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某些大概率的危机事件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损害,可能会达到致命性的严重程度,这样的事件就是“生命中的灰犀牛”。所谓灰犀牛,就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中国传统医学是以整体观念对待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因此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人所遭遇的重大健康危机,在爆发的前期几乎都存在着相应的警示信号和迹象,却常常未被警惕和觉知。
中国传统医学看待生命,就像布一盘棋,注重的是从整体上运筹帷幄,确保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它对于疾病的防治,也始终贯穿着调整阴阳平衡的原则,以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
“生病起于过用”,是《黄帝内经》中对致病原因的认识,指的是人体疾病的产生与饮食、劳倦、情志、药物等因素“过用”关系非常密切。所谓“过用”就是使用太过,超出常度。人的生理活动有一个正常范围,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疾病便随之而起。
在中国传统医学看来,既承认正常的情志活动,又反对情志过激;既主张运动,又反对过度劳累;饮食要求既不可过饥,亦不可过饱。否则,过度劳累、七情过度、饮食不节、过度治疗都将产生不同类型的生命中的“灰犀牛”事件。
过度劳累引发的猝死
近年来,猝死的悲剧频繁上演:
2019年11月27日,高以翔深夜录制高强度综艺节目导致心源性猝死;2020年2月3日,湖南“90后”医生宋英杰在防疫一线过度劳累引发心源性猝死,年仅28岁,同事说他平日身体健康,不抽烟不喝酒;此后的3月15日,广西柳州25岁配送小哥猝死在出租屋中,生前他曾对人说:太累了。
......
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心源性猝死占75%,患者會在突然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据推算,我国每年有近54.4万人猝死,平均每天就有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意思是说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甚至常规外科体检中医生也不能发现异常,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健康人”。而猝死发生的诱因,常常与“过度劳累”一词联系在一起。
诱因一:过度疲劳 有调查显示,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5.7%的人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这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而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等过度疲劳的应激状态带来的身体透支就是安装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一旦触发质变的“红线”,猝死也许就在一瞬间发生。
诱因二:过度运动 很多年轻人在产生疲劳之后,会选择通过运动锻炼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然而,过度剧烈的运动,已成为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第二大诱因。不只是有先天疾病的人,健康人也会因过度运动而猝死。这是由于剧烈运动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引发心肌梗死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在一项对28例猝死年轻人的死因分析研究中,有22例都是在运动中猝死,其中,5公里越野跑猝死者11例,早操跑步猝死者3例,高原地区紧急集合时猝死者3例,单、双杠训练时猝死者5例(另有酗酒猝死6例)。
诱因三:长期熬夜 熬夜是猝死的第三大诱发因素。长期熬夜会增加心脏负担,致使心脏跳动节律紊乱,有可能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甚至引发心源性猝死。目前,熬夜几乎成为了年轻人的常态,根据中国睡眠医学协会调查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的习惯,90%的年轻人猝死、脑溢血、心肌梗塞都与熬夜有关。
七情过度引发的抑郁症
如果精神不能内守,七情一动就会神气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五脏与情志有所连接,如果七情调和,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就会损伤相应脏腑,正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 恐伤肾,忧伤肺”。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明确说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一个人精神回归到内心本真的状态里,精神与身体环境保持平衡。内在定了心神,人怎么会得病呢?
