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贵人是自己“水饺皇后”的传奇人生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结泰国丈夫,憧憬美满生活
  1945年,臧健和出生在山东省五莲县农村。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臧健和5岁就和妈妈一起去地里挖土豆,7岁开始掰玉米,10岁时掌勺为家人做饭。臧健和14岁那年,日照遭遇罕见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了活命,母亲带着臧健和、妹妹离开老家,一路流浪乞讨,最终到了青岛。单身母亲别无所长,靠没日没夜给人缝补衣服的微薄收入,供养两个女儿的吃穿,让她们读书上学。
  1967年,母亲有了稳妥的住处,妹妹有了工作,22岁的臧健和恋爱成了家。丈夫是来自泰国的援华医生,温柔善良又深情。24岁,臧健和生下大女儿蓓蓓,4年后,小女儿蓬蓬落地。1976年,臧健和丈夫的父亲病逝,他是家中的长子,母亲年迈,他必须回去。临行前他向臧健和许诺,回国后马上安排她们母女三人去泰国团聚。
  1977年,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奔赴泰国,到了丈夫家里后,她才知道,夫家是泰国知名富豪,祖辈经营丝绸生意。他的身边,还盈盈站着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怀中的小男孩,叫臧健和的丈夫为“爸爸”!可丈夫丝毫不觉愧疚,因为当时的泰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可我们是在中国结的婚!”臧健和说。丈夫沉默不语,婆婆指着她的鼻子说:“但是你生了两个女儿!我们家需要儿子!”“选我还是选她?”她问丈夫。他沉默不语,侧脸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报以温柔微笑。她的心,彻底寒了。
  “多少女人想嫁给我的儿子!你为什么这么固执?留下来,你和两个女儿一辈子都不愁吃穿!”婆婆劝她。臧健和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说:“可是我要的,仅仅是专一的爱和抬得起头的尊严!”臧健和毅然带着两个女儿离开泰国,离开了那个在很多女人看来都高不可攀的富贵之家。
  回去要在香港中转,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处境是进退两难,泰国没有她的家,青岛的家,她也不想回去了。臧健和决定留在香港。她在铜锣湾租下一间没有窗户的4平方米小平房,母女3人安下身来。一天,她在酒店打工拖地时,被人撞断了腰骨,去医院又查出她患了糖尿病。酒店老板借机开除了她,扣掉了当月工资。幸好一名律师仗义相助,为臧健和争取到了3万元赔偿金和4500元工资。但她只收下了4500元工资,还拒绝了香港福利机构的救济。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吃救济会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臧健和说。朋友来家里探望,臧健和做了一碗家乡的水饺给她。没想到对方吃完后赞道:“你这水饺,都可以拿到街上去卖了!”别人的玩笑话,臧健和当了真。第二天,她自己动手做了个小推车。第三天下午,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去了热闹的湾仔码头。
  千万要有精神,因为你是母亲
  第一天出摊,臧健和的心情很复杂,自卑、怯懦。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她一直低着头包饺子。“快来吃水饺!香港最好吃的水饺!”没有人教,大女儿叫开了,小女儿则在一旁手舞足蹈。快收摊的时候,5个学生来到臧健和的摊位前,一人吃完一碗饺子,又各自要了一碗。“好好味!”这是臧健和來香港后,第一次听懂的粤语,当然对她而言,这也是明媚如阳光的命运启迪。
  白天买食材,在家擀皮、剁馅。女儿们放学后,母女三人出摊。干净、好吃、新鲜、量大,臧健和的水饺生意越来越好,摊位前每天都排着大长队。除了女儿的学费,她开始攒了点钱。第二年,臧健和在码头边上的堆货场打了个木棚,既卖热水饺,也卖生水饺。没有许可证、没有门面也没有服务员的水饺摊位,仅靠臧健和一个人的力量,慢慢做成了湾仔码头的明星摊位。有记者免费给她写长篇报道,有肉贩和蔬菜小贩主动送货上门。
  1982年,臧健和迎来了人生的最大转机。日本最大的零售商——大丸百货的老板找到她,提出参观她的水饺工厂。臧健和愣了:“我连个门面都没有,哪来的工厂?”老板要跟臧健和谈合作。起因是他12岁的女儿重度挑食,唯独对臧健和的水饺情有独钟,一口气吃了20多个,这引起了他的注意。女儿的表现让商业嗅觉敏锐的父亲看到了湾仔码头水饺的市场潜力,他想让臧健和的水饺进超市。“我给你出资建厂,水饺贴我们的商标。”“不行!我在湾仔码头起家,我的水饺应该叫‘湾仔码头’!”“那地址和电话写大丸百货的怎么样?”“我的水饺靠人们的口碑相传走到今天,没有我自己的地址和电话,我怎么知道顾客们的真实想法?不行!”居然!精明的日本人答应了臧健和的苛刻合作条件,同意出资为她建厂而且还不署名。
  一个被丈夫抛弃,带着两个女儿在异乡打拼的女人,为何从不自暴自弃,越是不容易越要往前跑?臧健和说:“因为一个女人,在困难中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作为母亲,千万要有一点精神!”
