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最大的属性是什么?历史是前人为后人所记录的人的活动,历史是属人的。历史产生于人,服务于人,而人之所以为人,从哲学角度上看,必须是“活”的人,死了的人失去了人的特征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历史也是“活”的。
一、我理解的历史观
1、人说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一具“木乃伊”,因为历史总给人一种感觉,它属于过去,宁静,将过去娓娓道来,似乎“木乃伊”是最真实的写照。然而,这仅仅是一种错觉罢了,历史以它的沉寂向现实世界的人们诉说着属于昨天却又对今天有着丰富教益的故事,她不是为发生在历史中的人而写,历史从来就是活着的人为今后活着的人而重构的死者的生活。其资政教化、知古鉴今的功能不是一个“死”字可以诠释的。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历史在短暂中永恒,永恒存在于她的意义中。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历史的痕迹既然是人的活动的记录,而刻印痕迹的人必然以他的欣赏、他的喜好,一笔一划、一深一浅,无不透视着历史书写者的人生态度,所以,历史又好象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确,我们悲哀地看到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屏幕上戏说的具有一身神武的真命天子和疯疯颠颠的公主格格。然而历史却微笑着听着人们的消遣、看着舞台上的戏说,并把这些评说刻录在历史觉得印记里,再由后来的人继续评说一一这就是历史的姿态。
2、我说历史
历史是人的放大镜,她教会人站在人的高度关注人类,尊重情感,承认价值,进化文明。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个民族是苍白和虚弱的,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以凝聚力、奋发向上的力量,积极开拓。人文的缺失是民族的悲哀,人文的充实是民族的希望。在演绎历史、感悟历史、预知历史中,历史正以她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你,丰富你的人生,铸造你的精神,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品位。
历史离我们很远,历史又离我们很近。很远,远到我们无法追踪,远到我们不能眺望;很近,近到与现在同步,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你刻骨铭心的昨天,成为你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历史、演绎着历史、创造着历史。面对现在、如何开创未来?这不是轻松的故事,而是责任,是使命。
二、我追求的教学观
对历史的探究要从“死去”的历史中“活”过来,否则人的学习只能成为“殉葬品”,而这一个“活”字,只有细细地咀嚼方可品味出其鲜美的滋味。历史学是研究古今中外怎样发展怎样变化的学问,并对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探究解释。它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其核心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而这一核心是建立在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如果我们热衷于过去是个什么样,使学生仅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样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是被动的和脆弱的,有着牵强附会的别扭。历史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分析人类活动,而在思考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生成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为其学习插上思维和精神的翅膀,腾飞万里。但由于历史学习目的困惑和认识的误区,课堂里学生往往不在学历史,而在学考历史,“死记硬背”成为学生得分的法宝。也许这在常识性的考查中会侥幸成功,然而当面对真正的探究学习、综合学习时却又手足无措,大有“误入歧途”的懊丧,大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嗟叹。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状况是应该感到痛心的,多么好的东西经过机械、麻木的学习反倒成为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累赘。所以我们要树立一个活的教学观,教师要活教书,教活书;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
1、让历史活在思维中。
僵化历史,你将作茧自缚,苦不堪言,活化历史,你将游刃有余,乐在其中。
要有学问,首先学“问”。学贵有疑,有疑方能问,善思方会疑,此即求学好问。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问、答疑、解疑的过程。长期的教学学生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囫囵吞枣、照猫画虎,从不怀疑,成为等待填食的鸭子,历史也成为一种僵化的、凝固的、没有生命力的古董了。我感到,应该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往往不成其为问题,只有在追问历史的过程中方能掌握真正的学问。
在合作中探究、在归纳中建构。历史长河中处处蕴藏着辨证的哲理、智慧的珍珠。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是发展规律的。对历史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特征,探究发展规律。通过再造历史情景,创建历史时空,塑造历史镜像,把死的说话;同时,要从活生生的历史表象下看到潜藏的实质和规律,使具体的史实抽象化,把活的讲死。无论是历史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实质,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个性盎然地“活”在历史知识体系中。
通过探究,深入浅出地勾勒建构出历史的框架体系。历史发展的规律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这其中的规律正是我们对历史的领悟和体验。
2、让历史活在精神中
历史教学的“活”仅仅追求课堂表面的“活”是不够的,“活”,重在再现、重在演绎、重在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道德水平下降了、个人主义膨胀了、心灵空虚了、社会责任感减退了,人文精神的底蕴在悄悄地流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科学,一打就垮、受人宰割:但没有人文,不打自垮,甘为人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与人文交融方能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方能生成优秀的思维形式。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倡导不与现实割裂、不与生活割裂;主张传承与创新;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重视对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
