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而不乱归于大同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试卷,看到作文题一“杂”,不觉有些想笑,还真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哪,复杂、紧张却又有些兴奋,不安但带着期盼,怎一个“杂”字了得! (见笑了)于是,我静下心来, 闭眼冥想从头说“杂”。
  有些吃力地,翻开历史那沉重的书页,不时会看到“杂”的踪影。先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九州,而后,秦始皇结束了这一混杂的场面,统一了天下:再后来三国鼎立,均分天下,之后被魏晋取代;然后是南北朝的混战由唐结束:接着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被北宋终结,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由杂乱到统一的循环,仿佛这是个亘古不变的定理。而历史,在这不停转动的巨轮中,悄然已走过了漫慢千百年。
  “杂”对我们的影响却远不止历史,若有幸游一游大江南北,看一看各地的民风民俗民习民居,你便会知道“杂”字的影响力是多么非凡。就拿各地民居而言,徽州是盐商集居之地,所以那里的建筑“曲折如才子笔”,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鳞次栉比的兽形斗拱,还有高昂的墙头和参差的造型,无不透露一股“贾而好儒”的气氛;如果是去福建,闽南客家的建筑会给人以坚如磐石、团团圆圆的审美感;若是来江南的园林,在幽幽曲径,翼然亭阁之中,你不禁吟哦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而要是你登上了巍峨壮美的长城,感受到的却是荡尽羁尘、豁然开朗的气势。仅是一个中国,建筑的风格就是如此迥异,气象万千。但就是这看似杂乱无章、毫不相关的构建风格,却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之林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于是我们从中看出了建筑艺术的开朗,将“杂”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艺术的包含性可见一斑。
  我竟发现,这大千世界多的是杂乱却条理分明,不只从人文领域来看,在城市精神中“杂”也体现得如此清晰。从我身处的这座可爱的城市看,传统与洋派、时尚与怀旧,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落脚点。也正是因为有了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大气胸襟,上海杂而不乱,有条不紊,反倒散发出一股混合的迷人气息,让人为之陶醉。
  还想苍茫中原大地,56个民族杂居在一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女。
  还想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它们同被称为中华文化。
  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处,所有的“杂”融合到了一起,不分疆界,包含于这神奇的宇宙。
  倒是真符合这样的一个标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提倡“杂”,因为若是没有“杂”,也就不会有“大同”。由杂到同,这是我的一点感悟。
  
  [简评]
  
  本文的优点,主要是站得较高,看得也远。为了论述大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以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理想的正确,作者从中国历史谈到宇宙时空,从传统文化讲到时代精神,行文颇有一点大开大合的气势,立意又是首尾一贯的,因而就有了形散神聚的好处。本文得分为69分。
  (上海 孟庆平)
其他文献
在对事物认识上,我们感情的亲疏远近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其认知的正误深浅。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亲疏远近为我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眼中的事物无不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战国策》中有篇很出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从身边三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中悟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期刊
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正,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  人是重感情的,谁没有亲朋好友,谁没有亲近熟悉的人的本能?国人更是讲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日子久了,朋友的话会变成自己的话,朋友的观念会影响自己的观念。于是大事临头,自然更相信熟人亲朋的判断,让感情迷住了明辨是非的眼睛。  所以李嘉诚当初坚
期刊
有时常常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粗笨的身影倚在墙上,脚踮在摞起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根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刚住进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粗笨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有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觉
期刊
高考作文以话题形式命题已经是第五年了。从今年河北省高考作文答题情况来看,多数考生对话题作文极大开放性和极广自由度的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在作文答卷上表现为体裁丰富多采,文体感增强。今年的考生作文有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还有属于文学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更有日记、书信,甚至有调查报告、广告、辩论词、病历诊断书等。考生思维非常活跃,取材空间跨度很大,时间上从古代史实到当代生活,地域上从外国传
期刊
由于去年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在形式上刚刚作了较大调整,所以今年的文言文试题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试卷的结构上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去年一样,都是5道客观题,一道主观翻译题。内容紧扣了考试说明,突出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对虚词的考查依然沿袭高考题的一贯风格,即一半句子出自课本,体现了对课本的重视。主观翻译题恪守了高考说明的要求,避开了考试说明已明确规定不列入考查范围的特殊文言句式和用法,重点放在了实词和虚词
期刊
[小引]    诗歌写作,一直以来就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平时作文训练也很少涉及到这种文体。对学生来说,他们写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动人的诗歌,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自己的青春放声歌唱!自从2001年高考作文不再“限制文体”,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后,高考满分作文每年都有诗歌佳作推出。今年高考阅卷刚刚开始,媒体上就推出了陕西一考生的一首仅209字的满分作文《无题》诗,
期刊
本卷共5小题,每小题共20分,满分100分。时间从9:30至10:30,请同学们将正确答案写在试卷上,请保持卷面整洁,不可折叠。另加清洁分5分,但总分不超过100分。请同学们开始答题。  第一题:有一天你家里丢了钱,那天有你的同学和表弟来过,并且你在第二天发现表弟花钱很大方。请问:你怀疑钱是谁偷的? (B)  A.表弟偷的。因为我发现他手中有张5元钱被蘸了墨水,我正好掉了这张。  B.同学偷的,
期刊
何谓“亲亲”?即关心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  说的是宋国一富人,墙被大雨淋坏。儿子与邻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窃。果然,富人晚上丢东西了,于是他觉得是邻居偷的,而又很以为儿子聪明。我想:倘若是两个毫不相识的人提醒他,结果又会
期刊
转 折  北京一考生    上高三后,我曾经历了一个不该有的“转折”,一个错误的转折,悲哀的转折。在这个转折中,我差点儿就失去了曾经被我视为珍宝的东西一灵魂与思想的自由,差点儿就在风中放走了本来要与我一生相伴的知己——文学。  曾经,作为一个“乖孩子”,我唯独在写作上,不太“听话”,因为我从不视某一篇作文或随笔为“作业”,它们是文学思想的寄托,是我的一种审美理想的寄托。我像一个小小的淑女一样行走
期刊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