  女人最大的贵人是自己
  臧健和用水饺的质量和口碑,换来了20年的合约。而从此之后,“湾仔码头”也开始了一个个神话。
  大丸百货旗下的所有超市全面铺货,“湾仔码头”很快成为香港冷冻食品第一品牌。1996年,臧健和与美国著名百年品牌Pillsbury食品公司合作,各出资1000万美元,在香港建立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1997年,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作,之后在上海建立生产基地,台湾设立工厂。2000年,臧健和在威尼斯被评为“世界女企业家”。当她的两个女儿在国外求学、成家,各自在事业上突飞猛进时,臧健和的水饺也走向了全世界。
  生于山东的臧健和,有着浓重的大中华情节。当初决定在内地投资建厂,其实面临着回报周期过长的风险,但她的态度很坚决:“一定要到内地投资,到家乡投资,要为家乡做事。当时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一定要到内地投资。”很多朋友讨论移民,臧健和从未想过要离开。当被问到为何如此坚定时,她朗声笑道:“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饺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湾仔码头用饺子串联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接受采访的时候,臧健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小时候,跟着妈妈包饺子给一家人吃;长大了,包饺子给女儿、给朋友;后来,我包给同胞吃,想到大家吃到我们的水饺心里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臧健和的一生都在践行永不封顶的目标。“生活就像爬山,今天我爬到了一半,但我并不满足,我并不认为我成功了,因为我的前面还有人,一个企业家永远不可以封顶。”臧健和如是说。所有传奇的人生,都有着曲折的过程,那些生活中的苦难都被时间化成了财富。
  这是臧健和的人生,也是很多不曾因为被抛弃、被背叛而放弃寻找和努力生长的人的座右铭。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你以为他们一路走来处处有贵人相助。但实际上,她们最大的贵人,永远是自己!
