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是“121”高效课堂模式不可或缺的载体。它与语文课堂契合的探索路,我们经历了从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初期到现在试着将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与教师风格合为一体的个性化摸索期。
1简谈导学案的编写历程
前两年,我参加了好几轮课堂改革培训,从理论学习到去昌乐二中和杜郎口中学实地学习,原本以后自己可以较为轻松地适应这种课堂模式,没想到,导学案的编写竟成了我和我们语文组的头号难题。一张B4纸的单面导学案要呈现每篇课文的知识重难点,且要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与使用使用说明”、“资料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环节。如何有效利用好版面是我们的首要困惑。内容的选定,量的掌控,也让我们至少在半个学期的时间是很迷茫的。
一段时间后,课堂实践操作感悟,让我反省:因为我们自己的不放心,总想尽可能让学生在导学案上接触到更多的内容,故时常出现妙趣横生的语文课活生生变异成了习题讲评课!我们感觉因为到导学案编制的不合理,我們的语文课堂韵味沦陷了。
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用于我们导学案的编制探索路也堪为适合。我们不停的改进,逐渐走上了“定准学习目标”,简化内容设置的摸索路。学校领导也在这一学年,不断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我们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尹孟斌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我们导学案的“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过于繁琐,建议我们去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
如何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以使课堂既具有预设性又具有临场生成性?如何避免学生少去倚重参考书?我们开始摒弃习题罗列式的导学案,集体动脑,丰衣足食。我们读文本,扣文本内容,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设置整体感知需解决的问题,尽量引导学生去有效预习,并为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做铺垫;在“合作探究”部分尽量只设置一两个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这样既可以让课堂具有灵活性,又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多角度去研学文本,又能帮助师生在有限时间里完成重难点知识及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如,在上学期,我们讲《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用“我们眼中的贝多芬”、“女佣眼中的贝多芬”、“客人眼中的贝多芬”、“贝多芬眼中的自己”作为探究点,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涵;本学期,在《陋室铭》的导学案设计时,我们设计了“当一回刘禹锡”的探究活动,来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囿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当堂检测不能机械地在40分钟的课堂上去做书面练习,所以在一个多学期后,我们将“当堂检测”改为“能力拓展”或“自主检测”。名称这样一改,语文课堂操作上也更具有灵活性。
总之,在“121”高效语文课堂模式探索阶段,对于导学案这个课堂改革载体的编写,我们的原则是让它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使之成为我们的囚笼!
2回顾导学案与语文课堂渐渐契合路
回想去年我来这学校的第一次汇报课,很是尴尬万分。那时,开学两三周后,我打定主意不再像平时那样“阳奉阴违”“穿新鞋走老路”,决心要完整地上一堂“121”模式的语文课。所以,从学生自主学习的“1”,到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与教师点评的“2”,再到自主检测的“1”,我做好了充分设想。但没有想到,对于解决“自主学习”的“1”之字词部分,竟用了近二十分钟时间!原因何在?我机械地照搬2011年去昌乐所见到的课堂样式并还机械地使用导学案,将导学案的内容一环接一环地呈现于课堂。那样的课堂既费时又无容量和效率。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自己清楚,当时的我是在传统固定的课堂模式与新型课堂改革模式中纠结、困惑、彷徨。清晰而又模糊地感觉到导学案与语文课堂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极为融洽的关系才对。而那时于迷雾中的我,没有找准方向。
当时,学校领导为鼓励我们将课改坚持下去,很宽容地只让我们把“121”课堂模式的架子搭起,即课堂上只要有学生“小组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引导时间尽量减少,那就算是课改课。但习惯了把讲台变成我们舞台的语文老师很是难以适应,总感觉如果没有我们或诗意或幽默的语言,如果没有我们的多处引导,语文课堂定是了然无味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会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常不由自主地去与学生抢时间。最开始几个月,我们别别扭扭地进行着课改路。那段时间,下了课后,我们常一声哀叹地进办公室,然后就开始痛诉自己本堂课的各种郁闷。其实骨子里,我们就感觉使用导学案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憋手蹩脚。
但课改没有回头路,因此,在改进导学案编制的同时,我们也想力图想探寻出既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又保持语文韵味的课堂;我们感觉必须让导学案这载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服务!既要保留传统课堂的语文味,又要实现“121”课堂模式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敢于质疑创新,让导学案与语文课堂必须有效契合起来!
