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的湘西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0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文字部分节选自黄永玉的散文,图片系摄影家卓雅在湘西拍摄的风物图。阅读时,读一段文字,再看几幅图片,湘西的具象就一点点长大,而我对湘西的向往也一点点膨胀。
  黄永玉写五六十年前的凤凰古城,冬天,人们走街串巷去看傩堂戏,家家打粑粑;春天,乡里的“春倌”进城,提了装着春牛和“傲蔓儿”的篮子,到家家户户去“讲春”唱歌,报告节气;夏天,孩子们上山唱山歌,太阳快落时才过“跳岩”,远远看见城垛子上有苗族孩子在吹竖笛;秋天,去街上看外省人耍猴戏,带小女孩和小狗挨家挨户表演“狗舂臼”……诗意、牧歌、欢乐与苦难糅合在一起。我深深地被那些新鲜词语所吸引,多想亲眼看看凤凰的四季,看看这些神秘的民俗和活泼的居民。
  黄永玉说在湘西,凡是又粗又大、又重又蛮的东西,都会加一个“苗”字,比如苗锄头、苗钉耙、苗犁耙……因为苗族人常年住在山上,大碗吃饭,大块吃肉,锻炼了好身架。想起沈从文在《边城》里写的茶峒边的两兄弟天保和傩送,苗族男人赛起龙舟确实孔武有力。我一直对少数民族习俗倍感兴趣,在这本书里看到湘西的不少习俗,看得津津有味。等哪天去了湘西,我一定要看看苗族人有多么“苗”。
  除了看习俗,黄永玉文字的生动可爱也值得一读。比如他写当地人吴老四讨了个漂亮老婆,根本不算什么本事,而是因为某年某月某天的某种气氛,山啦水啦太阳啦树啦青草啦那一点笑啦拥挤啦,再配上一点可爱的不融洽和一些羞涩的好奇心,于是,漂亮的老婆就讨回来了。这段文字看得我忍俊不禁,明明吴老四能讨来漂亮的老婆就是本事大,可黄永玉非得整出这些文艺兮兮的理由,仿佛调皮的小孩打翻了一坛子醋。
  沈从文是黄永玉的表叔,书里有一章专门写到沈从文。黄永玉说他最喜欢沈表叔的《长河》,说这本书最像湘西人的书,可惜太短了。他说沈表叔的作品里从来没有美丽、雄伟、壮观这些泛滥的辞藻,但文章中却能让人感受到这些美好,这就符合契诃夫说的写小说的诀窍: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要对《黄永玉和他的湘西》大声地叫出“好”来,幸而,我不是在写小说。
  書里的配图是卓雅根据黄永玉的文字拍摄的,既有菩萨雕像、吊脚楼、文昌阁小学(沈从文和黄永玉共同的母校)的教室、河滩上搁浅的木船、呷鱼的鸬鹚等凤凰美景,也有穿姜黄色长袍的“春倌”、卖剪纸花样的苗族妇女、唱“高腔”和“傩堂”的当地人、纺棉线的土家族老人、光屁股在河里洗澡的小孩、划龙船的壮年人等纯朴自然的百姓。书里也不乏主角黄永玉的照片:他画画时的模样、和狗玩耍时的样子、叼着烟斗做鬼脸的表情……诗歌言志,画也言志。黄永玉以天真的好奇心、孩子般的赤诚,带着冒险的乐趣去做无尽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

  读完此书,天已黄昏,我走上阳台,遥望远方,想到新西兰老人艾黎曾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长汀……”,便在心里默念着:凤凰,凤凰,等我来。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其他文献
友人赠了两块手工香皂,一块刻荷莲,一块雕牡丹,皆润如羊脂,玲珑可喜。一时促狭,拍了照片发朋友圈说:“得两块羊脂玉。”微信好友有贺的,有赞的,有羡的,有逗的,还有八卦的。  手头事毕,便回复了朋友们留言,言明真相,以为一笑而已,不料却收到成诚妈的微信:“董老师,真是香皂吗?”我笑说“是”。  她说看到第一眼就怀疑不是玉,但又不敢确定,便把照片发给懂玉的行家看,那人看后说要么就是肥皂,要么就是被骗了,
期刊
博物馆外景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天下之仓,此为最盛。”明代诗人高宗本在《南仓烟草》诗序中如是吟咏太仓城。诚如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仓,前横娄江,东搂巨海,水土丰沃,湖荡密布,从地图上一眼望去,细密的河网纹路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年轮。太仓盛产鱼米,物阜民丰,从春秋时就被历朝视为江南粮仓。人们关于太仓历史沉淀的记忆,汇成了如今东亭南和半泾路上谷仓模样的太仓博物馆。如果说谷仓贮存的是富饶土地凝结的粮食,那么
期刊
