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性质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chow_d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不动产留置权的质疑
  本文不同意留置权说的观点:首先,根据《担保法》第 82 条的规定,留置权以标的物的占有为成立和存续要件,如果债权人丧失标的物的占有,那么,留置权就归于消灭。可是事实上,从《合同法》第 286 条规定的情况看,承包人在交付工程后,仍然享有该优先受偿权,即承包人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以占有为成立要件,从这一点看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显然不同于留置权。其次,根据传统物权法理论,留置权仅适用于动产,我国法上对留置权也进行了同样的限定,而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标的物是不动产,与留置权的对象不符。
  尽管日本承认不动产留置权,但是要求以债权人对标的物的占有为成立要件和存续要件,其不动产留置权因债权人丧失对标的物的占有而归于消灭;不仅如此,其不动产留置权的效力仅限于留置,留置权人并无优先受偿权,所以尚须借助优先权来实现。这显然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内容不符。另外,《担保法》第 82 条、第 84 条规定的留置权适用范围以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权为限,建设工程合同作为独立的有名合同并不在此列。总之,因留置权说与现行的法律规定及民法理论不符,目前在理论界和司法界均有比较一致的反对意见,本文也持同样的观点。
  二、优先权与法定抵押权之间存在相似性
  相对于对前述的留置权说一致的反对意见,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究竟是法定抵押权还是不动产特别优先权,我国学者间的观点缺乏共识,支持法定抵押权说和支持不动产优先权说的学者都很多,并且都能言之成理。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特别优先权与法定抵押权,均是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对于依特殊情事成立的债权,于债务人特定财产上,能够排他的优先受偿的权利,就此点而言,两者极为类似。特别是不动产特别优先权与法定抵押权都是以不动产作为标的物,以致两者在适用范围上有一定的重合,因而,对不动产建造人就其因建造不动产所产生的债权而在该不动产上成立的担保权,法国和日本规定为不动产优先权,瑞士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为法定抵押权。不仅如此,出于不动产上的优先权具有担保物权的性质,不以占有标的物为要件等与抵押权所有的相似性,《日本民法典》第 341 条规定先取特权制度未明确规定的内容,可适用抵押权的有关规定。从这一角度看,如果仅就承包人因建设工程施工享有的债权的保护上,可以认为法定抵押权与优先权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有学者主张法定抵押权即优先权中的不动产特别优先权,但优先权与法定抵押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制度,如果我们跳出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这一单一权利的圈子,放眼整个物权体系以及我国现有的担保制度,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优先权制度与法定抵押权制度是两种存在差异的制度:首先在适用范围上,特别优先权要远远大于法定抵押权,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例,特别优先权包括动产优先权和不动产优先权,其中又有很多种类的优先权,而法定抵押权作为基于法律规定而生之抵押权,其标的物仅限于不动产,而且仅与不动产优先权中的某种种类相重合;其次在效力上,两者虽然都有权优先于一般债权人受偿,但就与一般抵押权(法定抵押权仅能与一般抵押权发生竟合)的受偿次序而言,不动产特别优先权原则上优先于一般抵押权受偿;而法定抵押权在实务上常依与一般抵押权成立时间的先后,来决定其受偿次序。 所以即使在不动产特别优先权上有所重合,也不能因此将两者混淆。
  三、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定性应为优先权
  尽管存在上述的类似性,但本文认为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解释为不动产优先权更为合适。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作为在不动产之上设定的具有担保性质的权利,或许正好存在于上述不动产特别优先权与法定抵押权重合的夹缝中,但笔者以为从我国现行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出发,将建筑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解释为不动产优先权说更为合适。
  一方面,若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解释为法定抵押权则会产生与现行担保物权制度不协调的问题、抵押权“时序先后决定次序先后”的一般原则与现有的司法解释相冲突的问题、与抵押权不移转标的物占有的基本特征不符的问题。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选择优先权还有以下理由:(l)优先权体现国家追求社会公平的目的。民事法律中遵循债权平等主义是通例,不应当产生优先权的概念,然而国家往往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的需要和追求实质公平理念等考虑,认为对于某种基于特殊原因而取得的债权有给予优先受偿的必要,而采取破除债权平等原则的手段,直接赋予特种债权优先于其他债权乃至抵押权而受清偿的效力。《合同法》第 286 条的出台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针对实践中严重拖欠建设工程款的问题,为了保障承包人的债权实现而设立,同时在《批复》中规定其优先于抵押权,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其立法目的 。(2)优先权制度具有法定抵押权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就我国现有的担保制度而言,有关法定担保物权的范围过于狭窄、效力参差不齐,使得许多特殊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例如有关企业职工工资的优先受偿权问题,只在《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中以清偿顺序的规定加以保护,仅具有抵抗一般债权、破产人欠缴的部分保险费用和税款的效力而不能对抗抵押权,使得无法实现其保护弱者、维持社会正义的立法目的。而优先权通过破除债权平等性,赋予特殊债权人以优先于其他债权人而受清偿的权利,以保护这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债权人,是一项极具社会使命任务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法律制度,其调整范围之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用之显著,远非法定抵押权制度所能及。
