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把“让他人心动”的能力界定为感染力,那么“让他人行动”的能力则为穿透力。如何让演讲者的感染力、穿透力走得更远呢?那就得保证演讲者能消除演讲者、受众之间的心理隔膜,拉近感情距离,让自己的演讲感染力、穿透力直捣受众心扉。
套近乎,拉感情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生人”时,往往存在戒备心,这是正常的。所以受众面对眼前演讲的是一位“生人”的时候,开始很自然免不了有些隔膜感。这时演讲直奔主题常常让人很难接受,故不妨先“推销”一下自己,套套近乎,拉拉感情。
孟俐小姐在做《让女生部早日“消亡”》的演讲时,开场是这样的:
亲爱的女同胞们,还有敬爱的先生们:晚上好!(掌声)首先感谢大家的热情,谢谢!
我早想说上几句,很想认识一下大家,也让大家认识一下我。先来介绍一下,8911(2)班的一员,姓我们儒家孟子的“孟”,单字伶俐的“俐”,孟俐,就是我。你们大家听出来了,我这个人爱说好话,连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不过,我要说明,这个小毛病丝毫不妨碍我对“女生部长”之职的热情,可是,即使天大的热情也不能改变这个趋势。女生部的发展完善过程,也就是她走向消亡的过程,我的任务就是促成这个过程尽早结束。
孟俐小姐的开场白很不一般,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一开口就“我早想说上几句,很想认识一下大家,也让大家认识一下我”、“我这个人爱说好话,连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寥寥数语巧妙而自然地“塑造”了一个爽朗、率真的“我”,很快便赢得了受众的好感,拉近了“我”与听众的距离,让人很开心,有兴致倾听。
察实情,投其好
受众听演讲听的是实话、心里话,而演讲者作演讲也应体民情、顺民意,讲真话、讲好话,即要善于察言观色,切实把握受众的实际需要,捕捉人们内心的关注,做大家的代言人。1937年夏天,朱德总司令应邀出席国民党127师官兵会议,在会上他作了即席演讲。其中有一段话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们初次离开家乡,远来北国,可能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希望你们注意起居,保重身体,好为国杀敌。……(掌声长起)
在演讲中,朱总司令丝毫没有端架子,始终以一种平易、亲切的语调和大家聊着,不像是在演讲,相反是在拉家常。几句朴素的言语正中士兵们心怀,很好地传达了他们的心声,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关切、体贴和激励。会后,难怪士兵们不约而同表示:跟这样的长官当兵打仗,死了也值。
放架子,促和谐
演讲者与受众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就是说演讲者要想让受众与你融为一体,亲密无间,那就要说心里话,待人以诚,平等待人。
张志公在演讲邀请赛闭幕式上的即席讲话中,在赞美了“小李燕杰们”的成绩之后,忽然说:
说到这个地方,我很想改变一下称呼,但又担心有倚老卖老之嫌,可是感情使人不能顾及这个嫌疑,所以,现在我就把“亲爱的青年朋友”改称“可爱的孩子们”!(长时间热烈鼓掌)
张志公先生作为中国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家,没有表现出盛气凌人之势;作为长者,始终和蔼可亲,以诚待人。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一波三折,既恳切又委婉,既明白又深沉。“可爱的孩子们”更是获得了当场在座的每位年轻朋友的认可,让他们深深感到了来自长辈的激励、鼓舞,心里觉得异常好受。张先生可亲可敬的形象也因此一下子高大起来。
随乡俗,动真情
所谓演讲,重在一个“讲”上。这就要求演讲者在讲时得注意演讲的词语、句式、语气尽量口语化,这样才会让人感到朴实亲切,也便于缩短与受众的距离,获得其好感。
在动员农民集资办学时,宁海市某村支书程功伟作了一篇题为《为了咱的娃》的演讲。他这篇演讲稿最大的特色、亮点就是大量运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俚语,让乡亲们倍感亲切,心里暖和,事情自然办得十分顺利。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值得大家玩味:
咱娃也是姓程,咋就该坐在这石头块块、土蛋蛋上……把咱娃害得近视眼、关节炎、罗圈腿、背锅腰……咱那破教室老实说还不如县大牢哩!咱县大牢窗户上还搭几块玻璃哩!要是我的娃在那儿坐上一天,我都舍不得(程哭,乡人亦哭),咱大家好好想一想,大人们住的是好房子,可娃咋就在这地方受洋罪?咱娃娃可有话要对你们说哩!(大哭)
程功伟的演讲之所以深深打动乡亲们,不是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也不是用语言华丽、粉饰,而是动用了贴近民众生活的俗言俚语,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适时、适当而巧妙使用口语能起到言简意丰、感染受众的最佳效果。
套近乎,拉感情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生人”时,往往存在戒备心,这是正常的。所以受众面对眼前演讲的是一位“生人”的时候,开始很自然免不了有些隔膜感。这时演讲直奔主题常常让人很难接受,故不妨先“推销”一下自己,套套近乎,拉拉感情。
孟俐小姐在做《让女生部早日“消亡”》的演讲时,开场是这样的:
亲爱的女同胞们,还有敬爱的先生们:晚上好!(掌声)首先感谢大家的热情,谢谢!
