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开放品质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应运而生改变了过去人为地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割裂成“工具性、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几大块的做法,并作了深刻而准确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提出的新的开放观念——“课堂开放”,为语文课堂走出极度功利,走向更多唯美的可能提供了契机。
  目前有一些不合理现象,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开放”,将课堂经营得热闹纷呈,将知识点设计得千头万绪。一堂语文课,说唱逗学演,一拥而上;以致于有些学校出现学生成绩整体下降,新课标举步维艰的困境。
  “开放课堂”理论,重视个别教学和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理念与新课标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要求一致。体现了课堂“开放”的基本要素。
  语文课堂如何真正遵守教育之道实现新课标的“开放”原则呢?
  1.“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前提。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学,其关注人生,作用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小觑。仅就一部《论语》,二千五百多年来,浸润、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素质、人生观念、心理结构、风俗习惯。
  2.确立课堂开放的原则与评价尺度标准。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开放尺度、不同的开放内容及不同的评价规范。同一体裁的文章,甚至同一篇课文,也应考虑文章的个性特点,不可盲目求同。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一定每节课都讲开放。需要试卷讲评,就踏踏实实讲评,不东拉西扯;是落实基础,就夯实基础,不胡乱引申。新课程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3.开放应有适当的尺度。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动辄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探究。但语文课毕竟不同于精确、逻辑的自然科学,求证于客观不如求证于主观,观照自然不如反观内心。因此,对于语文课,实际探究应适可而止。
  4.开放应是一种尺度,一种观念。开放应是思维上的纵横驰骋,情思上的脉脉交流,而非行为上的程式化操作。因此,语文课的开放应讲究不拘一格:“一枝红杏”亦可,“花满蹊”亦可;“小桥流小人家”亦可。况且,“模式”的有无,并不是决定教育成果的唯一因素,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刻意地生产模式,反而会贻患无穷。模式又有其相对的凝固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形成一课一模式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模式的推广和引进的过程中,不宜带上盲目求同的意味。“模式”尽管是一种标准,也许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成功的标准,但教育毕竟是一塘“活水”,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而非经过同一流程锻造的机械思维,因而不可抹煞教育时间、空间、对象、目标等具体因素的差异而盲目仿效。又因为教学模式是同时较多地综合了教师个性化因素的特殊的“模式”种类,更不宜生搬硬套他人的既有模式。
  5.对开放课堂的教学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三个维度的评价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总结。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除此而外,对语文课堂实现唯美“开放”产生影响的还有如下一些因素:
  1.新课标的某些概念还不甚明确。如“语文素养”应怎样界定;怎样才算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三个维度的辨证关系缺乏明确的阐述,导致了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读书,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发议论,强调学科整合,单纯追求方法,导致语文课的异化等。
  2.教育阶段对学生品性后续性的影响。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3.课堂组织。要有效地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认真地对开放课堂本身加以准备,材料和空间组织必须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立得学习。对此,开放课堂倡导者普遍认为在课堂组织方面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开放课堂中学习材料的配置要丰富、有序、醒目,便于学生使用;教师应给每种活动明确规定适当的指令;教师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以便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等学习活动。
  4.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新课程非常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图书馆、网络配套资源的匮乏,很难真正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育事业应包含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我们所倡导的“语文开放”,则应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大气磅礴的“开放”——厚重并灵动,它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密的课堂教学设计,并非教师花样百出,学生放任自流。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中国,畸形的教育竞争观念带来更多功利。当教育功利成为科举的奴仆,封建王朝因此走向式微;当教育被迫停止于文革十年,人类的理性因此走向空洞。今天,看到沉湎于“工具”太久的语文课堂终于将以“开放”而扬眉展颜,我们盛情以待:大语文课堂教学,以超越于当代喧哗与骚动之外的品质,引领我们走出困境,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成旭梅,浙江省温州中学)
其他文献
研究了微合金元素Nb、V、Ti在正火态管线用无缝钢管成分体系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机理,并分析了C、N等元素对微合金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b、V、Ti在正火态管线用无缝钢管成分体
师范生作文教学一直是师范语文教学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由于师范生没有升学压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作文教学相对不活跃。新世纪的新情况,又使师范生的作文教学面临新的困境。师范生的作文教学如何走出沼泽?这是许多师范语文教师深感困惑的一个难题。
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语言的产生是第一次信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重大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次信息革命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以“深入研究,产学合作,广泛应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水射流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研讨会,于11月26日,在北京市胜利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水射流技术专业委员会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使学生具有对言语作品的警醒的耳朵,从而产生对言语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就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许多语文老师都把语文课上得严密周到: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一道道程序衔接自然,一个个问题设计精确,板书设计更是把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直观化、条理化,如果是公开课,老师地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时间化,以充分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像经过排练似的,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样配合老师,有时竟是那样的整齐一致,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可谓完美无缺。
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有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理解的深化。而审美教育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和调制。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培养审美性想象,寻找审美教育与想象力培养的交叉点,对于领略诗歌意境和艺术魅力,有着积极意义。    一、创设情境,配合想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古诗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主要参与者是再造想象。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针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长期以来油水井内腐蚀严重问题,并根据陇东老区部分油水井内以CO2和硫酸盐还原茵腐蚀、靖东以H2S腐蚀为主的特点,评价、筛选出了抗CO
运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通过在缓冲溶液中添加多阳离子化合物改变电渗流方向的方法,快速分离了11种一取代、二取代和三取代硝基酚及4种在德国常用的除草剂Bromoxynil,DNOC,Di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