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兼擅的光绪督陶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浅绛彩瓷越来越受到瓷器收藏者的追捧,有关浅绛彩瓷的研究考证文章也日益增多,但究竟是谁引领了浅绛彩瓷的发展振兴,一直是藏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收藏研究,终于发现了光绪初年的督陶官——唐基桐,正是这位书画兼擅的督陶官,身体力行,团结御窑厂的画师们,积极参与浅绛彩瓷的创作实践,促成了浅绛彩瓷在光绪年间逐渐成熟、大放异彩,为中国陶瓷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初识唐基桐
  
  在湖南郴州临武,只要提起同治年间的安徽庐州知府临武人唐景皋,老一辈的人几乎无人不知,至今合肥包公祠的大门口还挂着唐景皋题写的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近些年因为关注本土文化,我尤其着意于收藏与郴州本土名家相关的文物,渐渐的,另一个叫“唐基桐”的临武人进入了我的视线。
  早在2002年的夏天,我曾在郴州某藏家府上见到过两件署款“唐基桐”的瓷器,一件是唐基桐亲笔绘制的山水帽筒,另一件则是唐基桐和程门合作的浅绛彩象耳尊,这件象耳尊居然是送给江西巡抚刘秉彰的(此件象耳尊如今已流出郴州,《收藏界》杂志2009年第一期曾刊文介绍)。唐基桐的落款是典型的董其昌风格,用笔简洁、欹侧灵动,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名鼎鼎的程门乃近代景德镇浅绛彩开山鼻祖之一,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唐基桐,据藏友说是郴州临武人,近些年从临武流散出数百件浅绛彩瓷器,大多出自于唐府。在临武,唐氏是大姓,约有两万多人,分散在不同的乡镇,就连郴州下属的宜章县、广东韶关坪石的唐家都是从临武唐氏分流出去的。当时我问藏友:“这个唐基桐和唐景皋有没有关系?”藏友语焉不详,说:“可能是亲戚吧。”
  同样在2002年的夏天,著名作家、收藏家刘鸿伏先生因为在宜章扶贫,常来寒舍小坐。一天,他神秘地跟我说:“小曹啊,我昨天在你们郴州看到了一个国宝。”我忙问:“郴州还有什么东西能入得您的法眼呢?”刘先生说:“一个罕见的官窑大缸,清三代的”,“哦,什么时候带我去看看?”我迫切地问道。要知道,郴州历史上经济文化不甚发达,名门望族很少,民间有价值的文物更是难得一见。不料刘先生说:“唉,老弟,生意没谈成,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个宝贝了。”看宝贝的愿望只好作罢。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四年后我终于见到这个传说中的国宝时,它 居然会跟唐基桐有一段深厚的渊源。我更没有想到,因为这件国宝,令我揭开了一段尘封在历史中的秘密,而解开这个秘密,也解决了浅绛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悬案。
  
  二、结缘唐基桐
  
  2006年的春天,宜章的一位藏友打来电话报喜,他买到了数十件字画。我火速赶往宜章,这批字画非常开门,作者均是晚清的一些名家,如光绪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徐棼、长沙籍传胪杜本崇、文字学家唐继勋、何绍基之孙画家何维梁等。据藏友说是从唐家一个老太太阁楼上的一个旧铁箱里找到的,铁箱打开时上面铺着一片废纸,老太太不知下面藏有宝贝,所以一共花了200元。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幅落款“懋亭唐基桐”的行楷对联出现在眼前:“积德已自三世种,著书岂计百年非”(图1),书法为行草。出乎意料的是,居然还有一件行草四条屏书法(图2),也是唐基桐的墨迹,节录《吕祖文集卷》下卷之《群仙高会赋》,内容如下:
  甲子之春,三月八日,洞宾与海上诸仙,复叙与山岛之舍。天朗气清,惠风合畅。座开云母之屏,炉金猊之篆。蔬果之箩,馨香毕蔫。洞宾悦之,於是与诸仙举海螺之,酌洪梁之酝,歌白苎之词,赋黄梁之曲,觥筹相错,赓和竞逐。吹洞箫,击渔鼓,敲檀板,舞秦楚,彩袖翩而云翻,羽扇挥而月舞。玉山未颓,冰壶不竭,虽琼府丹宫,瑶台玉阙,亦何异于今宵之宴也。既而夕阳西坠,新月半吐,楚岫云低,晚江烟锁,而群仙至此,兴复不浅。
  唐基桐的书法功底深厚,深受王羲之、米芾、文徵明的影响,此条屏笔墨酣畅,气势奔放,结体起伏跌宕,行笔流畅,刚健有力,不求工而工,多种风格融合得浑然天成。这两件书法风格不一,和四年前唐基桐帽筒上的书法风貌也不一样,但落款小字的气息却是一致的。奇怪的是,两件作品都是送给“克杰贤内侄”,最终却又没送出去。这一方面说明唐基桐书法取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人往往擅长于写小字,越小越精彩,大字却难得出彩。兴奋之余,我买下了唐基桐书写的条屏和对联,此后又陆续购进了唐基桐收藏过的其他书画藏品。