所以,我们开始大胆设计教学过程,将导学案各板块内容自然地置于课堂环节中,让课堂衔接语不再是“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而更富有语言文字的韵味!虽是同一份导学案,但我们却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感觉课堂又鲜活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讨论与展示,师生点评,语文学习不再由教师唱来学生听,而变为学生主唱,教师伴奏。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展现,小组合作智慧的创建,成为课堂最美的乐音。
或许同导学案“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编制历程一样,一段时间后,我们恍然感觉到导学案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恰是由于导学案的使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轻松、精彩起来。这可能同人类进化史一样,导学案与语文课堂契合度也在不断地进化中。我个人感觉唯一能解释这突变原因的大概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改进,改进,再改进!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在这个语文导学案与课堂契合的磨合过程中,最主要是观念的转变与行动的坚持。
3导学案与语文课堂契合过程中的突破与困惑点
通过一年的实践摸索,我们语文备课组在“121”课堂模式与语文学科结合方面有以下突破:
3.1记叙文阅读课、诗歌阅读课、文言文课、作文课、复习课等课型模式大体成型。这使“121”语文课堂不再茫然,也不再花哨,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的特点。
3.2语文教师能够比较灵活地将设置的导学案与课堂教学设计灵活运用,体现文本特点、学生特点、教师风格。
3.3导学案的编制质量与前期相比更高。前期我们曾出现过罗列习题等现象。而现在,我们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设置更趋于简洁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更简洁,尽量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从而使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更灵活。
3.4总体上,经过一学年“12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沟通能力增强,质疑探究能力增强、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浓厚。
但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或者困惑点:
①尽管记叙文阅读课、诗歌阅读课、文言文课、作文课、复习课等课型模式大体成型,但本学期,我们仍感觉到各种课型还是需要再突破,所以,我们尝试着进行新的突破。
②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我们设计得不够好。一方面,很多情况下二者是交织的,如果能够合二为一,那么导学案设置环节会更简洁。其实,我们现在的学法指导,其实应该是狭隘的,仅具备“预习指导”的功能。另一方面,“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如何更具针对性,让学生不再将其视作可有可无的环节而直接将其忽略掉?我们在备课环节整努力寻找有效解决方法。
③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若要有效完成,需学生按要求或建议去认真感知文本,但很多学生迫于晚自习完成作业的紧张感或作业习惯往往会忽略细读文本,导致自主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我们改如何去进行引导和督促?这是本学期我们备课组重点攻破方向。
④既要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又要完成“合作探究”的讨论、展示、引导、点评,“自主检测”部分的内容,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当堂明确,所以,编制的一课时使用的导学案,往往需要下一堂课的时间来解决;而该部分内容若不能够得到明确,检测效果就会打折扣。
⑤导学案篇幅有限,阅读理解训练量跟不上。
⑥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整体进步,但书写能力不及以往,表现在课堂书写速度慢,书写卷面不理想;也表现在课堂讨论展示时说得头头是道,而答题时则扣不准或扣不全。我想着有可能是因为小组合作让他们有了依赖队友的习惯,自己在探究时急于表达而浅尝则止的过程有关。所以,让学生在享受小组合作之乐时,也要养成自主静心思考探究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⑦这种课堂模式的教学过程会出现两极分化,有一定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压力越来越大,甚或越来越不自信,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无法真正参与。
综上所述,在这一年导学案与“121”语文课堂有机契合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困惑彷徨——瓶颈突破——坚持改进”的时期。在座的各位老师,应该有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也应该有和我们最初一样彷徨困惑的,我们愿与大家取长补短,推进课堂改革前行的速度,让语文导学案与课堂能够更好契合,使语文课堂更有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号基础!
