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生对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成为中职古诗词教学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经验及个人教学实践,总结了四种常用的活跃古诗词教学课堂气氛的教学模式:现代语言,营造氛围;触类旁通,引发联想;你说我写,背诗“很好玩”;以今鉴古,“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活跃气氛;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67-02
学生对好老师的评价,第一个就是课堂气氛活跃。而语文教学中,最难活跃课堂气氛的就是诗词教学。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紧密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少应包括: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①诗词简短,言简意赅又蕴含深远,故事性不强。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诗词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笔者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归纳了以下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使用现代语言,营造氛围
中职生虽然普遍基础差、不爱学,却也有些聪明、不愿守陈规的学生,他们贪玩、好新奇还屡有创意。他们认为古诗文年代久远,语言艰涩难懂,内容古板无趣,没有学的必要。教师想让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首先是化解学生这种抗拒情绪,可以考虑从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方面入手,可从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体态语言安抚学生,说话时的语调和遣词造句尽量轻松,贴近现实生活,尽量弥补作品语言古朴给学生带来的隔阂感。
例如,教学《诗经·静女》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自由恋爱这种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再用玩笑的语气告诉他们,远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已出现,我们现代人自诩聪明,实际上不过是绕了一大圈回到从前。然后根据诗歌内容,比照古人和今人的约会和小儿女心态,诠释诗歌内容时也不时加入现代因素。比如说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我挠挠头,故意叹息:“可怜哪,等不到人,音讯全无,她到底在哪?是否改变了主意?出事了吗?千忧万虑,却又无可奈何,同学们把手机借给他,通通话安慰下好吗?”讲到后面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让学生自己讲其中含义,学生七嘴八舌,讲出许多现代故事和心理。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到下课还听到学生用诗中句子相互交流。玩笑中,学生竟将诗歌背了下来,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触类旁通,引发联想
教学中,当教师讲到某个俗语或是某些在中小学背过的诗句时,学生总会兴致勃勃地齐声说出下句,特别自信和兴奋。根据这点,教学古诗词时,不管是这首诗的风格或是主要意象、创作手法、主要句子等,只要能联系起学生已有知识的都尽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以此作为讲授此首诗歌的开始,讓学生在浓郁的兴趣中顺理成章接受诗歌传达的内涵。
如李煜的《虞美人》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绪化作绵长幽深的滚滚东流水。抽象变具象,具体可感,比喻贴切有艺术感染力。所以讲授这首词时笔者从艺术特色讲起。让学生联想诗词中讲到“愁”的句子,将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分类,找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创作手法相类似的句子——即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创作的句子。学生找了好些例句,如:李煜的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变得可感可触摸;还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轻悠飘忽的愁竟有了重量,而且重得要令人担心小船是否承受得起这份沉重;还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诗如画的场景叠加将愁的感觉真实延伸……
师生合作,齐心协力将知识叠加起来,让诗歌阅读变成志同道合者的快乐游戏。
三、你说我写,背诗“很好玩”
目前中职学生最爱看的是漫画书、电视、电影,拿起本白纸黑字的书就想打瞌睡,学生一听说下个单元是古诗文就夸张地打呵欠,建议老师不如还是看电影的好。这种情况下,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就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名句名章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应的FLASH,制作精美有趣。还有一些图片,都能很好地图解作品。所以,听录音朗读时,将诗句所代表的各张图片(抹去文字部分)一一有序展示,边听朗读,边观看直观场景,以加深印象。朗读结束,图片也看完之后,教师打乱图片顺序,随机抽取一张,让一组学生用现代语言描述图片内容,另一组学生则找出相应诗句,直接在PPT上打出来。最后再从头到尾排好,教师解说、听一遍录音、学生朗读。全部做完之后,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基本已烂熟于胸。
赞可夫说:“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本的内容,那么,虽然他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这样的课上得很热闹,有听有看还有写,往往上完课后,删去幻灯片上的文字,只看着图片,学生已经可以自然地把整首诗背下来,不需要另花时间死记硬背,也不需要老师耳提面命,自然就能懂能背了。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把材料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了。
四、以今鉴古,“理论”联系实际
不以今人非古人,不离开历史背景去理解古诗文,这似乎已成定论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教师若一味沉浸在历史蕴涵之中,学生也许很难跟教师一样深入其中。
也许我们教师很难理解曹操是企业领导人,王维是超级导游,而且可能还会认为这是“荒谬之言”,但学生可以,而且坚信他们是很好的企业领导人和导游,甚至期待自己可以遇见他们。讲《短歌行》时,学生侃侃而谈,谈自己对曹操式未来上司的向往,自己从诗句中找出论据,证明曹操正是自己理想中那个善于发现并善待善用自己这匹千里马的好上司。学《山居秋暝》,学生认为王维是个口才非常好的导游,语言优美,画面描述又好,他们跟着这导游转了好几圈,看到了许多事物,欣赏了这座空山和谐美丽的色彩和幽静恬淡的魅力。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手段外,偶尔笔者也会突发奇想,比如,让学生把《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成散文或议论文,或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进行一番讨论演绎,或找一些诗歌中传达的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等。
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目的只是引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充其量只是一种手段,对诗歌意境、内涵、情感、品味、语言等的欣赏评鉴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寓教于乐,既要乐,也不忘了乐只是教的形式,教才是乐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以乐起兴、以乐带学、寓教于乐是笔者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种常用的、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01.
[2]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6.
