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体现出风格迵异的两种美学思想。风景油画是客观景物的具象,而中国山水画更多的是景物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绪的意象,西方风景油画重“理”,是西方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绘画方式;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始终表现着传统文人对心灵自由的向往,从而导致两者在创作时采用不同的表现空间和层次的方法。
关键词:风景油画;山水画;差异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9-2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风景油画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用油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又称为油画风景。早期的绘画并没有这一独立的门类,油画风景只是在一些人物画中以背景或陪衬的形式出现。直至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风景画才作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出现于欧洲画坛,并得到极大发展。17世纪对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的是荷兰的著名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到了18世纪,经过英国伟大画家康斯泰布尔的探索,风景画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世纪,风景油画在印象主义画家们的努力下,风景获得光与色的变化,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才完善了西方风景画的体系。
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媒介,借山川之形寄托人类某种精神的画种,即要将画家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描绘的山水之中。就中国的山水画的起源来说,可推至2000多年前。当然由于战乱、灾荒、收藏条件以及我们不可知的原因,这些山水画已经永远地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仅能从史书的记载当中,了解到中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摹本当中的背景山水去领略中国山水画的魅力。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以人物为主体的,《女史箴图》描绘了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洛神赋图》则表现了在洛水之滨曹植与女神遥遥相望,无限留恋、无限惆怅的情景。山水只是以人物背景的衬托而出现。尤其是《洛神赋图》,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树、兽、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广阔的河山。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比如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结构简单,比例关系较为混乱,色彩变化较少,等等,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例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萧绎的《山水松石恪》。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比西方的油画风景的产生早了一千三四百年。
二、文化背景不同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①魏晋时期是我们历史上统治混乱、民不聊生的一个生活极度痛苦的时代,肉体的痛苦迫使人们寻求精神的自由,“魏晋玄学”就应运而生,其综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倡导“自然”“无为”“超脱”的境界,引起广泛的共鸣,因而在魏晋时期,玄学取代两汉经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②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无为”和“天人合一”。士大夫们如有名的竹林七贤,崇尚隐居的生活,乐于服药清谈,追求超脱于生命之外的精神自由,人们从绝望、厌世到“认为山水与人的气息本是相通的存在,山水与人之间有着同形同构,交互感应的物质”③,再到发现自然之美、抒发自我情怀,山水成为人情绪的代言,成为了体现画家人格精神的表现对象。随着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一大批山水画理论的出现,确立了山水画画种。
西方艺术则是在古希腊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希腊人通过艺术表现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西方艺术的传统保留了下来。”④古代希腊是指一个地理范围,包括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古希腊艺术具有民主、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希腊人以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理性的分析探索一切奥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哲学上的思考,巧妙地表现在希腊人的艺术上。例如希腊的神庙,就是这种理性精神的完美体现,诠释了一种静态的几何抽象思维———平衡、对称、庄严、有序、宁静。同时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而人体也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崇尚人性的艺术,以观察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的写实性的艺术,去歌颂人、赞美人。风景油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发展,科学和理性一直伴随着它,是一种写实的艺术,因此就不可能像中国的山水画那样走上写画家胸中之意的道路。
三、创作的视角不同
油画属于西方画(西洋画)种,讲究光影效果,也就是说要去分明暗面,要分析光线是从那边照过来的,然后投影在哪里,暗面在哪里,且视角不可转移,只能是你看到的眼前的局部景物。
17世纪法国绘画的三大代表之一的洛兰,他的艺术创作,直接影响意大利,同时又代表了法国绘画的最高成就。洛兰则以描绘海景和港口风光见长,他的画犹如洋溢着古典的静谧气氛的乐曲。洛兰的画常常描绘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物,静寂而幽深;同时,他非常追求光线在风景画中的作用,利用光的变化,使画面充满生机。例如他创作的《示巴女王上船》就充分地表现了上述特征,整个画面宁静、稳重,充满古典的诗意。
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树间道路》被称为荷兰风景画的代表作,它所表现的虽然是一条普通的乡间小道,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明快晴朗。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而中国画却不必在乎或考虑光影的效果,采用散点透视,只要用各种皴法、笔墨、渲染把山水的结构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中国画山水不必考虑单一的视角场景,可以表现绵延几千里的景象。唐朝王维在《山水决》说:“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就是指的这个问题。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东京汴梁河两岸的繁荣场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又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北宋的大好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雄伟壮丽,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即通过不断移动的视角,所谓“步移景换”,获取画面所需的景象,展现风景之美、江山之胜。大到烟波浩淼的江湖、岗峦起伏的群山、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细到行路、赶脚、游玩的人物活动、酒店上的文字招牌、摊贩上的丰富多样的货品等,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这在油画里边是做不到的。
