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世界当红男中音布瑞恩·塔菲尔11月17日晚和瑞银韦尔比音乐节管弦乐团共同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演出,吸引了众多声乐界人士和乐迷前去欣赏。他的正式曲目是两首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和两首瓦格纳的歌剧选曲,在观众掌声的一再要求下又加唱了一首改编的欧洲民歌和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唐璜小夜曲》。这场音乐会是有艺术品味的。塔菲尔的演唱给人以艺术享受,他的演唱风格引人回味和深思。
很多爱好或学习欧洲传统歌唱的人一谈到歌剧,头脑中现出的就是强大的有穿透力的嗓音,就是戏剧性和音响的震撼力。谈到男、女高音,还能想出几分优美,但一谈到男中音,似乎就是力量的代名词,头脑中出现的声音形象就是高昂、厚实、响亮。这些概念也并不错,但不全面。塔菲尔演唱的6首歌既给了人们力量,又给了人们优美和轻柔,第一首给人适中的力度,第二首轻柔,第三首柔美,第四首体现出力量,第五、六首又回到轻柔。期待着洪亮和力度的人耳膜似乎没得到满足,但意料之外以柔美托底的歌唱艺术给了他们另一种享受,一种以人性化的、温暖的、充盈着爱意的音色奏出的细腻、高雅、有深度的音乐带来的享受。现场的艺术氛围告诉我们:你很难把声音从音乐作品中剥离,很难单独记住和评论声音的品性。音乐会告诉你:这也是男中音,男中音也能这样,也能和任何抒情的男、女高音去比试柔、美,比试在音乐表现中声音的控制自如。
我想,塔菲尔这样的男中音,他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柔美歌唱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轻柔优美和控制自如呢?这种用声技术的基础在于松,放松的“松”。这个词并不时髦。因为人们在追求响亮、追求过瘾,我们说的松是特指部位的放松,如果声带也松掉,使喉头下降的肌肉、用深呼吸支持歌声的肌肉也松掉,那就无法进行歌唱了。
塔菲尔在抒情歌唱时,在放松的同时又能随时应作品的需要表现出力度。在歌唱能力上体现出一种张力的幅度,一种较为自如的控制、驾御的能力。在音乐会咏叹调的第二首《我要离开了,我的爱人》中,我们听到了主人公用一种庄重、从容的柔美的弱音向爱人诀别,向感情诀别的歌声。在歌剧《唐豪瑟》的《晚星之歌》中我们听到主人公沃尔弗拉姆以非常柔和、优美的抒情歌声向自己爱慕的伊丽莎白祝福。在结束句中,他不是以中强的声音强调一种结束感和肯定的语气,而是用较前更弱的声音使赞美和祝福更深刻,更内心化,使艺术效果达到极致。而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的《舵手之歌》中我们听到了主人公以声音的较强的力度,甚至是爆发力唱出对永无休止航行的抱怨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真正优秀的强声是能稳定弱下去的强声,真正优秀的弱声是能随时强出来的弱声。塔菲尔的基于放松基础上的既能强也能弱的能力,难道不值得我们佩服和学习吗?
塔菲尔的台风既自然亲和,又庄重大方。他以沉稳和自信赢得观众的兴致和注意力集中,以毫无做作地深入内容和角色,赢得喜爱和欢迎。在返场加演的《唐璜小夜曲》中他下到观众席中以坐席中的观众为直接交流对象边唱,边献上玫瑰花。音乐风格依然是莫扎特,依然是唐·乔凡尼的性格,依然是贵族的幽雅。我坐在楼上后排,虽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但歌声,意大利文的歌声一字不落地清晰、优美地传到楼上每一角落。这就是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其实不只是声音,还有感情,一种贯穿在歌声当中主人公对他心上人的挚爱之情。他表情自然、语言自如,无论表情和口型,和影视演员差不多,像边思考,边体验,口中随思绪流出歌声,并无那种有些歌唱家常有的歌唱家的“特有口型”或表示歌曲难度的“特有表情”。
塔菲尔这种将发声、语言、音乐用情绪体验无间地融合在一起的歌唱,一种艺术的、文化的歌唱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很多学唱的人喜欢打听窍门,探听新技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人们都千方百计地要搞到武功秘笈一般。其实,高水平歌唱的道理就是每一个声乐教师第一节课或最初几节课向你讲述的原则。如哪里应放松,哪里应支持,要有音乐,要以情带声等等。关键在于行动上认真不认真、坚持不坚持,学习过程中(修炼过程中)是否能经受各种诱惑,如一夜成名的诱惑,跨越式速成的诱惑,不断参赛、沉不下心来打基本功的诱惑、做作和哗众取宠博得一时舞台效果的诱惑等等。种种干扰往往使你不能循序渐进、耐不住寂寞使你无法去掉不应有的肌肉紧张。不能吃苦使你无法稳步在技术和艺术的能力上做量的积累。虚荣和狭窄也可能让你听不进他人的善意进言。教师也有可能讲的原则都对,但没有足够的耐心、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一节节课、一日日、一年年,冬去春来地下工夫教课。也可能有责任心,但缺乏灵活、有效、多种多样的手段带领学生抵达成功的彼岸。所以真正成功攀上一流高度的歌唱家就不多了。
