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红色经典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经典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由于故事时代久远,当代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主客换位”,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开展作品讨论以及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措施,也可以促进红色经典的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提高红色经典教学实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红色经典 代沟 教学改革 多媒体 延伸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红岩》《暴风骤雨》《保卫延安》《红旗谱》等,过去这些作品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随着作品反映的时代与当今现实越来越远,加上对红色经典教育的重视不够,现在许多青少年与红色经典已经形成了很深的代沟,很多大学生对红色经典都不感兴趣。面对这种状况,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我们都必须对传统的红色经典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教学师生“主客换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乏味,不管是小学语文课还是中学语文课,都是老师一人讲到底。这种唱独角戏的讲授方法,一直沿袭到不少高校中文系的课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讲析红色经典作品时,教师仍旧采用这种方法。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教师讲析课文有一套模式,从时代背景、生字生词、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加以分析,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而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抓住某些关键问题加以讲析,不会面面俱到而已,教师主讲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这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达不到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单纯地由教师来讲析,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为改革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主客换位”,尝试让学生当教师,上台讲析红色经典作品。师生换位之后,学生要充当教师的角色,他们要讲好课文和作品,就必须认真阅读原著,这样可以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中小学课文中的红色经典及相关作品,都放在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具备读懂作品的能力。目前的中小学教材中选用红色经典的课文不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只选了与红色经典相关的两三篇课文,如第八册的《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等;中学课文的红色经典,除初中第六册节选了贺敬之、丁毅等人的《白毛女》外,相关的背景作品也只有初中第二册选的陈毅的诗《梅岭三章》和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此外,一些地方教材还有少量篇目。由此可见,让学生讲析课文应该不成问题。
  让学生上讲台来讲红色经典,事前教师必须周密布置。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让中小学生预习课文,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原著等。《当代文学》讲到红色经典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教师角色。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一定那么准确,因此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对其所讲内容还应进行小结,肯定其讲得好的地方;对其讲得不够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对有些讲错了的地方要加以纠正。只有在学生主讲时前后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很多红色经典作品都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影视作品制作的VCD、DVD市场上几乎都可以买到,这就为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从文字到形象有一个转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红色经典作品,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放DVD影片给他们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经典作品的感染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用多媒体进行红色经典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加他们对红色经典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讲到《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片中截取“飞夺泸定桥”一段放给他们看,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十八勇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接受红色经典教育。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同名故事片,可以课外安排学生观看,看过之后再讲课文可进入更深层次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兴趣,可以从当代新推出的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入手,组织学生先观看一些热播的红色经典作品。当代新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不乏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诸如《亮剑》《潜伏》等作品就非常吸引人,学生肯定感兴趣,看过之后会喜欢上它们。看过热播剧后再来看课文中的红色经典作品,学生与过去的经典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兴趣更大了,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高校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经典教学,多媒体的作用更大,它可以辅助学生阅读,节省大量的熟悉作品的时间。当前许多大学生对红色经典不感兴趣,不愿意阅读长篇红色经典作品,布置的阅读任务往往不去完成。由于对作品不熟悉,造成在课堂教学中对老师的讲析如云里雾里,找不到头绪,往往老师讲过之后什么都忘了。通过多媒体辅助阅读,可使他们轻松地了解作品内容,学得轻松留下的印象却较深。如《暴风骤雨》《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红色经典,有的拍成了电影,有的拍成了电视连续剧,都可采取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当然,放DVD给学生看,不是一看了之。有的教师为了省事,经常利用上课时间放一些影片给学生看,自己也不呆在多媒体教室中陪看,一些不喜欢红色经典作品的学生趁机溜走。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让学生看过之后进行讨论。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通过对原著与影视作品的比较,探讨经典改编的得失,进一步深化红色经典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三、延伸阅读举办研讨会
  
  进行红色经典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红色经典教育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延伸阅读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方式。中小学教材中所选录的红色经典作品数量与篇幅都是极为有限的,大学现当代文学课中教师对一部作品的讲析同样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延伸阅读。通过学习所选章节内容,让学生对整部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在课后将整部作品读完,达到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红色经典作品的目的。如《白毛女》在中学课文中只节选了其中一小部分,可以让学生找来整部作品阅读,读完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
  延伸阅读不是简单地把一部长篇作品读完就了事,不但要求认真读作品,还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与红色经典相关的读书研讨活动。 如指定红色经典作品进行阅读,然后开展征文比赛,或举办故事会、作品研讨会。
  延伸阅读的另一种做法,是与当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教师在课外阅读的辅导中,可以将红色经典作品与青少年喜欢的流行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他们感悟红色经典的思想深度和高超艺术。不强加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在红色经典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中,对于“红色经典”的审美价值认识各不相同,使许多青年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和正确估价红色经典的价值。特别是“80后”现象出现后,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把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作品当成精品和经典,而对红色经典“敬而远之”。“80后”成员所写的作品并非一无是处,像《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等深受青少年喜爱,因为这些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但是,与红色经典相比,其思想艺术毕竟还是有差距的。在两种作品的文化碰撞中,红色经典教育所缺的正是让青少年进行比较和提高对红色经典审美价值的认识。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作品为什么成就无法与《红岩》《暴风骤雨》相提并论,没有比较,没有引导,他们就不得而知。
  
