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课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它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借助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营造有自信、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由、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本文以“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这节课为例,把实验作为每个知识点的背景,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逐步引导,突破重点和难点。利用实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增加自信;通过展示实验和学生动手、表演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从而建立生态课堂。
关键词:物理实验;向心力;生态课堂
引言
卢梭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1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过度,抽象性大,许多学生难以适应。物理教学虽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许多物理知识又超越了学生的经验,依靠生活经验构建物理情境往往不深刻,实效不大。据此笔者尝试借助物理实验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新的课堂生态。
生态课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它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借助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营造有自信、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由、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种课堂需教师激情引入,点拔智慧技巧,爱心责任育人;学生学会自信参与,主动交流、合作探究。
1 《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课例 生态课堂的建构
“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向心力的概念、大小以及方向之后的一节,该节要求学生会掌握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的方法,以及绳球和杆球两类模型在最高点的临界状态的速度分析;应用向心力公式计算相关的物理量,分析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最高(低)点的受力特点。下面是《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这节课的生态课堂的建构。
生:想。
评析:通过视频中自然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巩固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了学习的情绪,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营造气氛。
1.2 演示实验,推进教学,激疑解惑练思维
汽车水平路面转弯时的向心力实例分析。
实验:把一辆玩具小汽车放在桌面上的光盘上,转动光盘可模拟汽车在水平面上转弯,实验模型如图1所示。
师:请同学们分析汽车做圆周运动时受力情况?
生:(通过受力分析)汽车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
师:静摩擦力的方向呢?
生:跟线速度的方向一致。
师:既然汽车会随着光盘做圆周运动,那么向心力由谁提供呢?
(学生这时会发现没有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师:向心力的特点是要指向圆心,哪个力最有可能指向圆心呢?
生:静摩擦力。
师:对。所以汽车转弯时受到了两个方向摩擦力的作用。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演示实验:快速转动光盘,使得光盘上的玩具汽车向外甩出
师:为什么汽车会被甩出?
生:速度变大。
师:为了不让汽车被甩出,速度最大为多少?最大的速度受什么因素制约呢?
通过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F=m,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生:受最大静摩擦力制约。
师:赛车的速度一般都会远大于普通汽车的速度,那么为什么赛车在转弯时速度可以很大呢?
通过多媒体展示赛车转弯轨道,引导学生观察轨道的特点,分析赛车转弯时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来源。
生:倾斜的轨道,使得提供赛车转弯时向心力变大,所以允许的最大速度也变大。
评价:通过模拟汽车在水平面转弯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出向心力的来源,理解汽车转弯时的受力情况,同时知道为什么转弯时速度不能太大的原因。再加上对赛车转弯轨道的认识,为后续的火车转弯垫基础。这样设计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刺激学生的思维。
1.3 对比实验,深化教学,深入思考获成就
火车在内低外高的轨道面上转弯。
展示火车和铁轨模型(图2),引导学生观察火车车轮,教师提出问题。
师: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由谁提供?
生: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提供。
师:火车车轮与铁轨接触面粗糙度不大,静摩擦力小,不足提供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那么是谁提供的呢? (学生纷纷讨论,开始再次观察火车模型,重新对火车受力分析)
生: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师:火车质量大,若仅靠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向心力,则轮缘与外轨间的作用力很大,铁轨很容易损坏,造成火车倾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建个倾斜的轨道
评价:火车转弯时向心力来源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先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铁轨,发现实际中的铁轨跟他们设想的一样,这时学生会很兴奋,体会到铁轨设计的思想,获得成就感;教师再通过板书,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火车在倾斜轨道转弯时的向心力表达式:mgtanθ=m,并分析得出规定速度取决于弯道半径和倾角。
1.4 动手实验,拓展教学,手脑并用探究实验
汽车过拱形桥——竖直面的圆周运动“向心力实验分析” [2 ]
演示实验:利用书本以及纸张搭建一座凹形桥,如图3所示。首先让玩具小汽车静止于凹形桥最低点,再让玩具小汽车有速度的驶过凹形桥,结果桥变形或断了。
师:为什么会断呢?
生:有速度,对桥的作用力变大。
师:这又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对小汽车在凹形桥最低点处受力分析,找出过桥的向心力来源,从而得到汽车静止与运动时,对桥作用力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把图中的纸张改成软纸板,搭建一座凸形桥,如图4所示;先让玩具小汽车静止于桥顶,桥顶会有明显的凹陷;当小汽车驶过桥顶时,桥顶没有明显的凹陷。
评价:通过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小汽车在桥顶时的受力情况,找出向心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小汽车过凸形桥受到的支持力小于重力。上述两个实验所用材料简单,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搭建,模拟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1.5 表演实验,升华教学,体验表演释乐趣
过山车向心力实验分析
师:大家看过水流星表演吗?
生:看过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表演下水流星。
(同学利用如图5所示的仪器表演,表演的很顺利)
师:能否告诉同学们,水流星表演的技巧在哪里?
生:速度要够快。
师:为什么呢?
生:想。
评价: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又再次被调动起来,都急于想知道原因。这时教师再讲解水流星在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分析水不流出来所需要的速度。同时该实验也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又是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
2 讨论
本节课通过播放实验、演示实验、对比实验、动手实验、表演实验等多种实验形式,逐渐将“向心力实例分析”这节课开展深入,培养学生的兴趣、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等等。课例中模拟生活中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来源于生活,又可指导生活,体会物理的思想。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每个实验都能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再通过合理的发问和引导,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逐步地找到答案,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达到了建立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兰红.“实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3).