塔菲尔的演唱告诉我们:声乐,真正的声乐艺术不能速成,要靠从打地基开始一砖一瓦地建设。塔菲尔的演唱也告诉我们:走正路、肯努力,声乐艺术的高峰是能达到的。
很多爱好或学习欧洲传统歌唱的人一谈到歌剧,头脑中现出的就是强大的有穿透力的嗓音,就是戏剧性和音响的震撼力。谈到男、女高音,还能想出几分优美,但一谈到男中音,似乎就是力量的代名词,头脑中出现的声音形象就是高昂、厚实、响亮。这些概念也并不错,但不全面。塔菲尔演唱的6首歌既给了人们力量,又给了人们优美和轻柔,第一首给人适中的力度,第二首轻柔,第三首柔美,第四首体现出力量,第五、六首又回到轻柔。期待着洪亮和力度的人耳膜似乎没得到满足,但意料之外以柔美托底的歌唱艺术给了他们另一种享受,一种以人性化的、温暖的、充盈着爱意的音色奏出的细腻、高雅、有深度的音乐带来的享受。现场的艺术氛围告诉我们:你很难把声音从音乐作品中剥离,很难单独记住和评论声音的品性。音乐会告诉你:这也是男中音,男中音也能这样,也能和任何抒情的男、女高音去比试柔、美,比试在音乐表现中声音的控制自如。
我想,塔菲尔这样的男中音,他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柔美歌唱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轻柔优美和控制自如呢?这种用声技术的基础在于松,放松的“松”。这个词并不时髦。因为人们在追求响亮、追求过瘾,我们说的松是特指部位的放松,如果声带也松掉,使喉头下降的肌肉、用深呼吸支持歌声的肌肉也松掉,那就无法进行歌唱了。
塔菲尔在抒情歌唱时,在放松的同时又能随时应作品的需要表现出力度。在歌唱能力上体现出一种张力的幅度,一种较为自如的控制、驾御的能力。在音乐会咏叹调的第二首《我要离开了,我的爱人》中,我们听到了主人公用一种庄重、从容的柔美的弱音向爱人诀别,向感情诀别的歌声。在歌剧《唐豪瑟》的《晚星之歌》中我们听到主人公沃尔弗拉姆以非常柔和、优美的抒情歌声向自己爱慕的伊丽莎白祝福。在结束句中,他不是以中强的声音强调一种结束感和肯定的语气,而是用较前更弱的声音使赞美和祝福更深刻,更内心化,使艺术效果达到极致。而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的《舵手之歌》中我们听到了主人公以声音的较强的力度,甚至是爆发力唱出对永无休止航行的抱怨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真正优秀的强声是能稳定弱下去的强声,真正优秀的弱声是能随时强出来的弱声。塔菲尔的基于放松基础上的既能强也能弱的能力,难道不值得我们佩服和学习吗?
塔菲尔的台风既自然亲和,又庄重大方。他以沉稳和自信赢得观众的兴致和注意力集中,以毫无做作地深入内容和角色,赢得喜爱和欢迎。在返场加演的《唐璜小夜曲》中他下到观众席中以坐席中的观众为直接交流对象边唱,边献上玫瑰花。音乐风格依然是莫扎特,依然是唐·乔凡尼的性格,依然是贵族的幽雅。我坐在楼上后排,虽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但歌声,意大利文的歌声一字不落地清晰、优美地传到楼上每一角落。这就是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其实不只是声音,还有感情,一种贯穿在歌声当中主人公对他心上人的挚爱之情。他表情自然、语言自如,无论表情和口型,和影视演员差不多,像边思考,边体验,口中随思绪流出歌声,并无那种有些歌唱家常有的歌唱家的“特有口型”或表示歌曲难度的“特有表情”。
塔菲尔这种将发声、语言、音乐用情绪体验无间地融合在一起的歌唱,一种艺术的、文化的歌唱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很多学唱的人喜欢打听窍门,探听新技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人们都千方百计地要搞到武功秘笈一般。其实,高水平歌唱的道理就是每一个声乐教师第一节课或最初几节课向你讲述的原则。如哪里应放松,哪里应支持,要有音乐,要以情带声等等。关键在于行动上认真不认真、坚持不坚持,学习过程中(修炼过程中)是否能经受各种诱惑,如一夜成名的诱惑,跨越式速成的诱惑,不断参赛、沉不下心来打基本功的诱惑、做作和哗众取宠博得一时舞台效果的诱惑等等。种种干扰往往使你不能循序渐进、耐不住寂寞使你无法去掉不应有的肌肉紧张。不能吃苦使你无法稳步在技术和艺术的能力上做量的积累。虚荣和狭窄也可能让你听不进他人的善意进言。教师也有可能讲的原则都对,但没有足够的耐心、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一节节课、一日日、一年年,冬去春来地下工夫教课。也可能有责任心,但缺乏灵活、有效、多种多样的手段带领学生抵达成功的彼岸。所以真正成功攀上一流高度的歌唱家就不多了。
塔菲尔的演唱告诉我们:声乐,真正的声乐艺术不能速成,要靠从打地基开始一砖一瓦地建设。塔菲尔的演唱也告诉我们:走正路、肯努力,声乐艺术的高峰是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