校应当是现代化的,需要信息技术来提升品质、连接世界;现代的学校也是人文化的,是孩子们生存的环境,快乐的空间,它根植于丰富的智力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围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核心任务,我们坚持“真实应用”的基本定位,以校园信息化推动学校现代化使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现代学校
请大家一起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做的最多的课堂创新是什么?最常见的是内容载体——教学实例的创新,即把同一个技术变化出很多的应用花样来,技术并没有因此而变化;然后是在教学的形式——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即对师生行为进行变化革新,如把相同问题从陈述变成探索与讨论,结论并没有因此而变化。这些所谓的“创新”都没有跳出教材、教案、范例等既有的藩篱,追求的只是形式的新颖,与真正的创新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什
● 径外有路撩兴趣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授《回声》一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山谷静悄悄》,美妙的歌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我设疑:“同学们知道歌曲中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前奏,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新课
编者按:新的一年,“高手论技”继续伴随大家前行,身处一线的你,就那些技术上最常遇到的故障、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最成熟的应用……都可以在此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继续围观还是现身说法,新浪微群http://q.t.sina.com.cn/264976,期待您的共同参与。  说起电视,已非新鲜事物。但遥想上世纪80年代,那个小小的、笨拙的“匣子”却给物质匮乏,精神生活不丰富的民众带来了很多乐趣。随着科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