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旅行家树”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m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学在新课程实践中尽显魅力,它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是使用不当,也会成为教学的毒药。
  语文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旅行家树》为例。导入时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动画:一个沙漠旅行者在美丽的沙漠中疯狂奔跑,毫无旅行的悠闲。同时,配以幽默的话语:“到这样迷人的沙漠旅行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可是像这个家伙一样干得嗓子冒火就不那么好玩了。”这30秒钟的动画,使学生一下子变得轻松活跃。我趁机引出这堂课的主角——旅行家树,以及旅行家树的奉献精神。如果这个画面占用时间过长,学生可能就要考虑去沙漠旅行该做什么准备或怎么找水了,反而使他们的思维散乱。然而,很多学生没见过旅行家树,仅凭课本插图,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下的英姿,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真实的画面、绚丽的色彩、独特的外形,使学生的内心受到了震撼。这个片段播放时间就应该稍微长一些。但是一节课上播放声像资料的时间过长,学生的视觉过于疲劳,课堂效果也不好。
  语文教学该想象的部分就应该让学生想象,学生的想象是珍贵的,如果你把它具体化、格式化了,反倒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应该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关键问题上。《旅行家树》一文中有句话:“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道口子,就可以喝到清凉可口的汁液。”学生不了解这种树,以为在哪个部分都可以取到水。如果学生遇到这种树,在它身上乱砍,这棵旅行家树就遭殃了。这时,如果花费10秒钟用一个画面来展示取水的部位,一定会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为这堂课增加不少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要客观认识事物。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培养能力的一种工具。教材里的知识是有限的,死守教材里的知识,会使能力的培养受到约束。拿《旅行家树》来说吧,旅行家树其实不是一种树,而是一种草本植物。就外行而言,它叫孔雀树、扇芭蕉;就特点而言,它叫水树;因其能造福沙漠,又有救命树、沙漠饮水站、沙漠甘泉等美称。它别致的名字来源于旅行家树的奉献精神,来源于人们对它的热爱,因此马达加斯加将它誉为国树。另外,还有人用它做笔名,有人用它做商标,有人将它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们对它崇敬之情的独特表达。这些外部信息的充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更激起他们认识世界的兴趣。了解了这些,当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他们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无私奉献的人就在身边。当我让学生为樟树的产品设计商标时,他们个个兴致高昂,答案也颇有创意。与教材有关的外部信息,给了学生直观的刺激,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在上《旅行家树》这节课时,我出示了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回答问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于是,这些词语便成了学生眼中的焦点。此时画面应该是清爽的,花哨的背景反而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必用背景音乐来制造深思的假相,因为真正能理解音乐的人在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时是不能静心思考问题的。美的东西用得不合时宜也会变丑。
  使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握一个度、一个量、一个点,无论是什么教材,只要多媒体手段使用得当,就会使你的课堂妙趣横生,反之则会留下遗憾。
其他文献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古柏行》,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诗写得生动形象,也极有气势。但是宋代著名学者沈括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在教学中如何确保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我校从实际出发,确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实验课题。经过我们的努力。探索出了一个能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模式,即:“探索、经历、体验、感受”。    一、自学·探索    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占10%到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因此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更要重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内容进行再现、加工、运用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
“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可以修身养性,通达事理。“经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思维,滋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
导的适切性实质是教师恰当运用导的时机和导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素质得到优 化.结合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当前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导学
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中这样写:“你的教育生态了吗?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必将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音乐生态课堂,我们必须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平台,营造艺术化的生态课堂。而课堂教学的生态必将围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生态来开展。如何“构建音乐生态课堂,创设和谐教学”,我认为应体现在以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地理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那么,如何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扩大阅读量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与积累就相应少,这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源泉。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
新课标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宝贵的45分钟变成学生自己发现、发挥、发展的舞台。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教师要隐藏自我,甚至一言不发呢?当前,普遍认为一节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语文课应当是这样的:当教师提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后,学生踊跃发言,角度各有侧重,课堂气氛火爆。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无一例外地采取褒奖的态度,似乎这样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这样的训练后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上课发言可以不着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