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三观教育、完善个人品行、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时期的倡导下,为加强思政教育的创新,应切实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确保思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文章对德育渗透的特征和影响进行相关陈述,并对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关德育工作的开展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德育 渗透 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文化市场门户大开,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冲击着现有的思想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既是我党在二十一世纪部署的工作方针,也是传播健康思想、恢复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所以,针对现阶段人们存在的道德问题,必须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本文就德育渗透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德育渗透的特征
1.德育渗透的渐进特征。思想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想形成一个健全的思想体系,需要人不断的经历生活、感知事物,在成功、失败、挫折、困境的磨砺下达到思想意识的最佳状态,高尚的道德修养,更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方能有所成就。因此说,人的品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永无止境的,从呱呱坠地到生老病死,人的一生可能都在探索什么是素质、什么是道德。思政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将德育理论整合成德育知识,让学生能够自愿接受这些内容。学习过程可能是几天、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对学生起到终身教育的作用,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水准。
2.德育滲透的平等特征。平等特征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地位而言的,对高校学生而言,能够和教师平起平坐,自己的见识理解可以被教师认同接受,这种“民主式”课堂无疑是学生的最爱,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德育渗透的进行,表明“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得以成立,教师引导学生对德育内容进行探索、深入,并将学习主动权交由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德育教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仍然一味地强制灌输、强制要求,不仅会失去应有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磨,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德育渗透的隐蔽特征。隐蔽性既是德育渗透的特点之一,也是德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现阶段一些高校教师不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导致德育教育被“摆到台面”,面对着枯燥严肃的说教形式,容易助长学生的反感情绪,时间一长,便觉得思政教育多此一举。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该强调德育渗透的隐蔽性,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三观品质,让知识和道德同时获取、升华,才算是德育工作的完美表现。
二、德育渗透的影响
1.保证学生的品质提升。现阶段的高校学生通常以“九五后”居多,最明显的行为特征就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体意识。在面临一些问题时往往考虑的是我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怎样做能够有利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这种思想观念是狭隘的,不仅容易造成同学甚至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也不符合当今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设定标准。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个人品质,是培养合作精神、加强团队意识、恢复精神面貌的有效保证。
2.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心理扭曲的一大原因往往与现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联,比如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学生对教学工作产生质疑、不满、逆反,都是极为可能的。德育渗透是在无意识中传授教学知识,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提升学习水平。
3.为思政工作提供保障。将德育渗透于思政教育工作中,消除了不良校园风气,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健康、洋溢着青春与美好的校园面貌,发挥思政工作的育人职能,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贯彻落实。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做到有效渗透德育、发挥德育职能,是一个系统性建设工程,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创新教学模式。思政教育能否体现出德育内涵,还需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翻新、创造,提升教学实效性。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教师负责教育引导、知识纠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学生的个性、能力需求布置教学工作;其次,构建信息化课堂体系,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课件、微课、在线答疑等形式教学,确保德育工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再次,通过情景对话、实例分析、课题研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产生学习意识;最后,组织学生就近游览烈士墓园、科技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丰富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守核心价值观。
(2)培养德育精神。在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下,教师的教学地位相对来说有所削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变得轻松了,随着新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的大力使用,教学重担“不减反增”,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德育渗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在转变、革新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德育精神,才能真正将教学工作与德育内涵融为一体。因此,培养教师的德育精神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还要养成自学、勤学的优良品质,不断完善个人素质,方能确保德育工作有效进行。
(3)完善教育环境。环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品德,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德育渗透是长期的、艰巨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受到了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可能造成前功尽弃,因此,完善教育环境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做到校园环境的重塑,加强思政教育宣传,利用校园网、校刊、广播阵地、学生会等,将德育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对那些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处理好在校学生身份向社会人员身份的转变,具体来说,能否做到领会上级意图、融洽同事关系、做好本职工作,甚至在权钱诱惑下依然面不改色,是需要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只有在强化德育意识、构筑道德壁垒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消除这些问题隐患,从而做到健康成长。
(4)开设相关活动。以理论为实践导向,突出实践意义的重要性,是德育工作的一大要点。缺乏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则变为“纸上谈兵”,形式空洞、内容苍白的教育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让学生明白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同时对可能存在的阻碍、问题有所熟知,最终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彻底解决。可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在“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义务劳动,为社会献爱心、为老人送去关怀,培养传统道德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很有必要,通过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式吸收,提升思政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中建.高校德育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12-115.
[2]曲德强,李陈财,韦彪.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0-94.
[3]李勇平,宋广文.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25.