  (作者单位:北京艾德思奇科技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一、债务人因债权让与可能承受的不利益  此处所说的债务人可能承受的不利益,是指债权让与发生后,由于债权人的变更,使债务人负担了其本没有必要承受的额外支出,或有发生这种使其既有利益减损的可能性。但这种不利益并不单纯指可以用金钱加以衡量的价值利益或物质利益的减少,还包括因债务人所要面对的相对人发生变化,违背了其原本的履行意愿,使其产生了不愿继续为履行行为的这种情感上的受挫,或者意愿上的违拗。债务人可能
期刊
一、与专利战争有关的相关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成为新型经济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中争夺知识产权的常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逐步形成的技术丛林导致了专利丛林,其中专利丛林是指获得了法律保护的专利在几乎所有技术领域,权利密集、主体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犹如丛林。专利丛林使科学技术披上了法律外衣,专利权的垄断性使得科学技术开发方面的先行者成为了技术、产品市
期刊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之中国现状审视  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条文规定,由于立法不完善,出现了部分概念术语的模糊性,在犯罪构成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给司法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不利于实现刑法关于该条罪名的立法目的,即不利于惩治腐败犯罪。为适应当前国际反腐倡廉的趋势,加强与国际接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从以下几方面重新审视。  1罪名所涉主要概念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异议  (一)“近亲属”的
期刊
摘 要:职能定位和路径选择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当前,各级检察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总体上来说,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仍然存在着职能定位不清、路径选择模糊、参与载体不一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厘清和界定。本文在对社会管理问题进行根源性分析的基础上,着力理清检察机关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并对检察机关参与管理创新的职能定位和路径选择进行
政府采购法作为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最早出现是在1761年美国的《联邦采购法》,至今2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政府采购法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范性的行政行为起步很晚。因此在设计政府采购方式时更多的是借鉴当时的联合国《示例法》。联合国《示例法》对政府采购方式采取是列举模式,兼容了多个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我国在《示例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采取了以公开招标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例外原则的政府采购方式模式。政
期刊
摘 要: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方兴未艾,其中Pushover分析方法作为目前主要的可供操作的抗震设计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侧向加载模式的选取是Pushover分析方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以往关于Pushover水平加载模式的研究多数仅以结构的能力曲线和目标位移作为结构的性态指标来对已有荷载模式进行比较,判断不同Pushover水平加载模式的优劣,没有考虑塑性铰的分布特征的研究。为了完善Pushov
学生伤害事故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工作和阻滞学校发展的严重问题,恶化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也给受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了难以抚慰的不幸和痛苦,如何从法律视角探析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构成及其责任认定,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负面影响,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1、学生伤害
期刊
一、境外媒体公司在我国的现状    黄俊杰:  我们都知道境外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特性就是国内很多受众都比较认可国外媒体的内容;第二个特性缘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即对境外媒体在政策上有一些限制。  所以我们作为媒体代理公司,对于境外频道在中国的发展,希望其能够给国内的观众和电视台一个良性的比较和激励,更重要的是在媒体选择投放上面,希望境外媒体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  比较现实
考察股东资格的取得不仅要考察实质性或实体性的证据,更应重视形式化的证据,特别是瑕疵出资股东更应通过多方面证据分析来透视股东资格是否形成和取得。出资者不按照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要求或出资协议的约定,向公司交付的资本,部分或全部违反公司法、公司章程或其它约定,构成对其它完全出资股东的不平等,影响公司资本的充实和稳定。瑕疵在本质上是过错,过错就应区分程度,笔者按出资瑕疵的分类分别对不同情形下的股东资
期刊
有限责任公司的闭锁性决定其股东退出方式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纵观世界各国的公司法,皆对股东退出机制作了法律规定,但具体的退出方式以及同一退出方式的具体规定却有很大差异。基于对公司法法理的认知及确立,对公平、效率的法律价值的共同追求,各国公司法的股东退出机制展现着共同的一面,但基于不同国度其法律制度有其本土化的要求,因而导致各国公司法的股东退出机制又呈现了其不同的一面。但归结起来,各国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