  藏友告诉我,这批字画都是从唐基桐后人家里流散出来的。可是唐基桐家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瓷器和字画,他与唐景皋到底有没有什么联系,唐基桐生前究竟是何种身份,他为什么会有机会与浅绛彩大家程门合绘瓷器,这些谜团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三、解密唐基桐
  
  上网搜索唐基桐,倒也有些欣喜的发现,如:
  浅绛大家程门的《张鸣珂题写山水小册》就有唐基桐的题跋,其一:“笠道人余至交也,其志峻,其神逸,故山水脱尽烟火。间作诗词,亦潇洒尘寰,与徐天池、唐六如相仿佛。东南士大夫徒知宝其画,寸纸尺幅,恒争获之,而诗名遂为画所掩。噫嘻,举世茫茫,知音有几,后之识者,当不以为余意为?也夫。己卯(1879年)暮春,懋亭唐基桐跋。”由此可见,唐基桐与程门关系非同一般——“余至交也”,联系到四年前见过的程、唐合作的象耳尊,唐基桐能多次和浅绛彩大师程门合作,可以推测,唐基桐的身份地位应该也不一般。
  此外,我还在网上找到了两组唐基桐绘瓷图片,一组是藏友收藏的一对唐基桐绘制的浅绛彩山水琮瓶,另一是唐基桐绘制的花鸟酒蛊。其中琮瓶正面绘青绿山水,崇山峻岭间江水环绕,船帆点点,前景光明,一派生机;反面绘桃花春燕,苍松绶鸟,春燕上下翻飞,活灵活现,春意盎然。琮瓶制作署款年代为“戊寅年”,因酒蛊的底部有“光绪三年监制”的款(1877年),由此可以推断琮瓶的制作年代应该是1878年即光绪四年。可见,唐基桐不仅嗜好收藏,而且擅长书画。有藏家根据唐基桐的浅绛彩作品及创作年代,在浅绛彩论坛上撰文,推断唐基桐应该是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并将他列为浅绛彩的一流大家。但是关于唐基桐的具体生平,网上依然没有。
  尽管如此,我有一种预感,我离真实的唐基桐越来越近了。机会终于来了。
  就在从宜章回来的一周之后,有藏界的朋友找到我,郑重其事地说:“曹老师,我有个朋友家里,从祖上传下来一个官窑大画缸,不过不太清楚具体的来历,想请你去考证一下。”朋友的话音刚落,我立即想起了当年刘鸿伏先生说起的国宝。当天晚上,郴州迎来了2006年的第一个倒春寒,但我仍旧如约冒雨来到了画缸的主人家。见到主人后,主人自称姓唐,是临武唐景皋的后代,我忙问:“那您知不知道唐基桐呢?”主人说:“唐基桐也是我们族里的,不过是什么关系我也搞不清。”“老人家,要想把这件事情考证清楚,可能要请你带我去一趟临武,看看你们家的族谱”我恳切地说。“没问题!”老人家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我们乘车二百公里,辗转来到临武小湾的唐家,终于见到了唐氏族谱。小湾唐家自唐朝以来便定居于临武,繁衍生息,代不乏人,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清道光年间的唐景皋。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唐景皋,也都听说过唐基桐,却不知道唐基桐的生平事迹,竖行繁体的族谱对他们来说如同天书,从来没人仔细翻过。经过族长的允许,终于搬来了厚厚的一箱族谱,我细细地翻阅着唐氏族谱,根据唐基桐制作琮瓶和花鸟的年代推断,唐基桐应该是生活在光绪年间,于是,我直接翻开清末光绪年间的族谱。果然,在数千页的族谱中,终于在光绪年间这一段找到了关于唐基桐的记载:
  仁敏,景皋四子,官名基桐,号懋亭,生于大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初八日酉时。同治二年(1863年)蒙州尊曹考取案首一名……同治三年九月,随皖随侍父侧,商酌具力除弊,于安徽捐局,报捐知县。同治五年(1866年),随大营克复湖州,蒙前署两江爵阁督宪李公鸿章保奏,八月二十九奉旨赏戴花翎,七年蒙前江西抚院沈公葆桢委办临江府。……光绪二年(1876年),奉抚院刘公秉璋委署饶州府景德镇督捕军民府,兼管御窑厂。
  历史真相终于在这一刻浮出水面,原来唐基桐是赫赫有名的唐景皋的第四个儿子!唐基桐先由其父唐景皋于1864年捐知县,1866年由李鸿章保奏赏戴花翎,1868年由沈葆桢派往江西临江,1876年由江西巡抚刘秉璋委派到“饶州府景德镇督捕军民府,兼管御窑厂”,也就是说,唐基桐是清末光绪年间景德镇官窑的督陶官。据唐基桐的后人说当年他告老还乡时曾带回两船瓷器、字画,前面提到的象耳尊当是他上任后与程门合作送给刘秉璋的纪念品,而那个国宝大画缸,估计是唐基桐当年在景德镇任督陶官的时候得到的。
  又据唐氏家谱记载:唐基桐在景德镇时,曾碰上发大水,“丁丑(1877年),洪水泛滥,镇中几成泽国,乃登竹排,督丁役往来拯人,救活者数万,且散衣施粥,免其冻馁,凡保甲、义仓、育婴、牛痘诸政,莫不次第举行。”由于唐基桐忠于职守,深得当地百姓爱戴,以致他离开景德镇时,“绅民赠德政牌、伞,立长生碑,乡村老少持香泣送。”唐基桐“殁于光绪十九年(1894年)”,享年五十二岁。
  