四、表现空间和层次的方法不同
古典派注重写实,画面呈褐色调,细腻,采用古典技法,一层一层慢慢罩上去。印象派注重色彩对比,画面鲜艳,通过色彩冷暖对比,让画面更鲜艳、更明亮。毫无疑问,谈到油画风景就不得不提到印象派风景,印象派源于1874年莫奈创作的《印象·日出》。当时,莫奈、西斯莱和雷诺阿借用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作为展厅,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遭到学院派的讥讽,被评论家们戏称为“印象派”。正是由于印象派对于艺术传统和固有程式的挑战,才使艺术呈现丰富多元的特征。印象派强调画家个人对于所描绘对象的独特的感觉和印象,并将最新的光学知识应用到绘画当中,特别关注“光”与“色”,并认识到物体的色彩依赖于光线的反射,因而色彩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研究在不同的外光作用下,对象瞬间变化的表现手法,比如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他创作了20多幅不同色调的作品,壮观的建筑本身让位于强烈的光线,令人惊叹。印象派创作了大量在自然光源下的景物,打破了以往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几乎垄断画坛的局面,给油画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油画又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印象派在艺术上的大胆革新,对当今的油画风景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画风景中的明暗就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主要的景物可处理得实一些、浓一些,远处的景物则可以虚一些、淡一些。一浓一淡、一实一虚的表现手法,不仅使画面富有变化,而且较好地处理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王维开水墨山水一脉,他在《山水决》中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所谓“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湿、浓、淡、焦”的多层次的变化象征性地表现所画对象。禅宗提出“实相无相”,显然,水墨画比之青绿山水画,更符合文人对于禅义的理解,也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心理追求。王维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生动的效果。王维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明确提出“文人画”,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元四家中的倪云林曾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强调笔墨趣味与意境成为画坛的主导,影响深远。
中国水墨山水画为了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因地质的结构不同,表现在山岳的外形上也各不相同,讲究皴、擦、点、染。例如:皴法的种类很多,一般有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牛毛皴等等;用笔的方法也很多,如中锋、侧锋、逆锋;用墨的方法也很多,如泼墨、破墨、焦、浓、重、淡、轻等。运用精妙的笔墨,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合,形成了含蓄、空灵的神韵之趣,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画家自己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3]常锐伦.中国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A].美术教育论文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丛春秀.山水画于魏晋发生之根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张延风.西方文化艺术巡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2.
[6]王芳芳.油画技巧训练的几种方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7]程钊.浅谈魏晋玄学[J].科技信息,2008,(26).
作者简介:
陈燕林,女,硕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
关键词:风景油画;山水画;差异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9-2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风景油画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用油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又称为油画风景。早期的绘画并没有这一独立的门类,油画风景只是在一些人物画中以背景或陪衬的形式出现。直至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风景画才作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出现于欧洲画坛,并得到极大发展。17世纪对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的是荷兰的著名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到了18世纪,经过英国伟大画家康斯泰布尔的探索,风景画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世纪,风景油画在印象主义画家们的努力下,风景获得光与色的变化,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才完善了西方风景画的体系。
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媒介,借山川之形寄托人类某种精神的画种,即要将画家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描绘的山水之中。就中国的山水画的起源来说,可推至2000多年前。当然由于战乱、灾荒、收藏条件以及我们不可知的原因,这些山水画已经永远地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仅能从史书的记载当中,了解到中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摹本当中的背景山水去领略中国山水画的魅力。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以人物为主体的,《女史箴图》描绘了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洛神赋图》则表现了在洛水之滨曹植与女神遥遥相望,无限留恋、无限惆怅的情景。山水只是以人物背景的衬托而出现。尤其是《洛神赋图》,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树、兽、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广阔的河山。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比如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结构简单,比例关系较为混乱,色彩变化较少,等等,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例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萧绎的《山水松石恪》。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比西方的油画风景的产生早了一千三四百年。
二、文化背景不同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①魏晋时期是我们历史上统治混乱、民不聊生的一个生活极度痛苦的时代,肉体的痛苦迫使人们寻求精神的自由,“魏晋玄学”就应运而生,其综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倡导“自然”“无为”“超脱”的境界,引起广泛的共鸣,因而在魏晋时期,玄学取代两汉经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②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无为”和“天人合一”。士大夫们如有名的竹林七贤,崇尚隐居的生活,乐于服药清谈,追求超脱于生命之外的精神自由,人们从绝望、厌世到“认为山水与人的气息本是相通的存在,山水与人之间有着同形同构,交互感应的物质”③,再到发现自然之美、抒发自我情怀,山水成为人情绪的代言,成为了体现画家人格精神的表现对象。随着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一大批山水画理论的出现,确立了山水画画种。
