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学探险小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xf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鹦鹉螺号的故事》
  
  赵浩生先生著的《鹦鹉螺号的故事》(以下简称《故事》),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优秀的科学探险小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世界首创的第一艘利用原子能为动力的核潜艇的制造和首次横渡北极的经过。原子能是现代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利用原子能为人类造福,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深切关心并刻意钻研的重大课题。书中叙述了美国军事科学家怎样煞费苦心地把原子能应用于潜水艇,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并历经艰辛,实现了横渡北极的历史性航程。过去虽然有人乘飞机掠过北极上空,有人从陆上到达北极地区,在浮冰上从事科学考察,但是,乘核潜艇从冰下横渡北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故事》以科学文艺的形式来表现。高尔基曾把文学看作“人学”。文学要写人,科学文艺也要写人,写人和自然界的斗争。美国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科学技术界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他们勤劳、勇敢、智慧,富有远见、进取精神和求实态度。这本小说介绍的黎可维将军便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优秀代表。他是美籍犹太人,从小随同做裁缝的父亲移居美国。从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海军中服役了二十三年,为海军舰艇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宝贵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已成为海军上校的黎可维,预见到核动力世纪的到来,作为在舰艇上应用核动力的起点,提出了建造核潜艇的建议。这个建议几经周折,终于为当时的美国海军名将、潜艇战略家尼米兹所赏识。由于尼米兹的推荐,美国海军部和原子能委员会先后批准了建造核潜艇的建议书。一九五二年六月,这艘潜艇举行了龙骨安放典礼。经过不到二年的时间,鹦鹉螺号,这人类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经过大胆的想象,艰苦的创造,成为了生动的现实。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在柯罗顿市胜利下水。一九五七年八月,鹦鹉螺号接到试航北极的命令,经过了两次失败,一九五八年七月,又开始了它的第三次北极之行。八月三日,东方夏季时间下午十一时五分,鹦鹉螺号船长安德森中校在船上庄严宣告:“美国海军通过北极。”全船欢呼若狂。正象一百年以前,人类开始运用轮船一样,鹦鹉螺号开创了核动力革命的新纪元!
  作者笔下刻划的黎可维将军是那么谦虚、博学。他抓紧时间,努力掌握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一心一意扑在自己的工作上。他不理睬那些繁文缛节,也不讲究衣着服饰,更不重视生活享受,把声誉荣华置之度外。他只知道时间宝贵,工作重要。他既是个将领,又是个杰出的工程师。他率领着核动力研究班子,日以继夜地、孜孜不倦地攻克科技难关,勇往直前。
  书中描写的鹦鹉螺号舰长安德森中校,也是个象黎可维那样的人物。他原是黎可维精心挑选和培养,准备让他担负重任的青年军官之一。他善于团结全舰士兵,严格保守军事探险机密。他尊重北极问题的专家和顾问,严密注视从潜艇“电耳”上收到的情况汇报,认真研究在航行中遇到的问题,运筹帷幄,当机立断,使潜艇进退有方,调度自如,终于达到横渡北极海底和探索北极奥秘的目的。
  作者充分表达了黎可维、安德森身上所具有的科学家、军事家的优秀品质。他们成功的代价是:慎思,明辨;坚持,执着;战胜环境;百折不挠;从不恐惧与踟蹰。
  鹦鹉螺号的胜利,是人类运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子能的胜利。它标志着核动力革命的开始,向人类昭示一个崭新的核动力世纪已经到来。
  《故事》称得上是一本优秀的科学小说,值得我们阅读。作者以这部科学小说作为对祖国四化宏伟事业的献礼。这是十分珍贵的礼物。广大青少年将从中学习到如何专心致志地钻研科学技术,掌握科学技术,在伟大的四化建设中大显身手。
  祖国啊,你需要千百万又红又专的新的科学技术人员。让我们的“鹦鹉螺号”漫游在我们亿万人民的心海里!让我们每个人都开足马力向四化奔驰吧!正是:
  