  四、振兴浅绛彩
  
  据记载,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景德镇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唐基桐也正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蒙前署两江爵阁督宪李公鸿章保奏赏戴花翎”。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等,此时他们都有作品出现。同治朝画浅绛瓷的作者,除御窑厂那批画师外,少见其他画者。应该说,浅绛瓷在同治时还正处于兴起的阶段。兴起的带头人便是御窑厂以程门为首的画师们。
  进入光绪期间,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细兼备。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此前,曾有专家撰文探讨浅绛彩在光绪朝振兴的原因,试图找出光绪年的督陶官,却一直没有结果。从唐氏家谱可以看到,唐基桐在“光绪二年(1876年),奉抚院刘公秉璋委署饶州府景德镇督捕兼管御窑厂。”因为唐基桐喜好书画,所以他会放下官架子,亲自拿起笔来参与瓷器的绘制创作,藏友的浅绛彩山水琮瓶(1878年作)和花鸟茶盏(1877年作),即是他1876年就任景德镇督陶官后绘制的作品,无怪乎藏友误将他当作御窑厂的画师。而唐基桐与程门联手创作象耳尊,并为程门的画册题词,实乃情投意合、惺惺相惜。这一点,令我想起了乾隆年间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唐英当年也酷好书画,积极参与景德镇官窑的创作,极大地提高了乾隆瓷器的烧制水平。据此,浅绛彩在光绪年间大放异彩,勤政为民、精通业务、酷爱书画的督陶官唐基桐,功不可没!
  2009年,我通过湖南省文化厅招考,离开郴州到湖南长沙主编《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杂志。一天,我接到湖南邵阳市新宁县藏友陈湘舟的电话,告诉我,他也收藏了唐基桐的一个琮瓶。2010年夏,我赴新宁开会,顺路到陈湘舟处参观,终于见到了原物(图3)。该琮瓶高29.7厘米,直径8.7厘米。上绘山水、绶带鸟、墨竹(图4),山水一面落款为“古木寿深林,西江吏隐画”,下有一个白文印“桐”字(图5),花鸟一面行书款文是:“戊寅(1878年)冬月写奉艺园太守先生大人钧鉴,小弟唐基桐涂”,印识为“臣印”(图6)。
  十年来,我一步步走近唐基桐,通过收藏和研究唐基桐的作品,解开了浅绛彩发展史上的一段悬案,还原了书画兼擅的光绪督陶官——唐基桐的真实面貌,就我而言,收藏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发现隐藏在藏品背后的历史。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皋庑吴氏自清康熙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世代先贤与收藏都曾有深厚机缘。而我爷爷(吴湖帆先生)所经历的这段传奇人生,更使他成为皋庑吴氏历代先贤之中与书画收藏机缘最为深厚的一人。在最近几十年中,国内有关他在收藏与创作方面较为宏观的介绍已由戴小京、郑重、顾海音、佘彦焱、江宏、张春记等学者陆续发表。爷爷的日记以及部分重要书画收藏记,也由上海图书馆著名学者梁颖先生整理完成。在海外方面,当年曾与爷爷共同研究中国
期刊
在今年“3·15”晚会上鉴定黑幕被曝光后,鉴定便成了一个臭遍大街的热门话题,各媒体纷纷跟踪报道(见本期藏界视点),很多人谈“鉴”色变,无所适从,这不能不说是收藏界的悲哀和耻辱!  本来,古今中外,从来就不乏文物造假者,因而就有鉴别真假的行当存在,鉴定与造假常年斗法,假东西自然会被发现,会被抑制,如今连鉴别真假的机构也在造假,抓贼的人也跟着偷东西,那让人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太可怕了?世上还有可以相信的
期刊
清代白玉雕,凡涉玉者皆知,不仅质地精优,而且雕琢精美绝伦,浮雕、圆雕、镂雕、巧雕、立体雕……精彩纷呈。造型、题材广泛而丰富,空前辉煌。其存世的各种玉雕佳作,多如繁星,圆雕人物作品乃其中一种,精思巧作,器形丰富。玉料的使用和雕刻工艺上互相交融,放出耀眼的光彩。下面掇取几件清代圆雕人物精品,供同仁欣赏品评。  白玉童子竹马坠(图1) 和田白玉,白润纯正,底带沁色。圆雕童子骑上竹马,回首凝视,头上三绺发