1简谈导学案的编写历程
前两年,我参加了好几轮课堂改革培训,从理论学习到去昌乐二中和杜郎口中学实地学习,原本以后自己可以较为轻松地适应这种课堂模式,没想到,导学案的编写竟成了我和我们语文组的头号难题。一张B4纸的单面导学案要呈现每篇课文的知识重难点,且要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与使用使用说明”、“资料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环节。如何有效利用好版面是我们的首要困惑。内容的选定,量的掌控,也让我们至少在半个学期的时间是很迷茫的。
一段时间后,课堂实践操作感悟,让我反省:因为我们自己的不放心,总想尽可能让学生在导学案上接触到更多的内容,故时常出现妙趣横生的语文课活生生变异成了习题讲评课!我们感觉因为到导学案编制的不合理,我們的语文课堂韵味沦陷了。
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用于我们导学案的编制探索路也堪为适合。我们不停的改进,逐渐走上了“定准学习目标”,简化内容设置的摸索路。学校领导也在这一学年,不断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我们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尹孟斌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我们导学案的“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过于繁琐,建议我们去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
如何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以使课堂既具有预设性又具有临场生成性?如何避免学生少去倚重参考书?我们开始摒弃习题罗列式的导学案,集体动脑,丰衣足食。我们读文本,扣文本内容,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设置整体感知需解决的问题,尽量引导学生去有效预习,并为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做铺垫;在“合作探究”部分尽量只设置一两个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这样既可以让课堂具有灵活性,又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多角度去研学文本,又能帮助师生在有限时间里完成重难点知识及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如,在上学期,我们讲《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用“我们眼中的贝多芬”、“女佣眼中的贝多芬”、“客人眼中的贝多芬”、“贝多芬眼中的自己”作为探究点,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涵;本学期,在《陋室铭》的导学案设计时,我们设计了“当一回刘禹锡”的探究活动,来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囿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当堂检测不能机械地在40分钟的课堂上去做书面练习,所以在一个多学期后,我们将“当堂检测”改为“能力拓展”或“自主检测”。名称这样一改,语文课堂操作上也更具有灵活性。
总之,在“121”高效语文课堂模式探索阶段,对于导学案这个课堂改革载体的编写,我们的原则是让它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使之成为我们的囚笼!
2回顾导学案与语文课堂渐渐契合路
回想去年我来这学校的第一次汇报课,很是尴尬万分。那时,开学两三周后,我打定主意不再像平时那样“阳奉阴违”“穿新鞋走老路”,决心要完整地上一堂“121”模式的语文课。所以,从学生自主学习的“1”,到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与教师点评的“2”,再到自主检测的“1”,我做好了充分设想。但没有想到,对于解决“自主学习”的“1”之字词部分,竟用了近二十分钟时间!原因何在?我机械地照搬2011年去昌乐所见到的课堂样式并还机械地使用导学案,将导学案的内容一环接一环地呈现于课堂。那样的课堂既费时又无容量和效率。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自己清楚,当时的我是在传统固定的课堂模式与新型课堂改革模式中纠结、困惑、彷徨。清晰而又模糊地感觉到导学案与语文课堂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极为融洽的关系才对。而那时于迷雾中的我,没有找准方向。
当时,学校领导为鼓励我们将课改坚持下去,很宽容地只让我们把“121”课堂模式的架子搭起,即课堂上只要有学生“小组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引导时间尽量减少,那就算是课改课。但习惯了把讲台变成我们舞台的语文老师很是难以适应,总感觉如果没有我们或诗意或幽默的语言,如果没有我们的多处引导,语文课堂定是了然无味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会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常不由自主地去与学生抢时间。最开始几个月,我们别别扭扭地进行着课改路。那段时间,下了课后,我们常一声哀叹地进办公室,然后就开始痛诉自己本堂课的各种郁闷。其实骨子里,我们就感觉使用导学案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憋手蹩脚。
但课改没有回头路,因此,在改进导学案编制的同时,我们也想力图想探寻出既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又保持语文韵味的课堂;我们感觉必须让导学案这载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服务!既要保留传统课堂的语文味,又要实现“121”课堂模式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敢于质疑创新,让导学案与语文课堂必须有效契合起来!