  编辑/刘洋
其他文献
爱的礼物开启甜蜜事业  2009年,陈薇过生日前,老公张先生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打算自己制作生日蛋糕。为此,他还专门买回来书和工具。但是忙碌的工作让他的想法没能实现,怀孕在家待产的陈薇却翻着那些书越看越着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直从事绘画设计的陈薇,原本对甜点制作一窍不通,最多就是个甜品吃货。不过,有着艺术功底的陈薇,对于美的一切极为敏感,看到那些美丽的翻糖作品,她开始跃跃欲试想要鼓捣一番
期刊
难忘儿时父爱深深   2015年8月的一天,赵德龙突然接到一位亲戚的电话:“德龙,不好了,你爸爸不知怎么从床上掉了下来,现在连话也说不清了!” 赵德龙听了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飞到父亲身边去……  23岁的赵德龙出生在河南省灵宝市东关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小时候的他一直由父亲赵汉坤悉心照料。  种地的收入难以维系这个贫寒的家庭,赵汉坤自学了草编手艺。农闲的秋后,他彻夜不停
期刊
对门邻居因养狗结梁子  3年前,24岁的北京市民刘军乔迁新居,和父母住进了房山区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搬进来半个月后,对面的房子也迎来新主人,这户三口之家的女主人叫江凤枝。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何况刘军的母亲黄淑英与江凤枝是同龄人。两个老太太起初还相互打招呼,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几句。2017年秋,黄淑英听到江凤枝家里有狗的叫声,此后她看到江凤枝带着一只纯白色的博美犬在小区里遛达。在这之
期刊
85后青年陈驰,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MBA,理想是做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没想到父亲的一个越洋电话,改变了他理想的轨迹。那天是周末,陈驰正在图书馆里看书,父亲电话中说,奶奶突然患上了中风,卧病在床不能动弹,想让陈驰查查美国有什么照顾半失能老人的好办法。  于是,在休息日和假期,陈驰常常奔走于美国各大社区托老所,观察托老所怎样服务,老人怎么活动……在一个社区养老中心,陈驰看到一个坐
期刊
孤独女孩的残酷青春  1990年,段林希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四岁时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生活。支离破碎的家庭,让年幼的段林希变得敏感,倔强。而音乐,是她最好的伙伴。  可父亲是个古板而严肃的人,强烈反对她唱歌。為此她想跟妈妈一起生活。等她到了妈妈家,才发现,再婚的妈妈已经生下弟弟。“我一无所有,只有音乐。”   16岁那年,舅舅在保山市开了一家酒吧。不愿继续上学的段林希到酒吧当了驻唱歌手,还组建了属
期刊
张培1996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郊县农村。12岁那年,因为一次生病,乡村医生注射错了药物剂量,致使她的双耳完全丧失听力。长大后,因为听力上的缺陷,张培找工作和处男朋友都屡屡不顺。   2017年7月的一天,张培坐车去青岛市区找工作,看到路上奔波着送外卖的骑手,想着自己可不可以做个外卖骑手呢。下了汽车,张培立刻用手机登录网站,看到李沧配送站正在紧急招聘外卖骑手,便坐车前去应聘。因为配送站外卖骑手严重
期刊
一劳永逸,还是从头再来?前两天朋友阿杰找我喝酒,说自己现在很苦恼,不知道该不该跳槽。阿杰在一家小公司干了两年,终于干到了主编的位置,手下管着几个人,也拿着一份还不错的薪水。公司里能人不多,大大小小的事都得靠阿杰来处理,领导对他格外器重。同事们也都很客气,凡事都会问他的意见。前段时间他参加了业内的一个精英峰会,跟其他公司的同行聊了一圈,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别人甩了很远很远。听着别人的侃侃而谈,他觉得自己
期刊
为减轻家庭负担弃文从医  陳春仁1977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孔庄村。他从小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像鲁迅、高尔基那样的大作家,并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1993年夏,成绩优异的陈春仁在填报中考志愿时,放弃了报考省级重点高中信阳一中,而是选择了中专学校河南省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他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都感到不理解,因为在老师们眼中,他不但可以考上重点高中,还可以考上重点大学。
期刊
几丝白发让他萌生摄影念头  许健1970年出生在台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许健骑着自行车行走在黄岩的东官河边上,忽然听见传来急切的呼救声,一个女孩正在河里挣扎。来不及多想的许健一头扎进河里,奋力向女孩游去。  被救上来的女孩没有了意识,需要马上做人工呼吸。没谈过恋爱的许健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一个姑娘,湿漉漉的河水也遮不住他的面红耳赤。像是看出了许健的犹豫,看
期刊
突发奇想,首创“罐画”  林春科家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一室半的格局显得有些拥挤,半室房间里堆满了旧家具、几处盆景,还养了几缸鱼,而另一个房间既是卧室、也是父女俩的工作间,一张双人床之外,两侧墙边摆着老式箱柜,窗前一米见方的桌面就是工作台,上面堆满了各种易拉罐、半成品画和制作工具。床头的一面吊柜里塞着满满的易拉罐,墙上挂满“罐画”。  林春科创作“罐画”出于偶然。那是1987年,当时易拉罐在本溪还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