西方艺术则是在古希腊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希腊人通过艺术表现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西方艺术的传统保留了下来。”④古代希腊是指一个地理范围,包括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古希腊艺术具有民主、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希腊人以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理性的分析探索一切奥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哲学上的思考,巧妙地表现在希腊人的艺术上。例如希腊的神庙,就是这种理性精神的完美体现,诠释了一种静态的几何抽象思维———平衡、对称、庄严、有序、宁静。同时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而人体也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崇尚人性的艺术,以观察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的写实性的艺术,去歌颂人、赞美人。风景油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发展,科学和理性一直伴随着它,是一种写实的艺术,因此就不可能像中国的山水画那样走上写画家胸中之意的道路。
三、创作的视角不同
油画属于西方画(西洋画)种,讲究光影效果,也就是说要去分明暗面,要分析光线是从那边照过来的,然后投影在哪里,暗面在哪里,且视角不可转移,只能是你看到的眼前的局部景物。
17世纪法国绘画的三大代表之一的洛兰,他的艺术创作,直接影响意大利,同时又代表了法国绘画的最高成就。洛兰则以描绘海景和港口风光见长,他的画犹如洋溢着古典的静谧气氛的乐曲。洛兰的画常常描绘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物,静寂而幽深;同时,他非常追求光线在风景画中的作用,利用光的变化,使画面充满生机。例如他创作的《示巴女王上船》就充分地表现了上述特征,整个画面宁静、稳重,充满古典的诗意。
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树间道路》被称为荷兰风景画的代表作,它所表现的虽然是一条普通的乡间小道,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明快晴朗。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而中国画却不必在乎或考虑光影的效果,采用散点透视,只要用各种皴法、笔墨、渲染把山水的结构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中国画山水不必考虑单一的视角场景,可以表现绵延几千里的景象。唐朝王维在《山水决》说:“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就是指的这个问题。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东京汴梁河两岸的繁荣场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又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北宋的大好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雄伟壮丽,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即通过不断移动的视角,所谓“步移景换”,获取画面所需的景象,展现风景之美、江山之胜。大到烟波浩淼的江湖、岗峦起伏的群山、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细到行路、赶脚、游玩的人物活动、酒店上的文字招牌、摊贩上的丰富多样的货品等,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这在油画里边是做不到的。
四、表现空间和层次的方法不同
古典派注重写实,画面呈褐色调,细腻,采用古典技法,一层一层慢慢罩上去。印象派注重色彩对比,画面鲜艳,通过色彩冷暖对比,让画面更鲜艳、更明亮。毫无疑问,谈到油画风景就不得不提到印象派风景,印象派源于1874年莫奈创作的《印象·日出》。当时,莫奈、西斯莱和雷诺阿借用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作为展厅,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遭到学院派的讥讽,被评论家们戏称为“印象派”。正是由于印象派对于艺术传统和固有程式的挑战,才使艺术呈现丰富多元的特征。印象派强调画家个人对于所描绘对象的独特的感觉和印象,并将最新的光学知识应用到绘画当中,特别关注“光”与“色”,并认识到物体的色彩依赖于光线的反射,因而色彩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研究在不同的外光作用下,对象瞬间变化的表现手法,比如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他创作了20多幅不同色调的作品,壮观的建筑本身让位于强烈的光线,令人惊叹。印象派创作了大量在自然光源下的景物,打破了以往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几乎垄断画坛的局面,给油画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油画又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印象派在艺术上的大胆革新,对当今的油画风景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画风景中的明暗就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主要的景物可处理得实一些、浓一些,远处的景物则可以虚一些、淡一些。一浓一淡、一实一虚的表现手法,不仅使画面富有变化,而且较好地处理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王维开水墨山水一脉,他在《山水决》中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所谓“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湿、浓、淡、焦”的多层次的变化象征性地表现所画对象。禅宗提出“实相无相”,显然,水墨画比之青绿山水画,更符合文人对于禅义的理解,也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心理追求。王维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生动的效果。王维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明确提出“文人画”,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元四家中的倪云林曾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强调笔墨趣味与意境成为画坛的主导,影响深远。
中国水墨山水画为了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因地质的结构不同,表现在山岳的外形上也各不相同,讲究皴、擦、点、染。例如:皴法的种类很多,一般有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牛毛皴等等;用笔的方法也很多,如中锋、侧锋、逆锋;用墨的方法也很多,如泼墨、破墨、焦、浓、重、淡、轻等。运用精妙的笔墨,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合,形成了含蓄、空灵的神韵之趣,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画家自己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3]常锐伦.中国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A].美术教育论文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丛春秀.山水画于魏晋发生之根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张延风.西方文化艺术巡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2.
[6]王芳芳.油画技巧训练的几种方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7]程钊.浅谈魏晋玄学[J].科技信息,2008,(26).
作者简介:
陈燕林,女,硕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