期刊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今天,历史的脚步已经跨越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前,伴随着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迈进的强劲步伐,一种画面色彩鲜艳、题材贴近现实、风格洋味十足的瓷器品种——时装人物瓷器应运而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瓷画品种,从出现、兴盛,到衰落、消失,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沧桑百年,至今天存世的时装人物精品瓷器,市面上已难得一见,画面精美的残器也已成为许多收藏者追逐的目标,时装人物瓷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历
期刊
顾海林(1845-1894年),江苏省江都人,扬州派画家,最近几年,其纸绢作品屡屡上拍。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此人于光绪早期在江西波阳云林阁创作的一批瓷绘作品受到浅绛彩瓷收藏界一批发烧友的狂热追捧,而对其身份的考证,则牵动了笔者三年的神经。在考证的过程中,有资料贫乏的困惑,也有发现线索的愉悦,更有得到结果的欣喜。其甘、其苦,在短短的几年间使一个浅绛彩瓷爱好者刻骨铭心。  初识顾海林的作品,是在200
期刊
编者按:  近年来全球收藏界受金融危机影响颇显萧条,但华人收藏却欣欣向荣,呈现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华人收藏家地位也日益提高,自2008年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创办以来,更是受到了海内外广泛而又强烈的关注。2010年11月5-6日,第二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又如期在上海成功举办,此次参与收藏家身份之重、收藏之丰为前所未有,为此本刊特辑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与广大读者分享。(以下文字系作者根据录音
期刊
汉代的五铢钱,吸取了秦半两形制的特点,以量命钱,钱重五铢。五铢钱的正、背面有凸显的外廓,形制上的先进性,成为我国货币史上寿命最长的货币。  东汉以后,苦于长久战乱,经济凋敝,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种“放民铸钱”的政策,为其自身的需要,铸币权“时放时收,向无定见”,其结果造成私铸泛滥,“榆荚”猖獗。东汉晚期出现的“剪凿五铢”钱,便疑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所谓“剪凿五铢”,其实就是将一枚完整的五铢钱,凿取钱
期刊
鸳鸯美丽多情,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永恒爱情的象征,也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传说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相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虽然有人认为这只是人们看见鸳鸯在清波明湖之中的亲昵举动,通过联想产生的美好愿望。其实现实中的鸳鸯并非如此,然而这并不影响人们借着鸳鸯来抒发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以鸳鸯为题材的诗歌、绘画,从古至今经久不衰,在
期刊
渐江,安徽歙县人,明末清初时重要画派“黄山派”的著名画家之一,同时又是“新安画派”的先驱,还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海阳四家”。他善写梅竹,但以工画山水而名重一时。既重视传统,又强调创新,是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僧人画家。安徽省博物馆藏有渐江多幅作品,其中《山水梅花图》册,取景摄物,很不一般,构图新奇,技术娴熟,用笔颖脱,着墨精致,以清淡渲染的色调得其高古简洁之气,是一幅幅很有自然界气息和作者独创
期刊
在近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弘一法师无疑是一个传奇。  启功先生有诗赞曰:“吾敬李息翁,独行行最苦。秃笔作真书,淡静前无古……”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他出身豪门,留学日本,博通古今中外,名冠中西南北,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美学教育、报刊宣传、社会活动等领域均有建树。“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20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