诱因:精神不能内守而陷入执念 “精神内守”,要求意念集中,无欲则心安,心静才能内守,这是精神与身体和谐平衡的状态。只有思想认识回归到事物本来的面目上来,实事求是,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得出理性的结论,付诸正确的行动。否则人在忙乱的状态下,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正如过于贪恋权力和金钱的人,“心神”常常游离在身体之外,每天处在“殚精竭虑”的状态,魂不守舍,过度消耗肾气以致损害真元,身体抵抗力下降,引发疾病。
身心不和谐的典型例子,就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发病(和自杀事件)开始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迄今,它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在心理层面,很多抑郁症患者的一个常见思维逻辑是,预先设定一个目标,这在心理学上叫“幻想”,事态的发展一定要按照预先设想的方向进行,事件的结果务必要在掌控之中,一旦设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患者就难以接受,并陷入痛苦、无助甚至失控的状态。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将死亡作为解脱。
从心理层面来看,他们中的多数人,陷入了某一个很深的执念不能自拔,这是一种近乎执着的单向思维模式,把两个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建立了错误的因果连接。
饮食不节引发的肠胃疾病
诱因:吃“新奇特” 饮食不节,是指过饥过饱不规律,《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强调过饱会影响肠胃功能。长期饮食过饱对人体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损伤内脏,还会损伤气血经络。此外,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过度医疗引发的免疫紊乱
从心理层面来看,过度治疗是源于一个人的控制力和控制欲望。人们想要把控一切,常常自以为很强大,实际上一切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人们总是急于控制体温,控制化验指标,但实际上人们忽略了人是一个独立的有正常运转机制的完整系统。在人为的干预过后,身体好像是达到了一个平衡,其实是破坏了体内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免疫紊乱。
诱因:滥用抗生素 以滥用抗生素为例,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视角来看,提升人自身的抵抗力需要的是阳气,而抗生素是偏寒凉的,过多的寒凉进入身体,就抵制了人的阳气。长期用抗生素的人,体质偏寒,阳气不足。这样的人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又增加了使用抗生素的几率,导致恶性循环。当人们把某一种细菌彻底杀死时,其实是给了另外一些细菌一次机会。使用抗生素越多,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就越快,就会有更多的细菌通过基因突变而存活下来继续繁殖。
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以平为期
猝死来得突然,但一些前期预警信号往往被人忽略。例如,当过度疲劳和长期熬夜导致身体长期透支,引发心悸和心慌的症状,此时已经出现了耗心血的预警信号。然而,如果没有及时觉知、反思和止损,而是增加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就会导致运动性的心源性猝死。对于这类“过用”的应对,《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提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意思是,平衡了,事情就到此为止了;身体感觉舒服了,量就够了。例如在运动上,中医主张保持身体健康需要运动,但是运动要适当,不要过量,不要过于坚持以至于辛苦程度让身体承受力消耗到极限。
中国传統医学的智慧
顺势而为、固护阳气
某些身体疾病的诱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当觉察和捕捉到内心的某种“执念”,或行为上的某种成瘾的习惯时,要及时反思,通过调理,达到身心平衡。一旦内在处于自足的状态时,对外界没有太多需求,成瘾偏嗜的状态就会得到缓和,事件的发展态势也更加圆融。《黄帝内经》专门从身心生理角度提出了通过调节情志防病治病的心理疗法,强调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做到了这些,就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
但顺应自然,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来有所作为,也就是顺势而为,并且尽人事、听天命,不过分苛求结果。例如,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是在认清疾病发病规律的基础上,用调和的智慧来帮助身心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顺势而为。这样的智慧在调节情志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医学最重视阳气,《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意思是人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有了阳气才能让生命充满活力,因此人首先要调动体内阳气,内心积极向上、阳光愉悦,以这样的状态行动起来,而不是消极落寞。此外,中国传统医学明确了脏腑与情志的关联,因此在调节情绪问题方面,它不是一味地强调人的心理认知问题,而是主动从相关联的各方面去改变人的身体状况,既包括了心理上的疏导、经络的疏通,也包括运动四肢来促使脾功能的健旺和肝脏的调理。
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
饮食有节是什么?首先,饮食应该顺时而吃,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应季而食。尽量吃应季的食品,少吃反季的食品。甚至,要随着24节气的变化吃东西。这就让身体顺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更好地吸收自然的能量。
其次,饮食要应地而食。《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谈到饮食还要讲究应地而食。著名中国传统医学专家徐文兵在《饮食滋味》一书中对此解释说,所谓应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点,你在某地生活,就吃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东西,这才是“常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第三,饮食要因人而食。饮食要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来吃。徐文兵在《饮食滋味》一书中指出,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却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有觉的话,面对某些食物,身体就会本能地做出“我不能吃这个东西”的反应,他吃之前就会觉得那个东西不好吃,吃进去之后就会吐,这就叫有觉。
第四,饮食要有节制,不可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也不可暴饮暴食。全面而均衡的饮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最后,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五味调和,不可偏嗜,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徐文兵介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因此人的气也是有收有藏有升有降,例如,吃一些根茎类的食物,气往下沉,吃一些发芽或者是开花的食物,气就会上浮,通过这样的饮食调节气的上浮和下沉,与天地节奏实现同步共振,人活得就不累。
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养正气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提升自我的抵抗力,还要注重 “神”。《灵枢·天年》里提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灵枢·小针解》中说:“神者,正气也。”正气足了才不会失神,才能维持身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气足,内心强大不恐慌;脾气足,脾胃功能健旺,身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如遇因感染病毒而发病,在发病的初期阶段,自身的免疫系统把病毒清除了,就可以从轻症痊愈,减少病情发展到“细胞因子风暴”乃至脏器衰竭的地步。如何养正气?要培养自我的修复能力,还要区分哪些疾病不用过度治疗,可以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来自愈。例如,感冒的康复主要靠人体的自我修复,通过保证睡眠、喝水促进代谢,给身体一定恢复的时间,而不要急于用药。在身体状态还好时,先耐心观察。有时候,时间就是最好的药。
注:周双琳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
中国传统医学看待生命,就像布一盘棋,注重的是从整体上运筹帷幄,确保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它对于疾病的防治,也始终贯穿着调整阴阳平衡的原则,以保证机体的健康状态。
“生病起于过用”,是《黄帝内经》中对致病原因的认识,指的是人体疾病的产生与饮食、劳倦、情志、药物等因素“过用”关系非常密切。所谓“过用”就是使用太过,超出常度。人的生理活动有一个正常范围,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疾病便随之而起。
在中国传统医学看来,既承认正常的情志活动,又反对情志过激;既主张运动,又反对过度劳累;饮食要求既不可过饥,亦不可过饱。否则,过度劳累、七情过度、饮食不节、过度治疗都将产生不同类型的生命中的“灰犀牛”事件。
过度劳累引发的猝死
近年来,猝死的悲剧频繁上演:
2019年11月27日,高以翔深夜录制高强度综艺节目导致心源性猝死;2020年2月3日,湖南“90后”医生宋英杰在防疫一线过度劳累引发心源性猝死,年仅28岁,同事说他平日身体健康,不抽烟不喝酒;此后的3月15日,广西柳州25岁配送小哥猝死在出租屋中,生前他曾对人说:太累了。
......
