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加强历史思维教学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最大的属性是什么?历史是前人为后人所记录的人的活动,历史是属人的。历史产生于人,服务于人,而人之所以为人,从哲学角度上看,必须是“活”的人,死了的人失去了人的特征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历史也是“活”的。
  一、我理解的历史观
  1、人说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一具“木乃伊”,因为历史总给人一种感觉,它属于过去,宁静,将过去娓娓道来,似乎“木乃伊”是最真实的写照。然而,这仅仅是一种错觉罢了,历史以它的沉寂向现实世界的人们诉说着属于昨天却又对今天有着丰富教益的故事,她不是为发生在历史中的人而写,历史从来就是活着的人为今后活着的人而重构的死者的生活。其资政教化、知古鉴今的功能不是一个“死”字可以诠释的。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历史在短暂中永恒,永恒存在于她的意义中。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历史的痕迹既然是人的活动的记录,而刻印痕迹的人必然以他的欣赏、他的喜好,一笔一划、一深一浅,无不透视着历史书写者的人生态度,所以,历史又好象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确,我们悲哀地看到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成为屏幕上戏说的具有一身神武的真命天子和疯疯颠颠的公主格格。然而历史却微笑着听着人们的消遣、看着舞台上的戏说,并把这些评说刻录在历史觉得印记里,再由后来的人继续评说一一这就是历史的姿态。
  2、我说历史
  历史是人的放大镜,她教会人站在人的高度关注人类,尊重情感,承认价值,进化文明。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个民族是苍白和虚弱的,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以凝聚力、奋发向上的力量,积极开拓。人文的缺失是民族的悲哀,人文的充实是民族的希望。在演绎历史、感悟历史、预知历史中,历史正以她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你,丰富你的人生,铸造你的精神,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品位。
  历史离我们很远,历史又离我们很近。很远,远到我们无法追踪,远到我们不能眺望;很近,近到与现在同步,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你刻骨铭心的昨天,成为你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历史、演绎着历史、创造着历史。面对现在、如何开创未来?这不是轻松的故事,而是责任,是使命。
  二、我追求的教学观
  对历史的探究要从“死去”的历史中“活”过来,否则人的学习只能成为“殉葬品”,而这一个“活”字,只有细细地咀嚼方可品味出其鲜美的滋味。历史学是研究古今中外怎样发展怎样变化的学问,并对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探究解释。它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其核心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而这一核心是建立在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如果我们热衷于过去是个什么样,使学生仅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样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是被动的和脆弱的,有着牵强附会的别扭。历史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分析人类活动,而在思考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生成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为其学习插上思维和精神的翅膀,腾飞万里。但由于历史学习目的困惑和认识的误区,课堂里学生往往不在学历史,而在学考历史,“死记硬背”成为学生得分的法宝。也许这在常识性的考查中会侥幸成功,然而当面对真正的探究学习、综合学习时却又手足无措,大有“误入歧途”的懊丧,大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嗟叹。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状况是应该感到痛心的,多么好的东西经过机械、麻木的学习反倒成为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累赘。所以我们要树立一个活的教学观,教师要活教书,教活书;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
  1、让历史活在思维中。
  僵化历史,你将作茧自缚,苦不堪言,活化历史,你将游刃有余,乐在其中。
  要有学问,首先学“问”。学贵有疑,有疑方能问,善思方会疑,此即求学好问。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问、答疑、解疑的过程。长期的教学学生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囫囵吞枣、照猫画虎,从不怀疑,成为等待填食的鸭子,历史也成为一种僵化的、凝固的、没有生命力的古董了。我感到,应该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往往不成其为问题,只有在追问历史的过程中方能掌握真正的学问。
  在合作中探究、在归纳中建构。历史长河中处处蕴藏着辨证的哲理、智慧的珍珠。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是发展规律的。对历史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特征,探究发展规律。通过再造历史情景,创建历史时空,塑造历史镜像,把死的说话;同时,要从活生生的历史表象下看到潜藏的实质和规律,使具体的史实抽象化,把活的讲死。无论是历史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实质,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个性盎然地“活”在历史知识体系中。
  通过探究,深入浅出地勾勒建构出历史的框架体系。历史发展的规律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这其中的规律正是我们对历史的领悟和体验。
  2、让历史活在精神中
  历史教学的“活”仅仅追求课堂表面的“活”是不够的,“活”,重在再现、重在演绎、重在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道德水平下降了、个人主义膨胀了、心灵空虚了、社会责任感减退了,人文精神的底蕴在悄悄地流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科学,一打就垮、受人宰割:但没有人文,不打自垮,甘为人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与人文交融方能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方能生成优秀的思维形式。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倡导不与现实割裂、不与生活割裂;主张传承与创新;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重视对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
其他文献
社会的发展依靠人才素质的提高,而人才素质的提高是依靠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有用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的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不仅有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关键字: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艺术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期刊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活动,如何扎实的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必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主体。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空
期刊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苏东坡曾说过: “文章最忌随人后。”所谓创新作文,就是让学生拓展思路,突破约束,写出有新意能张扬自己个性的文章。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按“构思拟稿修改作文反馈提升”的程序训练学生,使其能富有洞察力地形成自己的观点,锻造其突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一、摒弃定式、导写出新   教师的言谈举止、思维习惯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
期刊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培养孩子们健康心理,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就必须学会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要使师生之间沟通顺利,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沟通的方法要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下面本人就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方面谈几点意见。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谈一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课堂上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既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应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薄的认识供同仁商榷。   一、课外阅读应讲究策略   课外阅读,特别在初期阶段如果调控不好,不但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
期刊
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含义之一就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否则,不论教育者的愿望如何,这种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失败的。而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
期刊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单一方向的知识传授型为主,往往呈现出灌输式特点,课堂教学的中心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较大。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突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使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价值认识走向了新的误区。  一、几种课堂教学现象   1、用教师的“满堂问”取代“问题课堂”。新课程引领下的课堂,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探究
期刊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 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关 键 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