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wdw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林祥,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专著(含编著)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等38本,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省厅级以上课题7项;成果获厅级以上奖项17项。
  众所周知,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不同,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不活跃,那是因为学生对课本不感兴趣,或者说是对老师的讲授方式不感兴趣。如何让这些“已知者”心悦诚服,如何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变传统的讲课方式,使课堂的运行机制发生转变。课堂运行机制目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还只是一种潜在的运行方式。基础教育中,初中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课堂改革现状亟待现有的课堂运行机制也做出相应改变,课堂学习中应该由“教师控制与学生执行”的模式向“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模式转变。
  随着教育的普及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已经由关注量的普及转向了追求质的提升,为以后课程向着公平与优质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门学科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就要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可以上课,还要上好课,上得出彩。本书主要讲的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有效的变革。可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怎样变革?应该怎样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些答案和可借鉴之处,同时该书特别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融为一体、课堂上的观察与“教”“学”体验紧密结合,研究主体的多元协同与互补。
  该书主要从课堂概述、课例分析以及故事解读三个大的方面对初中课堂运行机制加以解说。在课堂概述这一部分,作者主要从农村初中课堂运行机制变革的价值追求、研究概况和实践路径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这部分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作者希望读者可以对课堂运行机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课堂实践做好理论铺垫。在课例分析这一部分,作者从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教与学的课堂生态以及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反思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说。作者不仅对文体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还对几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于教师对此类文章进行讲解。针对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不同,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流程等,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利于建构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更凸显出本书的借鉴价值,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针对课堂中师生存在着互动的困境,作者提出重视小组合作与讨论,重视全班交流,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同学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文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摒弃了基础知识和词语解释等形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少了平铺直述,多了案例导入,使整本书读起来不那么晦涩,浅显易懂。在故事解读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教师的个体实践与内省、教师群体探索与改进以及学生的经历与感悟三个方面。作者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譬如“想说爱你不容易”“路在何方”等,也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部分主要是收录学生所写对于课堂的感受以及教育者的反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没有用教者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没有用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是教导学生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转变,这本书注重突出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是读自己所爱读的,不被逼迫,不被束缚,以兴趣为导引,充满对未知的欣喜与渴望。但在此过程中,也不可让学生太过于自主,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可以缺失。
  从本书可以看出,研究者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从关注理论的建构转向关注课堂上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转向师生课堂的共同生活。此书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之上,开展了一些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观摩,更加注重学生和老师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它是探寻真实经验的结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如何让课堂由追求高效率的课堂向创建有意义的课堂转变?如何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对话?如何让学生从“好之者”向“乐之者”转变?如何让学生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没有读本书之前,我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语文课堂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变革?到底会变革成什么样子?读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生动活泼,可以让我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尤其文中对于《背影》这篇文章的解读深深地打动了我,朱自清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无声的爱。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学习生涯,如果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讲课也这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课上的表现应该也会更加活跃吧!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用微小的、累积的变革来改善课堂教学的质态,一步步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只要我们不懈地探索和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就不再会是空架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是雾里看花,一定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值得提出来的是,课堂运行机制的变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课堂难题破解的路径也不是仅此一条,不可操之过急。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科书必须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科书“需要有意识地呈现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学习习惯以及言语活动的操作性步骤等,体现出学会学习的理念”。[1]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的功能价值在首先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下,要实现从“教师教学使用的主要教本”转向“学生学习使用的主要学本”。  语文教科书“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重要的区别之一,是教材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还应该
期刊
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的《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话:  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这里的“韩信”是指后人熟知的淮阴侯韩信吗?其实,刘邦部下有两个韩信,一为韩国之旧贵族,历史上称之为“韩王信”,事迹见《韩信卢绾列传》;一为淮阴侯,事迹见《淮阴侯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过程中,以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展开对话,从什么角度开始对话,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好对话的话题(切入点),就能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探究,从而
期刊
诗歌,是最凝练、精致、浓缩的人类高尚情感的文学载体。钟嵘《诗品序》这样谈诗与世界的关系:“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1]包容万有,而感天动地,因为诗歌能最直接地体现人类高贵的生命经验。因而,阅读诗歌,其实就是在感知和品味人类最珍贵、最崇高的情感及表达方式。  但是,现阶段的诗歌教学,往往不能非常理想地引领学生深入诗人精神的腹地,一窥最完美的人
期刊
教学实录  师:李白的一生和一个时代紧密相连,这就是由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和“天宝承平”(投影)。这是个大时代,我们常常称为盛唐。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李白有了他的“大唐梦”(板书):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投影)。  师:“辅弼”在这里指的是辅佐君主的人,通常用来指宰相。“我愿意成为宰相,来使天下统一,国内安定,繁荣富强。”这就是李白的“大
期刊
1.示范引导语文文本的诵读  海量信息时代,师生每天在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诵读”,即“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正确有效地让学生学会并乐意“吟哦讽诵”然后“有所得”?教师的示范引导,同伴之间的展示学习对于诵读语文文本是有效的方式,应该说阅读一篇文章,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去呈现作者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读好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倾注身心地去体味作品,一字一句地感受作品,这样就能
期刊
审题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它是阅读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能力。如何提高考试审题能力呢?笔者以2015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明白题目要求  从难易比例来看,较为容易和容易的题目占到了70%,考生如果能够做好这部分题目,可以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可是,这些题目却最容易失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部分原因是,这些题目虽然容易,考生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
期刊
《最后一课》自1920年列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后,因其思想上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文学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一直是入选教科书频率最高的经典作品之一。最近重教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弗郎士他们为什么不会说法语呢?学生的质疑无疑是合理的。这的确是小说中的破绽,不仅小弗郎士,所有阿尔萨斯的居民都只会方言不会说法语。质疑是思辨性阅读的起点,唯有这样的思辨,才能使阅读真正走向
期刊
众所周知,贾平凹是一位小说家,其《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但创作伊始,他同时两栖于小说与散文。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棵小桃树》,就引起老一辈作家孙犁先生的好评,曾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向读者予以推荐。《月迹》是贾平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他对月特别钟情,还写过《对月》《月鉴》,比较起来,三篇关于月的作品中,还是《月迹》写得最好。
期刊
本期“话题”主持人: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当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常常依赖经验,宏观层面的方法指要比较多,细致入微的点拨较为缺乏,导致了学生深度阅读的缺失。我们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不断走向深入,不仅需要考虑整体的课程规划,更要有各种路径的专题探索。本期“话题”围绕“深度阅读”的指导,讨论阅读指导的一些具体实践路径,供读者参考。  深度阅读课程构建例谈  ——基于“主题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