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心源性猝死占75%,患者會在突然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据推算,我国每年有近54.4万人猝死,平均每天就有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意思是说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甚至常规外科体检中医生也不能发现异常,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健康人”。而猝死发生的诱因,常常与“过度劳累”一词联系在一起。
诱因一:过度疲劳 有调查显示,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5.7%的人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这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而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等过度疲劳的应激状态带来的身体透支就是安装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一旦触发质变的“红线”,猝死也许就在一瞬间发生。
诱因二:过度运动 很多年轻人在产生疲劳之后,会选择通过运动锻炼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然而,过度剧烈的运动,已成为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第二大诱因。不只是有先天疾病的人,健康人也会因过度运动而猝死。这是由于剧烈运动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引发心肌梗死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在一项对28例猝死年轻人的死因分析研究中,有22例都是在运动中猝死,其中,5公里越野跑猝死者11例,早操跑步猝死者3例,高原地区紧急集合时猝死者3例,单、双杠训练时猝死者5例(另有酗酒猝死6例)。
诱因三:长期熬夜 熬夜是猝死的第三大诱发因素。长期熬夜会增加心脏负担,致使心脏跳动节律紊乱,有可能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甚至引发心源性猝死。目前,熬夜几乎成为了年轻人的常态,根据中国睡眠医学协会调查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有熬夜的习惯,90%的年轻人猝死、脑溢血、心肌梗塞都与熬夜有关。
七情过度引发的抑郁症
如果精神不能内守,七情一动就会神气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五脏与情志有所连接,如果七情调和,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就会损伤相应脏腑,正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 恐伤肾,忧伤肺”。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明确说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一个人精神回归到内心本真的状态里,精神与身体环境保持平衡。内在定了心神,人怎么会得病呢?
诱因:精神不能内守而陷入执念 “精神内守”,要求意念集中,无欲则心安,心静才能内守,这是精神与身体和谐平衡的状态。只有思想认识回归到事物本来的面目上来,实事求是,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得出理性的结论,付诸正确的行动。否则人在忙乱的状态下,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正如过于贪恋权力和金钱的人,“心神”常常游离在身体之外,每天处在“殚精竭虑”的状态,魂不守舍,过度消耗肾气以致损害真元,身体抵抗力下降,引发疾病。
身心不和谐的典型例子,就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发病(和自杀事件)开始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迄今,它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在心理层面,很多抑郁症患者的一个常见思维逻辑是,预先设定一个目标,这在心理学上叫“幻想”,事态的发展一定要按照预先设想的方向进行,事件的结果务必要在掌控之中,一旦设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患者就难以接受,并陷入痛苦、无助甚至失控的状态。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将死亡作为解脱。
从心理层面来看,他们中的多数人,陷入了某一个很深的执念不能自拔,这是一种近乎执着的单向思维模式,把两个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建立了错误的因果连接。
饮食不节引发的肠胃疾病
诱因:吃“新奇特” 饮食不节,是指过饥过饱不规律,《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强调过饱会影响肠胃功能。长期饮食过饱对人体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损伤内脏,还会损伤气血经络。此外,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过度医疗引发的免疫紊乱
从心理层面来看,过度治疗是源于一个人的控制力和控制欲望。人们想要把控一切,常常自以为很强大,实际上一切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人们总是急于控制体温,控制化验指标,但实际上人们忽略了人是一个独立的有正常运转机制的完整系统。在人为的干预过后,身体好像是达到了一个平衡,其实是破坏了体内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免疫紊乱。
诱因:滥用抗生素 以滥用抗生素为例,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视角来看,提升人自身的抵抗力需要的是阳气,而抗生素是偏寒凉的,过多的寒凉进入身体,就抵制了人的阳气。长期用抗生素的人,体质偏寒,阳气不足。这样的人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又增加了使用抗生素的几率,导致恶性循环。当人们把某一种细菌彻底杀死时,其实是给了另外一些细菌一次机会。使用抗生素越多,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就越快,就会有更多的细菌通过基因突变而存活下来继续繁殖。
