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的传统教育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是历来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师生为追求“高分”、“高升学率”,学校教育始终摆脱不了“满堂灌”、“填鸭式”和“死记硬背”等痼疾,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个低层次的培养目标。在这种培养目标,以及由此而制订的严密的教学体系和刻板的教学程序的统制下,任何“启发式”都只能是“笼子里的鸟”。创造性教育目的在于使教育走出这种历史局限性,走向现代化,主张培养目标由传授知识技能上升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育不是主要由教师把关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或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从而赋予“基础教育”以新的含义,使之真正能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无疑,这是从根本上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发展,它不仅不会削弱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本文以化学课堂改革为例,探究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利用问题本身的障碍,或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以引起学生新的刺激反应,从而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思维是智力的心脏,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均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求异思维能力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来“探试”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有助于避免思维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呆滞,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思维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突出“求异”要素,这在课堂中是很重要的。
  (一)设想、联想、创新跳出思维定势。
  学生学习化学,不但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而且要在旧经验、老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设想、联想、大胆创新,跳出思维定势,找到新经验、新方法。
  (二)深化引伸拓展善于融会贯通。
  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要善于将问题深化拓展开来,要能够把化学基本概念、元素与化合物、计算,甚至数学、物理等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例如:有碳酸钾和氯化钙的混和物49.8克,在40℃的条件下加一定质量的水搅拌后恰好完全反应,在该温度下过滤得104.3克饱和溶液。试计算:(1)原混和物中碳酸钾的百分含量;(2)氯化钾在40℃时的溶解度。
  分析: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溶解度计算题,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或在溶解度与溶质质量、饱和溶液质量等关系中打转将是无意义的循环。如果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把它看成一个数学问题,就可以很快找到最优解法。
  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两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而无剩余,如何求由两反应物组成的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百分含量?(由两物质反应的质量比直接计算)
  2.如何求溶质氯化钾的质量?(由两种反应物的质量和利用“和比”计算)
  (三)多思多变多解发展求异思维。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广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思勤想的习惯。对于每一个问题,不要满足于会做,而要勇于探索,发挥创造,多变多解,对于目前教学中所谓“标准答案”、“解题模式”等求同思维的东西,应该控制。要提倡不断创新,跃上新高度。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能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时所不可缺少的。
  二、加强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概念本身就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标志,所以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基础知识,都离不开科学抽象。而抽取出感性材料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东西时,理性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逻辑思维方法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无论对理解掌握知识还是开发创造力,都有重要意义。化学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如酸与碱、氧化与还原、金属与非金属、化合与分解等。许多化学物质既有其自身的特征,又有同类物质的共性。这些内容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好教材。同时,也只有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例如,初三化学教学中关于“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的知识,是学习无机化学的重要工具,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新物质、新概念多。由于头绪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易掌握,灵活运用更具困难,有时还会发生两极分化现象。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就需要着重训练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认识和把握众多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的共性与个性、本质与规律。
  三、运用“联想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一)联想模式的形成。
  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联想模式?主要是着力于使学生在储存化学信息与刺激化学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建立联系也就是使他们熟悉相应的联想模式。联想模式的形成,还决定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这方面的工作至少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把一个问题和其它相关问题串联起来,织成网,总结规律,同时进行对比。例如学习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化学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三角关系图”的联想模式(关联联想),学生就容易理解。
  其次,要创设情境,增加兴趣性内容。如以课内学习联想到课外事物,理论联想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想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联想模式的运用。
  联想可分为“感性联想模式”和“理性联想模式”。前者,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即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对象的各要素的强弱对比,进行联想;后者,是一种高级的概括联想形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的,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通过积极思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法则来实现。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化学原理)两部分。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接性(亲身直接感知)、生动性(生动直观的事物本身)和具体性(可操作的具体事物),故而可以运用感性联想模式来学习。而基本理论则适合运用理性联想模式来学习。
  总之,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其他文献
会议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就是要通过自然联系生活,将学生引导到物理环境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活动,学习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以尊重
摘 要: 本文作者在《有机波谱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多媒体教学、引入分组讨论教学形式、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有机波谱分析》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波谱仪器的普及使有机波谱分析方法成为鉴定有机物和测定其结构的重要方法,因其具有快速、微量、准确、高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化、医药、
会议
一、物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rn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物理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
会议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初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高层次的科学素养教育,同时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必修课程的这两个任务决定了必修模块的内容需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化学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必修模块几乎涵盖了老教材的全部内容,“教学围绕考试转”的情况依旧,评价体系以学生考的情况作为标准,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考出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