[2]黄正玉.物理习题实验化的案例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3).
关键词:物理实验;向心力;生态课堂
引言
卢梭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1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过度,抽象性大,许多学生难以适应。物理教学虽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许多物理知识又超越了学生的经验,依靠生活经验构建物理情境往往不深刻,实效不大。据此笔者尝试借助物理实验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新的课堂生态。
生态课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它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借助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营造有自信、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由、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种课堂需教师激情引入,点拔智慧技巧,爱心责任育人;学生学会自信参与,主动交流、合作探究。
1 《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课例 生态课堂的建构
“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向心力的概念、大小以及方向之后的一节,该节要求学生会掌握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的方法,以及绳球和杆球两类模型在最高点的临界状态的速度分析;应用向心力公式计算相关的物理量,分析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最高(低)点的受力特点。下面是《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这节课的生态课堂的建构。
生:想。
评析:通过视频中自然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巩固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了学习的情绪,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营造气氛。
1.2 演示实验,推进教学,激疑解惑练思维
汽车水平路面转弯时的向心力实例分析。
实验:把一辆玩具小汽车放在桌面上的光盘上,转动光盘可模拟汽车在水平面上转弯,实验模型如图1所示。
师:请同学们分析汽车做圆周运动时受力情况?
生:(通过受力分析)汽车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
师:静摩擦力的方向呢?
生:跟线速度的方向一致。
师:既然汽车会随着光盘做圆周运动,那么向心力由谁提供呢?
(学生这时会发现没有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师:向心力的特点是要指向圆心,哪个力最有可能指向圆心呢?
生:静摩擦力。
师:对。所以汽车转弯时受到了两个方向摩擦力的作用。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演示实验:快速转动光盘,使得光盘上的玩具汽车向外甩出
师:为什么汽车会被甩出?
生:速度变大。
师:为了不让汽车被甩出,速度最大为多少?最大的速度受什么因素制约呢?
通过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F=m,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生:受最大静摩擦力制约。
师:赛车的速度一般都会远大于普通汽车的速度,那么为什么赛车在转弯时速度可以很大呢?
通过多媒体展示赛车转弯轨道,引导学生观察轨道的特点,分析赛车转弯时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来源。
生:倾斜的轨道,使得提供赛车转弯时向心力变大,所以允许的最大速度也变大。
评价:通过模拟汽车在水平面转弯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出向心力的来源,理解汽车转弯时的受力情况,同时知道为什么转弯时速度不能太大的原因。再加上对赛车转弯轨道的认识,为后续的火车转弯垫基础。这样设计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刺激学生的思维。
1.3 对比实验,深化教学,深入思考获成就
火车在内低外高的轨道面上转弯。
展示火车和铁轨模型(图2),引导学生观察火车车轮,教师提出问题。
师:火车在水平轨道转弯时,向心力由谁提供?
生:指向圆心的静摩擦力提供。
师:火车车轮与铁轨接触面粗糙度不大,静摩擦力小,不足提供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那么是谁提供的呢? (学生纷纷讨论,开始再次观察火车模型,重新对火车受力分析)
生: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师:火车质量大,若仅靠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向心力,则轮缘与外轨间的作用力很大,铁轨很容易损坏,造成火车倾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建个倾斜的轨道
评价:火车转弯时向心力来源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先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铁轨,发现实际中的铁轨跟他们设想的一样,这时学生会很兴奋,体会到铁轨设计的思想,获得成就感;教师再通过板书,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火车在倾斜轨道转弯时的向心力表达式:mgtanθ=m,并分析得出规定速度取决于弯道半径和倾角。
1.4 动手实验,拓展教学,手脑并用探究实验
汽车过拱形桥——竖直面的圆周运动“向心力实验分析” [2 ]
演示实验:利用书本以及纸张搭建一座凹形桥,如图3所示。首先让玩具小汽车静止于凹形桥最低点,再让玩具小汽车有速度的驶过凹形桥,结果桥变形或断了。
师:为什么会断呢?
生:有速度,对桥的作用力变大。
师:这又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对小汽车在凹形桥最低点处受力分析,找出过桥的向心力来源,从而得到汽车静止与运动时,对桥作用力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把图中的纸张改成软纸板,搭建一座凸形桥,如图4所示;先让玩具小汽车静止于桥顶,桥顶会有明显的凹陷;当小汽车驶过桥顶时,桥顶没有明显的凹陷。
评价:通过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小汽车在桥顶时的受力情况,找出向心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小汽车过凸形桥受到的支持力小于重力。上述两个实验所用材料简单,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搭建,模拟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1.5 表演实验,升华教学,体验表演释乐趣
过山车向心力实验分析
师:大家看过水流星表演吗?
生:看过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表演下水流星。
(同学利用如图5所示的仪器表演,表演的很顺利)
师:能否告诉同学们,水流星表演的技巧在哪里?
生:速度要够快。
师:为什么呢?
生:想。
评价: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又再次被调动起来,都急于想知道原因。这时教师再讲解水流星在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分析水不流出来所需要的速度。同时该实验也可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又是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
2 讨论
本节课通过播放实验、演示实验、对比实验、动手实验、表演实验等多种实验形式,逐渐将“向心力实例分析”这节课开展深入,培养学生的兴趣、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等等。课例中模拟生活中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来源于生活,又可指导生活,体会物理的思想。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每个实验都能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再通过合理的发问和引导,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逐步地找到答案,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达到了建立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兰红.“实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3).
[2]黄正玉.物理习题实验化的案例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