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以平为期
猝死来得突然,但一些前期预警信号往往被人忽略。例如,当过度疲劳和长期熬夜导致身体长期透支,引发心悸和心慌的症状,此时已经出现了耗心血的预警信号。然而,如果没有及时觉知、反思和止损,而是增加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就会导致运动性的心源性猝死。对于这类“过用”的应对,《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提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意思是,平衡了,事情就到此为止了;身体感觉舒服了,量就够了。例如在运动上,中医主张保持身体健康需要运动,但是运动要适当,不要过量,不要过于坚持以至于辛苦程度让身体承受力消耗到极限。
中国传統医学的智慧
顺势而为、固护阳气
某些身体疾病的诱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当觉察和捕捉到内心的某种“执念”,或行为上的某种成瘾的习惯时,要及时反思,通过调理,达到身心平衡。一旦内在处于自足的状态时,对外界没有太多需求,成瘾偏嗜的状态就会得到缓和,事件的发展态势也更加圆融。《黄帝内经》专门从身心生理角度提出了通过调节情志防病治病的心理疗法,强调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做到了这些,就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
但顺应自然,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来有所作为,也就是顺势而为,并且尽人事、听天命,不过分苛求结果。例如,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是在认清疾病发病规律的基础上,用调和的智慧来帮助身心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顺势而为。这样的智慧在调节情志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医学最重视阳气,《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意思是人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有了阳气才能让生命充满活力,因此人首先要调动体内阳气,内心积极向上、阳光愉悦,以这样的状态行动起来,而不是消极落寞。此外,中国传统医学明确了脏腑与情志的关联,因此在调节情绪问题方面,它不是一味地强调人的心理认知问题,而是主动从相关联的各方面去改变人的身体状况,既包括了心理上的疏导、经络的疏通,也包括运动四肢来促使脾功能的健旺和肝脏的调理。
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
饮食有节是什么?首先,饮食应该顺时而吃,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应季而食。尽量吃应季的食品,少吃反季的食品。甚至,要随着24节气的变化吃东西。这就让身体顺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更好地吸收自然的能量。
其次,饮食要应地而食。《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谈到饮食还要讲究应地而食。著名中国传统医学专家徐文兵在《饮食滋味》一书中对此解释说,所谓应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点,你在某地生活,就吃本地方圆百里出产的东西,这才是“常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第三,饮食要因人而食。饮食要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来吃。徐文兵在《饮食滋味》一书中指出,任何食物都有营养,但却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有觉的话,面对某些食物,身体就会本能地做出“我不能吃这个东西”的反应,他吃之前就会觉得那个东西不好吃,吃进去之后就会吐,这就叫有觉。
第四,饮食要有节制,不可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也不可暴饮暴食。全面而均衡的饮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最后,饮食的最终目的是“求和”,五味调和,不可偏嗜,让身心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徐文兵介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因此人的气也是有收有藏有升有降,例如,吃一些根茎类的食物,气往下沉,吃一些发芽或者是开花的食物,气就会上浮,通过这样的饮食调节气的上浮和下沉,与天地节奏实现同步共振,人活得就不累。
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养正气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提升自我的抵抗力,还要注重 “神”。《灵枢·天年》里提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灵枢·小针解》中说:“神者,正气也。”正气足了才不会失神,才能维持身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气足,内心强大不恐慌;脾气足,脾胃功能健旺,身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如遇因感染病毒而发病,在发病的初期阶段,自身的免疫系统把病毒清除了,就可以从轻症痊愈,减少病情发展到“细胞因子风暴”乃至脏器衰竭的地步。如何养正气?要培养自我的修复能力,还要区分哪些疾病不用过度治疗,可以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来自愈。例如,感冒的康复主要靠人体的自我修复,通过保证睡眠、喝水促进代谢,给身体一定恢复的时间,而不要急于用药。在身体状态还好时,先耐心观察。有时候,时间就是最好的药。
注:周双琳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