一、我理解的历史观
1、人说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一具“木乃伊”,因为历史总给人一种感觉,它属于过去,宁静,将过去娓娓道来,似乎“木乃伊”是最真实的写照。然而,这仅仅是一种错觉罢了,历史以它的沉寂向现实世界的人们诉说着属于昨天却又对今天有着丰富教益的故事,她不是为发生在历史中的人而写,历史从来就是活着的人为今后活着的人而重构的死者的生活。其资政教化、知古鉴今的功能不是一个“死”字可以诠释的。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历史在短暂中永恒,永恒存在于她的意义中。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历史的痕迹既然是人的活动的记录,而刻印痕迹的人必然以他的欣赏、他的喜好,一笔一划、一深一浅,无不透视着历史书写者的人生态度,所以,历史又好象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确,我们悲哀地看到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屏幕上戏说的具有一身神武的真命天子和疯疯颠颠的公主格格。然而历史却微笑着听着人们的消遣、看着舞台上的戏说,并把这些评说刻录在历史觉得印记里,再由后来的人继续评说一一这就是历史的姿态。
2、我说历史
历史是人的放大镜,她教会人站在人的高度关注人类,尊重情感,承认价值,进化文明。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个民族是苍白和虚弱的,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以凝聚力、奋发向上的力量,积极开拓。人文的缺失是民族的悲哀,人文的充实是民族的希望。在演绎历史、感悟历史、预知历史中,历史正以她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你,丰富你的人生,铸造你的精神,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品位。
历史离我们很远,历史又离我们很近。很远,远到我们无法追踪,远到我们不能眺望;很近,近到与现在同步,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你刻骨铭心的昨天,成为你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历史、演绎着历史、创造着历史。面对现在、如何开创未来?这不是轻松的故事,而是责任,是使命。
二、我追求的教学观
对历史的探究要从“死去”的历史中“活”过来,否则人的学习只能成为“殉葬品”,而这一个“活”字,只有细细地咀嚼方可品味出其鲜美的滋味。历史学是研究古今中外怎样发展怎样变化的学问,并对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探究解释。它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其核心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而这一核心是建立在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如果我们热衷于过去是个什么样,使学生仅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样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是被动的和脆弱的,有着牵强附会的别扭。历史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分析人类活动,而在思考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生成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为其学习插上思维和精神的翅膀,腾飞万里。但由于历史学习目的困惑和认识的误区,课堂里学生往往不在学历史,而在学考历史,“死记硬背”成为学生得分的法宝。也许这在常识性的考查中会侥幸成功,然而当面对真正的探究学习、综合学习时却又手足无措,大有“误入歧途”的懊丧,大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嗟叹。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状况是应该感到痛心的,多么好的东西经过机械、麻木的学习反倒成为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累赘。所以我们要树立一个活的教学观,教师要活教书,教活书;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
1、让历史活在思维中。
僵化历史,你将作茧自缚,苦不堪言,活化历史,你将游刃有余,乐在其中。
要有学问,首先学“问”。学贵有疑,有疑方能问,善思方会疑,此即求学好问。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问、答疑、解疑的过程。长期的教学学生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囫囵吞枣、照猫画虎,从不怀疑,成为等待填食的鸭子,历史也成为一种僵化的、凝固的、没有生命力的古董了。我感到,应该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往往不成其为问题,只有在追问历史的过程中方能掌握真正的学问。
在合作中探究、在归纳中建构。历史长河中处处蕴藏着辨证的哲理、智慧的珍珠。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是发展规律的。对历史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特征,探究发展规律。通过再造历史情景,创建历史时空,塑造历史镜像,把死的说话;同时,要从活生生的历史表象下看到潜藏的实质和规律,使具体的史实抽象化,把活的讲死。无论是历史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实质,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个性盎然地“活”在历史知识体系中。
通过探究,深入浅出地勾勒建构出历史的框架体系。历史发展的规律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这其中的规律正是我们对历史的领悟和体验。
2、让历史活在精神中
历史教学的“活”仅仅追求课堂表面的“活”是不够的,“活”,重在再现、重在演绎、重在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道德水平下降了、个人主义膨胀了、心灵空虚了、社会责任感减退了,人文精神的底蕴在悄悄地流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科学,一打就垮、受人宰割:但没有人文,不打自垮,甘为人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与人文交融方能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方能生成优秀的思维形式。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倡导不与现实割裂、不与生活割裂;主张传承与创新;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重视对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