家有俩娃,家务繁杂,有时去菜场买菜不太方便,时兴的线上买菜就成了不二之选。  线上点菜、拣菜、送菜的一条龙服务,方便了买菜人,也成就了卖菜人和送菜人。大家配合默契,说好一个指定地点,送菜员送达后就可以离开,买菜人有空了再去拿。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纰漏,我曾在门卫室看见一大袋果蔬好几天都没人来领,豆腐压碎了卤汁,茼蒿冒出了难闻的气味,西瓜黯淡了颜色。我问了门卫才知道,送菜员按约定把菜放在客户指定的地方
期刊
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的群体,他们连衣着打扮也是先鋒的,在长衫马褂还是主流服装样式的民国,他们率先换上西装,叼上烟斗,出入社交场合。在民国,大学教职员工收入较高——按1917年国立大学薪酬表,一级正教授月薪为400银元,1927年为500银元,如去外校兼课,每小时另有5银元。而在1900年至1926年的北京,百斤面只需6.02银元,百斤羊肉只需13.47银元,千斤煤球只需4.36银
期刊
小时候上幼儿园,老师必须把我的座位排在窗口。因为如果不能一直凝视着窗外,我就会哭闹不休,搞得别的小孩无法上课。于是从4岁到6岁,我是对着窗外度过人生最早的学校生涯的。  世界,就在窗户的外面。  幼小的我不会这么想,却执拗地只愿意面对窗外那个有人走过、有云和树叶飘过的光影变幻的世界,而不愿意回头接受窗子里这种被规定、被限制的小小人生。令人头痛的是,长大之后的我竟然也是这样。  我没办法接受人生里许
期刊
盼望着、盼望着,一则据说比较靠谱的小道消息传来:我们小区要拆迁了。大家都很高兴,一方面房子的确老旧,都盼着住新房;另一方面,邻居们相处太久,彼此之间难免有些“恩怨”,希望能换个新环境。  楼栋长在群里说,其他楼栋都在张罗“散伙宴”,我们要不要也聚一次餐?大家反响热烈,说当邻居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怎么也得有个告别仪式。一楼餐厅的张老板自告奋勇申办这次“散伙宴”,说只收成本费。大家看了報价,大体还算过
期刊
疫情紧张的时候,网上有个段子:红色健康码的,隔离了;绿色健康码的,躲在家里不出来了;大街上跑的大多是黄码,到处找地方做核酸检测。  老秦和夫人孙老师赶上了这茬事。7月17日,他们高高兴兴从山西旅游归来,乘的是太原到南京的航班,飞机晚点了三个小时,到达禄口机场已是下午两点。飞机上只发了一小块面包和一瓶矿泉水,老秦饿了,说就在机场吃个简餐吧,于是就在机场待了半个多小时。7月20日禄口国际机场发现17例
期刊
纪念馆外景广场雕塑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部《沙家浜》京剧样板戏,让江苏常熟的沙家浜名闻遐迩,也使“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抗战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如入芦荡迷宫  沙家浜原名横泾、芦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芦苇荡抗战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塑造的郭建光、阿庆嫂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沙家浜,最美就是芦苇荡。舞台上的郭建光、阿庆嫂是经过艺术
期刊
流经茅台镇的赤水河茅台风景  乘着清凉的风,汽车沿着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离古镇愈近,愈感神秘,我也愈加兴奋,因为将要一睹其千年风韵。  茅台古镇深藏在群峰环绕、逶迤绵延中,一条不算宽阔的河流波光潋滟,贯穿全境。这是从深山沟壑里流淌出来的百回千转的赤水河。两岸建筑鳞次栉比,色调统一,窗格镂花,古色古香,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蓝天上,白云飘飘悠悠,或坠落山顶,或挂在楼间,幽静而悠远。 
期刊
琐碎背后的“无价”  “想想,要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这句台词或许可以视作是枝裕和创作美学的独白。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表面上看平淡琐碎,然而,他致力发掘的却是琐碎背后的“无价”,并由小见大,通过对家庭的描述呈现整个日本社会的生态。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练马区,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近一个世纪前,在日据时代,是枝裕和的祖父母因同姓不能结婚的规定私奔到台湾,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