  鹦鹉螺号破冰坚,原子潜艇尔为先。
  横渡北极争第一,中华儿女愿比肩。
  笔锋端运郢人斧,诗味如同海水潜。
  四化献礼情意切,学习科学攀峰巅。
  
其他文献
《梅尧臣传》读后    朱东润先生以八旬有余之高龄,完成了《梅尧臣诗编年笺证》、《梅尧臣诗选》、《梅尧臣传》三部著作,最近分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这不只为梅尧臣这一宋代诗人增添了光彩,也可说是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一桩盛事。  在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创作活动中,朱先生是开拓者之一。早在一九四三年便出版了《张居正大传》,以后又出版了《王守仁大传》,解放后还出版了《陆游传》(《陆
期刊
亚克·巴尔森是美国文化史专家,也是一位批评家,对美国的艺术和知识分子的活动作过广泛的评论。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最近他发表一次谈话,说当代最大的危险是歪曲事实。  他说,美国今天处于各种观念互相冲突的状况里。许多观念不仅不依赖事实,而且还常歪曲事实、篡改事实、错误地与歪曲了的事实联系。这是时代的巨大危险。  亚克认为,今天人人都说自己是从事实出发,但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事实。譬如,当你
期刊
读郭沫若同志所撰《李白与杜甫》一书有感  策马长安浪得名,醉中人在画中行,  夜郎一枕黄粱熟,野水茫茫亦有情。    清癯都为吟商苦,好句终随湖海新,  问宅术田诚德累,还须辩证论前人!  七一年冬    重读《红楼梦》书后  长夏无事,偶检《红楼》,重读一过,既毕,掩卷自惊,四十年来无此耐心也。  濯锦难为“幼妇”丝(1),曾因桐叶坐题诗,  人间阅尽沦桑感,冷读《红楼》事可知(2)!  (1)
期刊
这两支歌,我们唱了几十年了。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到过,我们唱的却是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个说,“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一个说,“他是人民大救星”。不是显然不同的观点吗?  《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巴黎公社社员,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和诗人。这一首列宁称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充分体现觉醒了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对自己肩负的创造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自觉,团结战斗和自己解放自己的英雄气概。  《
期刊
读《明夷待访录》    过去提到启蒙思想,往往是指西方的而言。中国的呢?似乎是无可称道。当然,这是不对的。  明末遗民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可以说就是一篇中国的“人权宣言”。这可不是历史上有过一些一般的民主思想的事,这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批判家、思想史上的革命者。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批专制、反特权、提倡民主的,它的言词是激烈的,理论也是相当彻底的。仅从其篇目而言,《原君》、《原臣》、《原法》等
期刊
明代初期,宋濂、杨文贞、周文襄等人开始了藏书活动。如胡应麟所说,时值建国初期,得书不易,藏书多在一二万卷左右。著名藏书家叶盛(文庄)的竹堂,号称富藏,看其目录也止二万余卷。其后的杨循吉,按《澹生堂藏书训》说,有十余万卷。北京陆文裕,很喜欢收书,但因缺钱,往往只能买些残本,然后亲手抄录补缀。他著有《江东藏书目》。还有个李开先,《静志居诗话》说他“藏书之富,甲于齐东”。《读书敏求记》也说,“近代藏书家
期刊
略谈个人崇拜    凡是把国家领导人(不论他的称号是皇帝、国王、元首、总统、主席、总理、首相、总书记或第一书记)神化的(不论说他是“天纵圣明”,是救世主或是“几千年才出现一次的天才”),必定有奸人弄权,篡夺权力。这是古今中外绝无例外的普遍规律。只有极端糊涂的人,才会相信自己是天生的圣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不会犯错误,不会受人蒙蔽、愚弄,因此长期受奸人的愚弄,至死不悟。  列宁说过:要求政治领导人
期刊
我读长篇小说《破壁记》(陈登科、肖马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而悚然有感:这是真实的纪录,这是血泪的诉说,这是对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探求。  十年浩劫,墨面万家,大地沉沦,人间何世。人称是历史的大颠倒,民族的大悲剧。近年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取材于此。我想,这并非作家们有意沉湎于往事的悲怆,而是因为文学只能是生活的忠实反映,只能是作家所感所思的结晶。历遍大千世界,谁曾见这样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斗,
期刊
明史杂谈之三    《游龙戏凤》是一出京戏,因内容不健康,解放后早不演了。这戏讲明朝正德皇帝出游山西,乔装军官,在一家酒店见到女店家李凤姐,青年美貌,调戏了一番,最后亮出皇帝身份,将凤姐纳为贵妃。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是明朝出名的一个昏君。明朝的昏君不止一个,打少点算,也有七八个之多。但别的昏君,大都深居内宫,不愿露面,比如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各创造了三四十年不上朝、不见朝臣的记录,连宰相也难得召见一
期刊
一    若干年前,林彪象念咒一样吐出了一套莫名其妙的语言,什么“文化大革命的成绩最大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最小”。妙语一出,颂扬即来,说这是性格化的独特语言,是新的创造。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模仿成风,芝麻绿豆大的事,也必用“最最最”来形容,甚至弄出了“无限的无限”一类的词。  汉语方块字不是猴皮筋,每个词的含义是有确定的范围的。以“最大”来说,它表示在特定范围内没有能超过它的,比如兄弟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