  四、课外辅助红色教育
  
  当前的红色经典教育之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主要是红色经典在青少年中还有一道代沟。造成这种代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要消除这种代沟,必须加强历史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多方面接受红色教育。
  围绕革命战争年代的重大事件,加强历史文化教育,使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反过来可以加强他们对红色经典的历史真实性的认识。许多青少年之所以不喜欢红色经典,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认为红色经典作品的情节是虚构的,是不真实的。他们与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有代沟,不相信那个年代的人为了理想可以献出一切。因此,把文学教育与历史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提高红色经典教育的成效。
  在一些课外活动中,也可以将历史知识与红色经典教育相结合,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寓教于乐的好办法。到革命烈士博物馆参观,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必然使青少年产生心灵震动;参观过渣滓洞,自然会相信《红岩》中描写的故事;到过上饶集中营参观,对方志敏所写的《可爱的中国》就会有更深感受。无形之中,代沟就缩小了,教育效果也就出来了。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说,还必须从小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在日后的红色经典学习中有相应的思想基础。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曾开辟了一个专栏“永远的丰碑”,介绍刘胡兰、方志敏等历史上众多党的优秀儿女的感人事迹,让青少年看“永远的丰碑”既可以增加历史知识,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要消除红色经典教育的代沟,就应该经常性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也就是要加强教育和历史的链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经典教育及其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红色经典教育与青少年一代的代沟和距离。
  课外辅助红色教育,还可以请老革命来现身说教。青少年之所以与红色经典产生代沟,主要是相距的时代久远,他们对战争年代的生活感到陌生,不相信当时的一些情况。让老革命现身讲亲身经历,可以拉近时代的距离。我们可以请活着的老红军、老干部来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要抓紧时间珍惜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
其他文献
“踏着时代的节拍,迈着坚定的步伐,以创新铸就业绩,在发展中延伸”,这是新时期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工作的理念。我们谨记温总理“学校越办越好,教师为人师表,学生茁壮成长”亲笔回信的嘱托,放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围绕科学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央教科所先进研究学校”“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员”“江西省人民满意学校”“江西省文明单位”“赣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殊
徐莉,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城实验小学春风分校校长、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曾获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常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摘 要]“绿色作业”设计注重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融合,凸显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和生活性等特征,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绿色作业”与“全息学习”理念高度一致。基于
人物描写的成败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环节,那些死板的描写,只能给读者带来枯燥、无味的感觉。如何把记叙文中的人物写“活”,使其能在读者面前站起来,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写好人物的外貌  人物外貌的描写着重在眼睛的刻画上,“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龙睛点得好,画中的龙才会生动、传神。可见,把眼睛写“活”,是写好人物的关键。  1.由形入神来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看到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课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一言堂”逐渐变成了“群言堂”,而且增添了几分动感、生气与活力。但是,新课程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如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敢说、能说、说好,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笔者以《股票、债券和保险》为例,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部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大潮,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发展与教育、教师的成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它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未来。   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师实际水平,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展开了“行动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反思后再行动,在反思与行动中快速成长。在行动教学研究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19世纪下半叶,诞生了一个最重要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画家们从画室走了出来,把对大自然的挚爱尽情挥洒在他们的作品中。透过户外光线与色彩的巧妙搭配,去捕捉自然风景瞬间的真实印象,是他们始终坚守的作画理念。然而笔者认为,仅仅拥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从风景油画的表现力着手,笔者认为还应当具备以下几点:①构图应工整有序,内容自由而不拘泥于形式;②让天空占据画面较大的空间,拓宽地平线及展现丰富的层次感;③画面中
摘要:古语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高职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时间管理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生 时间管理 问题 对策    一、时间管理理论     时间管理就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地运用时间。时间管理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体现这个理念,就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摘要: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现场管理方法,6S管理在中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引入,同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管理,逐步培养其职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潜在需求、员工内在素质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中职院校 学生公寓 6S管理  学生公寓是中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公寓管理工作。尤其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借鉴和参考现代企业的6S管理方法,然后将其运用到中职学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加德纳期望老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然而,如果内容欠妥、方法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因此,课堂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