[4]张一澍,姜玲玲,申淼.论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61-162.
[5]张荣辉,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何以必要、可能与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16-118.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德育 渗透 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文化市场门户大开,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冲击着现有的思想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既是我党在二十一世纪部署的工作方针,也是传播健康思想、恢复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所以,针对现阶段人们存在的道德问题,必须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本文就德育渗透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德育渗透的特征
1.德育渗透的渐进特征。思想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想形成一个健全的思想体系,需要人不断的经历生活、感知事物,在成功、失败、挫折、困境的磨砺下达到思想意识的最佳状态,高尚的道德修养,更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方能有所成就。因此说,人的品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永无止境的,从呱呱坠地到生老病死,人的一生可能都在探索什么是素质、什么是道德。思政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将德育理论整合成德育知识,让学生能够自愿接受这些内容。学习过程可能是几天、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对学生起到终身教育的作用,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水准。
2.德育滲透的平等特征。平等特征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地位而言的,对高校学生而言,能够和教师平起平坐,自己的见识理解可以被教师认同接受,这种“民主式”课堂无疑是学生的最爱,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德育渗透的进行,表明“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得以成立,教师引导学生对德育内容进行探索、深入,并将学习主动权交由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德育教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仍然一味地强制灌输、强制要求,不仅会失去应有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磨,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德育渗透的隐蔽特征。隐蔽性既是德育渗透的特点之一,也是德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现阶段一些高校教师不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导致德育教育被“摆到台面”,面对着枯燥严肃的说教形式,容易助长学生的反感情绪,时间一长,便觉得思政教育多此一举。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该强调德育渗透的隐蔽性,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三观品质,让知识和道德同时获取、升华,才算是德育工作的完美表现。
二、德育渗透的影响
1.保证学生的品质提升。现阶段的高校学生通常以“九五后”居多,最明显的行为特征就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体意识。在面临一些问题时往往考虑的是我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怎样做能够有利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这种思想观念是狭隘的,不仅容易造成同学甚至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也不符合当今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设定标准。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个人品质,是培养合作精神、加强团队意识、恢复精神面貌的有效保证。
2.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心理扭曲的一大原因往往与现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联,比如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学生对教学工作产生质疑、不满、逆反,都是极为可能的。德育渗透是在无意识中传授教学知识,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提升学习水平。
3.为思政工作提供保障。将德育渗透于思政教育工作中,消除了不良校园风气,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健康、洋溢着青春与美好的校园面貌,发挥思政工作的育人职能,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贯彻落实。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做到有效渗透德育、发挥德育职能,是一个系统性建设工程,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创新教学模式。思政教育能否体现出德育内涵,还需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翻新、创造,提升教学实效性。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教师负责教育引导、知识纠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学生的个性、能力需求布置教学工作;其次,构建信息化课堂体系,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课件、微课、在线答疑等形式教学,确保德育工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再次,通过情景对话、实例分析、课题研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产生学习意识;最后,组织学生就近游览烈士墓园、科技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丰富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守核心价值观。
(2)培养德育精神。在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下,教师的教学地位相对来说有所削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变得轻松了,随着新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的大力使用,教学重担“不减反增”,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德育渗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在转变、革新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德育精神,才能真正将教学工作与德育内涵融为一体。因此,培养教师的德育精神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还要养成自学、勤学的优良品质,不断完善个人素质,方能确保德育工作有效进行。
(3)完善教育环境。环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品德,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德育渗透是长期的、艰巨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受到了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可能造成前功尽弃,因此,完善教育环境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做到校园环境的重塑,加强思政教育宣传,利用校园网、校刊、广播阵地、学生会等,将德育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对那些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处理好在校学生身份向社会人员身份的转变,具体来说,能否做到领会上级意图、融洽同事关系、做好本职工作,甚至在权钱诱惑下依然面不改色,是需要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只有在强化德育意识、构筑道德壁垒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消除这些问题隐患,从而做到健康成长。
(4)开设相关活动。以理论为实践导向,突出实践意义的重要性,是德育工作的一大要点。缺乏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则变为“纸上谈兵”,形式空洞、内容苍白的教育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让学生明白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同时对可能存在的阻碍、问题有所熟知,最终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彻底解决。可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在“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义务劳动,为社会献爱心、为老人送去关怀,培养传统道德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很有必要,通过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式吸收,提升思政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中建.高校德育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12-115.
[2]曲德强,李陈财,韦彪.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0-94.
[3]李勇平,宋广文.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25.
[4]张一澍,姜玲玲,申淼.论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61-162.
[5]张荣辉,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何以必要、可能与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