[3]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出版社,1980:82.
[4]吴海中.古文欣赏教学方法之我见[J].湘潮(下半月),2011,(1).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活跃气氛;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67-02
学生对好老师的评价,第一个就是课堂气氛活跃。而语文教学中,最难活跃课堂气氛的就是诗词教学。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紧密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少应包括: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①诗词简短,言简意赅又蕴含深远,故事性不强。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诗词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笔者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归纳了以下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使用现代语言,营造氛围
中职生虽然普遍基础差、不爱学,却也有些聪明、不愿守陈规的学生,他们贪玩、好新奇还屡有创意。他们认为古诗文年代久远,语言艰涩难懂,内容古板无趣,没有学的必要。教师想让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首先是化解学生这种抗拒情绪,可以考虑从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方面入手,可从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体态语言安抚学生,说话时的语调和遣词造句尽量轻松,贴近现实生活,尽量弥补作品语言古朴给学生带来的隔阂感。
例如,教学《诗经·静女》时,我先引导学生讨论自由恋爱这种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再用玩笑的语气告诉他们,远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已出现,我们现代人自诩聪明,实际上不过是绕了一大圈回到从前。然后根据诗歌内容,比照古人和今人的约会和小儿女心态,诠释诗歌内容时也不时加入现代因素。比如说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我挠挠头,故意叹息:“可怜哪,等不到人,音讯全无,她到底在哪?是否改变了主意?出事了吗?千忧万虑,却又无可奈何,同学们把手机借给他,通通话安慰下好吗?”讲到后面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让学生自己讲其中含义,学生七嘴八舌,讲出许多现代故事和心理。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到下课还听到学生用诗中句子相互交流。玩笑中,学生竟将诗歌背了下来,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触类旁通,引发联想
教学中,当教师讲到某个俗语或是某些在中小学背过的诗句时,学生总会兴致勃勃地齐声说出下句,特别自信和兴奋。根据这点,教学古诗词时,不管是这首诗的风格或是主要意象、创作手法、主要句子等,只要能联系起学生已有知识的都尽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以此作为讲授此首诗歌的开始,讓学生在浓郁的兴趣中顺理成章接受诗歌传达的内涵。
如李煜的《虞美人》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绪化作绵长幽深的滚滚东流水。抽象变具象,具体可感,比喻贴切有艺术感染力。所以讲授这首词时笔者从艺术特色讲起。让学生联想诗词中讲到“愁”的句子,将这些句子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分类,找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创作手法相类似的句子——即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创作的句子。学生找了好些例句,如:李煜的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变得可感可触摸;还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轻悠飘忽的愁竟有了重量,而且重得要令人担心小船是否承受得起这份沉重;还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诗如画的场景叠加将愁的感觉真实延伸……
师生合作,齐心协力将知识叠加起来,让诗歌阅读变成志同道合者的快乐游戏。
三、你说我写,背诗“很好玩”
目前中职学生最爱看的是漫画书、电视、电影,拿起本白纸黑字的书就想打瞌睡,学生一听说下个单元是古诗文就夸张地打呵欠,建议老师不如还是看电影的好。这种情况下,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就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名句名章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应的FLASH,制作精美有趣。还有一些图片,都能很好地图解作品。所以,听录音朗读时,将诗句所代表的各张图片(抹去文字部分)一一有序展示,边听朗读,边观看直观场景,以加深印象。朗读结束,图片也看完之后,教师打乱图片顺序,随机抽取一张,让一组学生用现代语言描述图片内容,另一组学生则找出相应诗句,直接在PPT上打出来。最后再从头到尾排好,教师解说、听一遍录音、学生朗读。全部做完之后,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基本已烂熟于胸。
赞可夫说:“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本的内容,那么,虽然他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这样的课上得很热闹,有听有看还有写,往往上完课后,删去幻灯片上的文字,只看着图片,学生已经可以自然地把整首诗背下来,不需要另花时间死记硬背,也不需要老师耳提面命,自然就能懂能背了。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把材料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了。
四、以今鉴古,“理论”联系实际
不以今人非古人,不离开历史背景去理解古诗文,这似乎已成定论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教师若一味沉浸在历史蕴涵之中,学生也许很难跟教师一样深入其中。
也许我们教师很难理解曹操是企业领导人,王维是超级导游,而且可能还会认为这是“荒谬之言”,但学生可以,而且坚信他们是很好的企业领导人和导游,甚至期待自己可以遇见他们。讲《短歌行》时,学生侃侃而谈,谈自己对曹操式未来上司的向往,自己从诗句中找出论据,证明曹操正是自己理想中那个善于发现并善待善用自己这匹千里马的好上司。学《山居秋暝》,学生认为王维是个口才非常好的导游,语言优美,画面描述又好,他们跟着这导游转了好几圈,看到了许多事物,欣赏了这座空山和谐美丽的色彩和幽静恬淡的魅力。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手段外,偶尔笔者也会突发奇想,比如,让学生把《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成散文或议论文,或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进行一番讨论演绎,或找一些诗歌中传达的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等。
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目的只是引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充其量只是一种手段,对诗歌意境、内涵、情感、品味、语言等的欣赏评鉴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寓教于乐,既要乐,也不忘了乐只是教的形式,教才是乐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以乐起兴、以乐带学、寓教于乐是笔者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种常用的、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01.
[2]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6.
[3]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出版社,1980:82.
[4]吴海中.古文欣赏教学方法之我见[J].湘潮(下半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