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三指向:生师校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在发展,教育应同步,学校是教育的社会单元细胞,发展教育须发展学校。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发展学生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发展教师是发展学生的前提和保证。学校发展重在建设校本课程及其教研制度文化,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教育发展;新课改;学生;教师;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3-0008-04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传承文化并运用这些文化成果发展自身,就需要增强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于是,作为对人类自身进行“再生产”(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诞生了。随后,学校成为社会的主要教育机构,一直延续至今。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是教育的社会单元细胞(包括培训机构)。
  解剖“细胞”。一所学校除了教育设施、设备,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成果对学生进行“再生产”(教育)的人;学生是接受、运用文化成果对自身进行“再生产”(教育)的人。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育的“营盘”是学校;“营盘”由教育设施设备和教师以及学生构成;“流水”指的是学生。在这个“营盘”中,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发展学生;同时,教师也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如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并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这样的学校教育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就有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所以,发展学生、教师和学校,永远是教育中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向。
  
  一、发展学生是重中之重
  
  回顾我国自建国以来的教育方针,始终把促进、实现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
  1952年教育部《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明确了培养怎样的人的前提下,怎样培养就成为关键。这就涉及课程问题了(因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以目前尚在进行的新课改为例,为何要进行新课改?其内在逻辑是:21世纪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从教育应对的意义上看,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是其主要特点。21世纪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相应地,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应有之义。为使今天的学生有可能具备这样的素质,就必须在今天逐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改的核心就确立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接受和发现。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主要是同化。以往的学校课程,包括隐含的教学理论,显在的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都基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制订课程,不能说不合理。问题是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为适应这个时代,必须不断地学习。除了有不断学习的动力外,还必须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需要主动发现。这就必须使学生习得相应的学习方式,从而受益终身。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主要是探究,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如果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就极有可能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发展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实施课程的主体是教师。从逻辑上讲,发展学生,须先发展教师;发展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与研究,不与新课改相适应,那么实行新课改——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缺乏实施的基本保证。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与推行新课改是同步进行的。首先是教师教学观的改变和发展。客观地讲,在以往课程中隐含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并不能说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在人发展的起始阶段或某种特定的情形下,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观。但思考问题还是要回到为何要进行新课改的逻辑原点。为适应时代发展,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首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建立新的教学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单方面的学;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交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形成的过程。
  新课改已进行10年,在具体的校本实践中,我们的教师是否已经完全建立了这样的教学观,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暂不作分析。本文想进一步说明的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提倡的、各基层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是新课改推行工作的必然延伸。
  现实中,不少学校把校本教研落实于教研组,提出了要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目标;把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要当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教师相互对话、研修反思为特征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有的还推进课题、专题研究,以促进教师群体和个体的专业发展。这些举措对推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问题也同样存在。不少学校虽认识到了要发展学生,必须同步发展教师,要发展教师应该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却没有真正将新课改关于发展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落实于校本教研:内容有点变味,方向有点偏移。回顾前一阶段基层中小学在校本教研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形成校本教研机制。尽管这种制度的建立或者说机制的形成,都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如果不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向,那么这样的校本教研很有可能仍然是建立在接受式学习方式上的应试教育的教研,与此相应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有可能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穿“新鞋”走老路,只是名称有了改变。只要关心一下基层学校的“教研”,就会发现:这种应对“考试”的教研还是客观存在的。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在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只是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忽视了新课改的基本方向,有一定的关联。
  结论: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是新课改的一部分。校本教研研什么?应该研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教师需要发展的专业能力是什么?就是有效发展学生——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如果说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那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背景是新课改。如果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素质的不足,比较多的并不是学科专业知识素养的不足,而是教育教学素养的不足,尤其是与新课改相应的教育教学素养的不足。如果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比较多的并不是“传授”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的问题,那这种问题就是如何在引导中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如果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反思,那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就是上述这些新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学校发展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综合保障
  
