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林祥,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专著(含编著)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等38本,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省厅级以上课题7项;成果获厅级以上奖项17项。
众所周知,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不同,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不活跃,那是因为学生对课本不感兴趣,或者说是对老师的讲授方式不感兴趣。如何让这些“已知者”心悦诚服,如何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变传统的讲课方式,使课堂的运行机制发生转变。课堂运行机制目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还只是一种潜在的运行方式。基础教育中,初中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课堂改革现状亟待现有的课堂运行机制也做出相应改变,课堂学习中应该由“教师控制与学生执行”的模式向“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模式转变。
随着教育的普及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已经由关注量的普及转向了追求质的提升,为以后课程向着公平与优质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门学科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就要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可以上课,还要上好课,上得出彩。本书主要讲的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有效的变革。可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怎样变革?应该怎样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些答案和可借鉴之处,同时该书特别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融为一体、课堂上的观察与“教”“学”体验紧密结合,研究主体的多元协同与互补。
该书主要从课堂概述、课例分析以及故事解读三个大的方面对初中课堂运行机制加以解说。在课堂概述这一部分,作者主要从农村初中课堂运行机制变革的价值追求、研究概况和实践路径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这部分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作者希望读者可以对课堂运行机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课堂实践做好理论铺垫。在课例分析这一部分,作者从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教与学的课堂生态以及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反思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说。作者不仅对文体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还对几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于教师对此类文章进行讲解。针对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不同,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流程等,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利于建构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更凸显出本书的借鉴价值,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针对课堂中师生存在着互动的困境,作者提出重视小组合作与讨论,重视全班交流,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同学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文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摒弃了基础知识和词语解释等形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少了平铺直述,多了案例导入,使整本书读起来不那么晦涩,浅显易懂。在故事解读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教师的个体实践与内省、教师群体探索与改进以及学生的经历与感悟三个方面。作者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譬如“想说爱你不容易”“路在何方”等,也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部分主要是收录学生所写对于课堂的感受以及教育者的反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没有用教者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没有用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是教导学生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转变,这本书注重突出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是读自己所爱读的,不被逼迫,不被束缚,以兴趣为导引,充满对未知的欣喜与渴望。但在此过程中,也不可让学生太过于自主,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可以缺失。
从本书可以看出,研究者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从关注理论的建构转向关注课堂上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转向师生课堂的共同生活。此书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之上,开展了一些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观摩,更加注重学生和老师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它是探寻真实经验的结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如何让课堂由追求高效率的课堂向创建有意义的课堂转变?如何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对话?如何让学生从“好之者”向“乐之者”转变?如何让学生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没有读本书之前,我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语文课堂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变革?到底会变革成什么样子?读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生动活泼,可以让我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尤其文中对于《背影》这篇文章的解读深深地打动了我,朱自清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无声的爱。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学习生涯,如果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讲课也这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课上的表现应该也会更加活跃吧!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用微小的、累积的变革来改善课堂教学的质态,一步步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只要我们不懈地探索和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就不再会是空架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是雾里看花,一定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值得提出来的是,课堂运行机制的变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课堂难题破解的路径也不是仅此一条,不可操之过急。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众所周知,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不同,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不活跃,那是因为学生对课本不感兴趣,或者说是对老师的讲授方式不感兴趣。如何让这些“已知者”心悦诚服,如何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变传统的讲课方式,使课堂的运行机制发生转变。课堂运行机制目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还只是一种潜在的运行方式。基础教育中,初中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课堂改革现状亟待现有的课堂运行机制也做出相应改变,课堂学习中应该由“教师控制与学生执行”的模式向“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模式转变。
随着教育的普及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已经由关注量的普及转向了追求质的提升,为以后课程向着公平与优质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门学科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就要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可以上课,还要上好课,上得出彩。本书主要讲的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有效的变革。可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怎样变革?应该怎样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些答案和可借鉴之处,同时该书特别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融为一体、课堂上的观察与“教”“学”体验紧密结合,研究主体的多元协同与互补。
该书主要从课堂概述、课例分析以及故事解读三个大的方面对初中课堂运行机制加以解说。在课堂概述这一部分,作者主要从农村初中课堂运行机制变革的价值追求、研究概况和实践路径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这部分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作者希望读者可以对课堂运行机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课堂实践做好理论铺垫。在课例分析这一部分,作者从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教与学的课堂生态以及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反思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说。作者不仅对文体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还对几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于教师对此类文章进行讲解。针对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不同,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流程等,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利于建构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更凸显出本书的借鉴价值,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针对课堂中师生存在着互动的困境,作者提出重视小组合作与讨论,重视全班交流,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同学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文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摒弃了基础知识和词语解释等形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少了平铺直述,多了案例导入,使整本书读起来不那么晦涩,浅显易懂。在故事解读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教师的个体实践与内省、教师群体探索与改进以及学生的经历与感悟三个方面。作者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譬如“想说爱你不容易”“路在何方”等,也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部分主要是收录学生所写对于课堂的感受以及教育者的反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没有用教者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没有用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是教导学生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转变,这本书注重突出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是读自己所爱读的,不被逼迫,不被束缚,以兴趣为导引,充满对未知的欣喜与渴望。但在此过程中,也不可让学生太过于自主,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可以缺失。
从本书可以看出,研究者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从关注理论的建构转向关注课堂上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转向师生课堂的共同生活。此书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之上,开展了一些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观摩,更加注重学生和老师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它是探寻真实经验的结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如何让课堂由追求高效率的课堂向创建有意义的课堂转变?如何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对话?如何让学生从“好之者”向“乐之者”转变?如何让学生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没有读本书之前,我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语文课堂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变革?到底会变革成什么样子?读过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生动活泼,可以让我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尤其文中对于《背影》这篇文章的解读深深地打动了我,朱自清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无声的爱。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学习生涯,如果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讲课也这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课上的表现应该也会更加活跃吧!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用微小的、累积的变革来改善课堂教学的质态,一步步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只要我们不懈地探索和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就不再会是空架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是雾里看花,一定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值得提出来的是,课堂运行机制的变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课堂难题破解的路径也不是仅此一条,不可操之过急。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