所以,我们开始大胆设计教学过程,将导学案各板块内容自然地置于课堂环节中,让课堂衔接语不再是“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而更富有语言文字的韵味!虽是同一份导学案,但我们却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感觉课堂又鲜活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讨论与展示,师生点评,语文学习不再由教师唱来学生听,而变为学生主唱,教师伴奏。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展现,小组合作智慧的创建,成为课堂最美的乐音。
或许同导学案“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编制历程一样,一段时间后,我们恍然感觉到导学案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恰是由于导学案的使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轻松、精彩起来。这可能同人类进化史一样,导学案与语文课堂契合度也在不断地进化中。我个人感觉唯一能解释这突变原因的大概是实践,实践,再实践;改进,改进,再改进!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在这个语文导学案与课堂契合的磨合过程中,最主要是观念的转变与行动的坚持。
3导学案与语文课堂契合过程中的突破与困惑点
通过一年的实践摸索,我们语文备课组在“121”课堂模式与语文学科结合方面有以下突破:
3.1记叙文阅读课、诗歌阅读课、文言文课、作文课、复习课等课型模式大体成型。这使“121”语文课堂不再茫然,也不再花哨,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的特点。
3.2语文教师能够比较灵活地将设置的导学案与课堂教学设计灵活运用,体现文本特点、学生特点、教师风格。
3.3导学案的编制质量与前期相比更高。前期我们曾出现过罗列习题等现象。而现在,我们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设置更趋于简洁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更简洁,尽量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从而使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更灵活。
3.4总体上,经过一学年“12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沟通能力增强,质疑探究能力增强、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浓厚。
但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或者困惑点:
①尽管记叙文阅读课、诗歌阅读课、文言文课、作文课、复习课等课型模式大体成型,但本学期,我们仍感觉到各种课型还是需要再突破,所以,我们尝试着进行新的突破。
②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我们设计得不够好。一方面,很多情况下二者是交织的,如果能够合二为一,那么导学案设置环节会更简洁。其实,我们现在的学法指导,其实应该是狭隘的,仅具备“预习指导”的功能。另一方面,“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如何更具针对性,让学生不再将其视作可有可无的环节而直接将其忽略掉?我们在备课环节整努力寻找有效解决方法。
③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若要有效完成,需学生按要求或建议去认真感知文本,但很多学生迫于晚自习完成作业的紧张感或作业习惯往往会忽略细读文本,导致自主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我们改如何去进行引导和督促?这是本学期我们备课组重点攻破方向。
④既要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又要完成“合作探究”的讨论、展示、引导、点评,“自主检测”部分的内容,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当堂明确,所以,编制的一课时使用的导学案,往往需要下一堂课的时间来解决;而该部分内容若不能够得到明确,检测效果就会打折扣。
⑤导学案篇幅有限,阅读理解训练量跟不上。
⑥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整体进步,但书写能力不及以往,表现在课堂书写速度慢,书写卷面不理想;也表现在课堂讨论展示时说得头头是道,而答题时则扣不准或扣不全。我想着有可能是因为小组合作让他们有了依赖队友的习惯,自己在探究时急于表达而浅尝则止的过程有关。所以,让学生在享受小组合作之乐时,也要养成自主静心思考探究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⑦这种课堂模式的教学过程会出现两极分化,有一定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压力越来越大,甚或越来越不自信,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无法真正参与。
综上所述,在这一年导学案与“121”语文课堂有机契合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困惑彷徨——瓶颈突破——坚持改进”的时期。在座的各位老师,应该有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也应该有和我们最初一样彷徨困惑的,我们愿与大家取长补短,推进课堂改革前行的速度,让语文导学案与课堂能够更好契合,使语文课堂更有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