  学校是学生、教师发展的载体;学生、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识到,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如何科学地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如何实现学校的发展,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发展学校,学校发展应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学校,这些都是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发展学校?前面说到,人是社会劳动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的“再生产”,而学校就是人类对自身进行“再生产”的教育机构。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得到了充分而又健康的发展,且充分而又健康地发展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那这个社会关于人的教育就有可能是成功、健康的教育。因此,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讲,也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依赖教育,实施教育主要靠学校。因此,教育发展,首先需发展学校。
  学校发展应发展什么?首先是发展学生,其次是发展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和教师?社会在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在发展,教学的手段也在发展,与之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设备也需同步发展。学校作为一个承担培养和发展人的社会教育机构,除硬件设施设备的发展外,更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一次次或一批批发展学生和教师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校本制度文化,并经不断扬弃、积淀而形成一定的传统,以造福社会,惠泽后代。
  于是,一切为了发展学生和教师的学校发展应主要发展什么?用较为简洁直白的语言表述,就是发展学校的制度文化。其中包括关于如何发展学生的校本课程制度文化,以及如何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发展教师的校本教研制度文化。
  说到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又得联系新课改。新课程标准在理论上是一个科学的课程标准。新课改的“改”,不仅仅是指新课程相对于旧课程在理念上、内容上的改革,更多的是指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新课改实际上是一场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改革,而且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改革。且不说社会就业、高考制度以及教育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对新课改的制约和影响,单就新课改本身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需要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因此,课程的校本化——实践化决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在“化”字上下功夫。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化。然后是课程实施的校本化: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实为相应教材各学科各阶段各教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何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而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校本学案;如何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组织各类拓展性的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关键就在于对新课程标准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的校本化。因此,学校发展,绝对不是主要指学校规模和设施设备的发展;学校发展,更重要的是指形成和发展学校关于课程实施的校本制度文化。其工作的着力点就在于上述四点“如何”。如果能在对这四点“如何”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规范形式,这就有可能形成制度;如果说这些相对稳定的规范形式,成了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或教科研成果,那么这种制度就有可能会形成文化;如果一所学校形成了这种关于课程实施的制度文化,且影响着一批批学生,培养了一代代人,那这所学校就有了“我之所以存在”的生命价值。
  与课程制度文化相关联的是教研制度文化。发展学校,主要指发展学校的课程制度文化;发展学校的课程制度文化其中就包括教研制度文化。如何实施课程,应该主要是教师考虑的问题。如何能使教师更好地研究这些问题,与上同理,学校应该在导引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规范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校本教研制度,使之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取得相应的教育教学或教科研成果,那么这种制度就有可能积淀为文化。如果一所学校形成了这种关于课程实施的教研制度文化,发展了一个个一批批的教师,那这所学校就有了另一意义上的“我之所以存在”的生命价值。
  所以,如果不从社会功能上讲,学校其实是一个学生、教师和自身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场所,没有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意义;学校的教育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学生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一所学校,如果培养了优秀人才,教师创造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形成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及其教研的制度文化,这样的学校自然会发展。如果仅仅追求学校的发展而不顾及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样的学校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样,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需要学校这样的载体。学校之所以存在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现实保障。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arge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s
  ZHOU Yue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 Society is developing and education should act accordingly; the school is the social unit cell for education. Therefore, school development is the basis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object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student. In this respect, student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urriculum. However, teachers play the domin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For this reason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in the school development, providing a sound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Key word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 teacher; school
其他文献
一、缘起  在四年级教学数学时,笔者曾给学生练习过一道“租船方案”题:王老师带着17名学生一起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6元,限乘4人;小船每条租金5元,限乘3人。如果你是王老师,准备怎样租船?哪种租船方法最合算?  当时学生还没有学习枚举的策略,这道题目是有挑战性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找到其中一种合理答案(用算式呈现);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也能找到答案。笔者接着问学生:如果
摘要:江苏小学语文的天空从来都是星光灿烂、名师荟萃。斯霞、李吉林、于永正等是江苏小学语文教师的杰出代表。纵观小学语文教坛的著名特级教师,他们身上有什么?作为特级教师,他们有怎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是怎样炼成的的?高尚的师德、深刻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学风格是他们区别于普通教师的职业素养,而勤于读书、躬于实践、善于思考与积累则是特级教师们成长的内在成因和基本条件。  关键词:特级教师;成长;启示  中图分
2012年,连云港市新浦区教研室在新年伊始就提出“新管理、新教研、新视导”的“三新”工作思路,重点推出了学科“视导小分队”的新式教研形式。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教育同仁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视导小分队”的概念界定与实践意义  “小分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某些单位或团体派出执行特定任务的组织,一般人数较少,灵活机动,能力较强。我们所说的
交流,是语言最主要的用途。朗读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是学会交流的第一步。英语朗读好的学生,语感是好的,成绩也绝对是不差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把好朗读训练关,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如今在很多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蜻蜓点水”,老师只要求学生会读,不要求学生读好。学生在说英语、读英语时往往忽略抑扬顿挫,没有一点感情。这样的朗读不仅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影响着“
摘要:对于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历来有多种说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这些所谓“好课标准”都是成人所构建的。课堂生活是孩子们经历最多、体验最深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现象学研究要求关注教育情境中师生的“生活体验(世界)”,关注教育的实际发生领域,关注生活的意义。由此,本研究旨在用教育现象学的方式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用描述性的语言勾勒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课堂”。  关键词:好课堂;教学方式
昨天,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一位教研员非常急切地希望交流,聊了半个多小时,主要内容是即将举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展示,要展示一节总结交流阶段的展示课,她认为在展示课上,应该让孩子们说出前期活动的过程,而另一位教研员则认为孩子们只需要展示出成果即可。矛盾的焦点是在活动的总结展示交流阶段,到底展示什么?  假设教师在此主题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教学,将指导重点放在学生学会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上,如何反思、反
我校创建于1906年,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虽地处偏僻的农村集镇,但我们秉持“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践行“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传承“立足农村,自主研修,集团作战”的拼搏精神,坚持锤炼教师队伍,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并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学校连续13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虽然没有现场聆听、欣赏许卫兵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但通过后来仔细揣摩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以及电话沟通,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了许卫兵老师研究该课的意图:如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真正通过“慢镜头”让学生探究、顿悟、发现“小数”的内涵与意义。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在研讨交流中,我深深为许卫兵老师的深入思考(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对相关材料的阅读、教学想突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史》的内容解读,指出该书在国内第一次按照西方心理学中发展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条基本主线,对西方心理学史进行合理重建,从整体上把握了西方心理学演进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史;解读;评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1-0059-02    科学心理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而从历史的视角探讨总结心理学研究的
宜兴市从2002年秋季开始课程改革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课程编入课表。我被赶鸭子上架,在負责我市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兼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当时自己虽然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是两眼一抹黑,但也很乐意地接受了这项工作,这是因为,在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自身对综合实践活动比较关注,也比较有兴趣。几年来,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始终成为教研工作永不言弃的基本目标,教学研究成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