我早想说上几句,很想认识一下大家,也让大家认识一下我。先来介绍一下,8911(2)班的一员,姓我们儒家孟子的“孟”,单字伶俐的“俐”,孟俐,就是我。你们大家听出来了,我这个人爱说好话,连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不过,我要说明,这个小毛病丝毫不妨碍我对“女生部长”之职的热情,可是,即使天大的热情也不能改变这个趋势。女生部的发展完善过程,也就是她走向消亡的过程,我的任务就是促成这个过程尽早结束。
孟俐小姐的开场白很不一般,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一开口就“我早想说上几句,很想认识一下大家,也让大家认识一下我”、“我这个人爱说好话,连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寥寥数语巧妙而自然地“塑造”了一个爽朗、率真的“我”,很快便赢得了受众的好感,拉近了“我”与听众的距离,让人很开心,有兴致倾听。
察实情,投其好
受众听演讲听的是实话、心里话,而演讲者作演讲也应体民情、顺民意,讲真话、讲好话,即要善于察言观色,切实把握受众的实际需要,捕捉人们内心的关注,做大家的代言人。1937年夏天,朱德总司令应邀出席国民党127师官兵会议,在会上他作了即席演讲。其中有一段话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们初次离开家乡,远来北国,可能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希望你们注意起居,保重身体,好为国杀敌。……(掌声长起)
在演讲中,朱总司令丝毫没有端架子,始终以一种平易、亲切的语调和大家聊着,不像是在演讲,相反是在拉家常。几句朴素的言语正中士兵们心怀,很好地传达了他们的心声,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关切、体贴和激励。会后,难怪士兵们不约而同表示:跟这样的长官当兵打仗,死了也值。
放架子,促和谐
演讲者与受众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就是说演讲者要想让受众与你融为一体,亲密无间,那就要说心里话,待人以诚,平等待人。
张志公在演讲邀请赛闭幕式上的即席讲话中,在赞美了“小李燕杰们”的成绩之后,忽然说:
说到这个地方,我很想改变一下称呼,但又担心有倚老卖老之嫌,可是感情使人不能顾及这个嫌疑,所以,现在我就把“亲爱的青年朋友”改称“可爱的孩子们”!(长时间热烈鼓掌)
张志公先生作为中国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家,没有表现出盛气凌人之势;作为长者,始终和蔼可亲,以诚待人。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一波三折,既恳切又委婉,既明白又深沉。“可爱的孩子们”更是获得了当场在座的每位年轻朋友的认可,让他们深深感到了来自长辈的激励、鼓舞,心里觉得异常好受。张先生可亲可敬的形象也因此一下子高大起来。
随乡俗,动真情
所谓演讲,重在一个“讲”上。这就要求演讲者在讲时得注意演讲的词语、句式、语气尽量口语化,这样才会让人感到朴实亲切,也便于缩短与受众的距离,获得其好感。
在动员农民集资办学时,宁海市某村支书程功伟作了一篇题为《为了咱的娃》的演讲。他这篇演讲稿最大的特色、亮点就是大量运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俚语,让乡亲们倍感亲切,心里暖和,事情自然办得十分顺利。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值得大家玩味:
咱娃也是姓程,咋就该坐在这石头块块、土蛋蛋上……把咱娃害得近视眼、关节炎、罗圈腿、背锅腰……咱那破教室老实说还不如县大牢哩!咱县大牢窗户上还搭几块玻璃哩!要是我的娃在那儿坐上一天,我都舍不得(程哭,乡人亦哭),咱大家好好想一想,大人们住的是好房子,可娃咋就在这地方受洋罪?咱娃娃可有话要对你们说哩!(大哭)
程功伟的演讲之所以深深打动乡亲们,不是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也不是用语言华丽、粉饰,而是动用了贴近民众生活的俗言俚语,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适时、适当而巧妙使用口语能起到言简意丰、感染受众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