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朝着教学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教学中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师生、生生间在认识、文化、兴趣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和谐课堂文化。
一、创设自主学习课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教育观念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一些思想影响着教师,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占绝对的中心地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观念;其次,知识的真正获得依赖于受教育者个体自主的活动。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外界的简单的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通过学生个人自学(结合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图片),小组内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掌握),小组间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获得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创设分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主体。教育者的明智,就是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的资质,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是要将每个学生塑造为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而是使其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为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经常观察和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普遍性和个别性,也就是既要知道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灵活程度、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等;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而后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看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其次,应分阶段地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教师的看法,从而能及时调整教学,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第二,教师合理引导,正确对待差异。如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对粗心大意的学生,提示他们做观察记录;对不善言辞的学生,多给予表达的机会;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检查提问;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多搞一些小课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讲述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时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存在很大差异,有主动要学的,有被动勉强学的,也有不愿学的。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给予热情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需要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进其迅速成长。
三、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能力,而是一个人的创造欲望。正如某些学生所说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不想”,也就是说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内心想不想学,只要想学了,其他问题就是小问题了。从大脑的功能来看,创造力源于人脑中主观欲望、情感、想象、灵感的右半球,而主宰记忆、理智的左半球则为人的创造力提供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感性的弘扬。因而大力开展审美教育,不仅会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富于色彩、充满激情,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在学习《宇宙航行》时,正是我国神舟飞船升空之际,可在课堂上播放神舟飞船发射的录像,同学们很感兴趣,表现空前积极,就连那些平时上课几乎不发言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充满激情的谈论所知道的有关知识。课后,可让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航天科学小论文,然后从他们的文章中挑选出优秀的放在班级的物理角上。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他们不仅掌握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好多同学充分发挥自己智力特长,大胆设想未来的太空情景。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创设自主学习课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教育观念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一些思想影响着教师,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占绝对的中心地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观念;其次,知识的真正获得依赖于受教育者个体自主的活动。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外界的简单的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通过学生个人自学(结合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图片),小组内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掌握),小组间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获得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创设分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主体。教育者的明智,就是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的资质,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是要将每个学生塑造为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而是使其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为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经常观察和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普遍性和个别性,也就是既要知道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灵活程度、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等;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而后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看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其次,应分阶段地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教师的看法,从而能及时调整教学,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第二,教师合理引导,正确对待差异。如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对粗心大意的学生,提示他们做观察记录;对不善言辞的学生,多给予表达的机会;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检查提问;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多搞一些小课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讲述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时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存在很大差异,有主动要学的,有被动勉强学的,也有不愿学的。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给予热情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需要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进其迅速成长。
三、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能力,而是一个人的创造欲望。正如某些学生所说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不想”,也就是说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内心想不想学,只要想学了,其他问题就是小问题了。从大脑的功能来看,创造力源于人脑中主观欲望、情感、想象、灵感的右半球,而主宰记忆、理智的左半球则为人的创造力提供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感性的弘扬。因而大力开展审美教育,不仅会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富于色彩、充满激情,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在学习《宇宙航行》时,正是我国神舟飞船升空之际,可在课堂上播放神舟飞船发射的录像,同学们很感兴趣,表现空前积极,就连那些平时上课几乎不发言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充满激情的谈论所知道的有关知识。课后,可让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航天科学小论文,然后从他们的文章中挑选出优秀的放在班级的物理角上。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他们不仅掌握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好多同学充分发挥自己智力特长,大胆设想未来的太空情景。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