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眼中有“形”做到心中有“数”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观的物体,教具等可以称作有形,学生通过视觉直接感知,而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 “数形结合”无疑是联系两者的一座很好的桥梁。在判断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把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数感;实践运用
  例子:运用线段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形到数)
  仓库有一批货物,运走了3\4。请学生把这条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学生经过尝试,把以上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运走货物的是这堆货物总量的一部分。于是,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图中可以看出把这堆货物的总量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运走的货物占了4份中的3份。这样,学生对“仓库有一批货物,运走了3\4。”这句话的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提供基础。
  那什么是“数感”呢?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介绍:“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简单来说就是人对数学的感觉,感知它的“大小”“多少”等。学会“数学地”思考,一个人有了“数感”,才能将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数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比如,在低年级中可以让学生数一数:铅笔盒里有几样文具?每样文具各有几个?请学生想一想:家中的门牌号,妈妈和爸爸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生日、车牌号等;说一说学生身边看得见的数。
  例如,在教学“0”时,先启发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在门牌号上见过”、“爸爸妈妈手机上”、“尺子上”、“温度计上”……在大家的交流中,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还可以在尺子上表示开始,也可以在日历、车牌上与其它数字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数感。
  二、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数感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会跟什么有关,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锻炼数学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且共同讨论所摆长方形的长跟每排所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跟摆的排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宽跟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经过了猜想、探索、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发生过程,经历了数学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生动活泼、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数感正在逐渐生成。
  又如,在教学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探索试商,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估算、猜想、试商、调商,再试商、调商,最后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
  三、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感
  1.动手操作,巧解难题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一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后,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表示出二分之一。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从而认识到虽然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只要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取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在自己動手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意义。接着,让学生在一个图形上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然后进行比较,学生在折、涂、比、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正确把握了分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
  2.动手实验,破解新知
  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单位的教学,如果单纯讲解名词术语、抽象方法,而脱离事物,具体形象和感知,就很难让学生理解,更谈不上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框架模型,并试验1立方米的空间大概可以容纳多少个同学,1立方厘米大概可以装多少滴水等。最后让他们选定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作为参考标准,如:1立方厘米大概是手指头占的空间、1立方分米大概是粉笔盒所占的空间、1立方米大概是水池占的空间。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四、在实际运用中升华数感
  1.设计猜数游戏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教学,例如“猜数”游戏就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对数感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心里想好了一个数,它在0--100之间,请你来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这时一个学生起来回答:“10”。老师提示:“比10大得多。”又一个学生起来回答:“98”老师再一次提示学生再猜。就在这样的反复提示猜想中,学生准确猜中了老师心目中想好的那个数。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类游戏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这样的游戏不仅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充满乐趣的,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设计实践性题目
  (1)估计高度。让学生估计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是多少?自己住的楼房有多高?它们的高度分别相当于几个自己的身高?或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可以用哪些你熟悉的事例来描述这些高度?
  (2)请你调查。同学们,你们天天在上学,但你是否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步行(或骑车、乘车)上学通常要多少时间?请估算你步行(或骑车)的速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孙国英
  [2]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小学/程佳杰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岳张集镇前岗小学 232100)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们知道,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依靠熟练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更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引和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
摘要:如何深入地认知和转化后进生是教师日常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后进生只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校园行为综合评价的结果,尽管后进生在这些方面可能表现不佳,但是他们仍然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渴望被肯定被关注,只是教师不善于、懒于去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愿付出耐心和爱心去尊重和鼓励他们进步。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才,教师的工作是培育人的工作。如何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后进生尊重和鼓励,成功地转化后进生是本
摘要: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时需要注意什么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13  现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广
摘要:如何在现有的《生活与哲学》教材基础上,结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原则,把成语与哲学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化抽象深奥为具体有趣,是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成语故事;哲学;课程资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文工程,它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知识基础上,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哲学
王麗萍
期刊
摘要:有效追问是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让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即时”就是教师所要把握的时机、要掌握的“火候”。提问是一门课堂教学艺术,而追问是立于提问中更加高品位的艺术。“追问”促进人们进行正确而深入的思考,有效地开发人们的潜能发展区。教师要善于通过“追问”拨动学生的心弦,架起学生思维的桥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思维的方
摘要:本节以实验为载体、问题为导向,活动为形式,实践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非操作类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感知实验教学重点并不在于对实验过程的重现而在于以实验为素材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一搬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问题交流为媒介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学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阐述了教学相长的相关问题,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教学相长;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123  记得,筆者刚走上讲台时,面对的是一群中学生。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新兵,笔者铭记着“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不过,那时的笔者特别自信,以为教这些孩子,笔者的“这桶水”绰
摘要: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择校,但是社会现实是“小升初”入学时很多家长强势择校,一些学校也违规操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要赋予家长择校权的法律地位。本文探讨了赋予家长择校权法定权利的可行性,同时研究了家长择校权合法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小升初”;家长择校权;就近入学;法定权利  我国的“小升初”择校问题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引发
动听优美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不管是美声、民族、通俗,气息的正确把握是唱歌的关键。为了完整的传达歌曲的情感,掌控每个乐句、乐段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以及歌曲中技巧的发挥等等,演唱者一定要学会用气息支持歌唱,学会自如流的运用气息。“宗气走息道而行呼吸”,这个吸气过程就是肺部吸入和呼出空气的双重运动。所以当我们歌唱时的呼吸方法、呼吸技巧以及呼吸状态都被称为气息的运用。早在一千年前,我国声乐家就一总结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