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织锦的艺术特征及其应用分析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傣錦作为中国历史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的一种,其技艺与图案都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寓意,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民族情怀。随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傣锦的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保护傣锦变得刻不容缓。通过调研,文章从傣锦纹样的组织形式、纹样题材和色彩特征三方面进行艺术特征探析,探究了傣锦的装饰性、宗教性和传承性三方面的应用。研究认为,傣锦的艺术特征表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只有将傣锦的传统与时尚结合,才能让其走得更高、更远。通过对傣锦纹样的解读及其应用的分析,期望可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傣锦,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也为傣锦在今后的设计中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傣锦纹样;艺术特征;传统文化;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
  中图分类号: TS941.2;J523.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8011307
  引用页码: 081302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8.019(篇序)
  Analysis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 brocade and its application
  TANG Lin1, HE Rong2, CAI Wangdan1, ZHU Chengyan1, AI Huihua3, ZHANG Hongxia1
  (1.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Textile Fiber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2.Hangzhou Shuolin Textile Co., Ltd., Hangzhou 311100, China; 3.Xishuangbanna Ju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Xishuangbanna 666109, China)
  Abstract: Among silk fabrics in Chinese history, Dai brocade can reflect the highest technology level. With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s craftsmanship and patterns, it also has strong artistic expressive force and expresses national sentiments. With the increasingly stronger advo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erv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Dai brocade has received greater atten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protect Dai brocade.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 brocade pattern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the theme of the patterns and the color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Dai brocade from its decorative function, religious attribute and inheritan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i brocade manifest the local customs and conditions. Only 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 and fashion of Dai brocade can it achieve further and better development. It is hoped that the analysis of Dai brocade pattern and its application will be condu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Dai brocade, thereby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inority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subsequent design of Dai brocade.
  Key words: Dai brocade patter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val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ai nationality
  收稿日期: 20201206;   修回日期: 20210703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0135);浙江省“十三五”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浙教办函〔2019〕365号);浙江省“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浙教办函〔2019〕311号)
  作者简介: 汤琳(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纺织品设计研究。通信作者:张红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hongxiazhang8@126.com。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纺织业引入了自动化机器,实现了纺织品批量化生产的新模式。这一变化让传统的手工纺织品受到了强烈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在这样的市场趋势下,傣锦也未能幸免。为了保护傣锦,2008年傣锦被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傣锦进行了探讨研究。关于傣锦的图案艺术方面,果霖等[1]通过研究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傣锦在图案、色彩及纹样构成等造型方面的艺术特点,总结出傣锦两大流派的形成及其造型艺术特征是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李雅卿[2]通过对傣锦图案的题材及构成进行探讨,揭示了装饰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新设计方面,刘妃[3]将傣锦与现代服装及服饰设计进行结合,通过对傣锦图案特点的分析,展开了傣锦面料、图案和色彩在服装上的再应用;花俊苹等[4]从傣锦的图案、色彩、材质和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了傣锦和女包的融合创新设计思路。由于傣族人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因此在傣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意义。井菲等[5]通过对傣锦的织锦特点和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进行研究,阐述了如何将傣锦从具象和意象的角度与现代服饰设计进行结合。
  本文以傣锦的艺术特征和应用为核心,对傣锦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一种结合传统和时尚的多元化视角对傣锦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傣锦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1 傣族织锦概况及其发展现状
  1.1 傣族织锦概况
  早在一万年前傣族的祖先就已经居住在现云南与缅甸交界的广大地区[6]。傣锦是傣族人民利用丝、棉、毛、麻、金丝线等材料,使用傣族传统木架织机,通过提花、织造等工艺制作而成的长条状织锦。与大多数的织锦一样,它是通过两种及以上不同色彩的经纬线交织形成特定的图案。其最大的特点是“通经断纬”,并且傣锦有较多的缎纹组织进行图案提色,其织锦表面平整,图案清晰有致。傣锦大多采用棉、麻、丝、毛这四种天然原料,其中以棉为主要原料,因此傣锦的质感大多较柔软。早在唐宋时期,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用木棉果纤维进行纺纱,再利用纺好的纱线进行傣锦的织造。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傣族人民还会在傣锦中加入金丝加以点缀。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农耕文化的影响,傣锦通常由傣族妇女织造而成。傣族是以爱美著称的民族,其美学观念早已形成[7]。在日常的劳作之余,心灵手巧的傣族妇女会在傣锦上织出各种不同的图案。例如高洁的荷花、笔直的椰树、美丽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妙曼的傣家姑娘、神圣的佛塔等[8]。这些图案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傣族妇女吃苦耐劳、美好纯真的品质。傣族织锦既是展现傣族妇女技术的平台又是展现民族魅力的平台[9]。
  1.2 傣族织锦发展现状
  目前,针对傣锦的资源利用主要倾向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其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转化率不高[4]。与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傣锦大多是通过家庭式传承和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傣锦技艺在慢慢地流失。并且,傣锦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傣锦技艺的傳承空间较为狭窄。外来文化的入侵和经济效益的不理想,让越来越多的傣族年轻人不愿意长年累月地静下心来学习傣锦技艺。这也导致了会傣锦工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也面临着失传。另外,由于傣锦在当地是纯手工织造,其织造过程十分复杂,因此傣锦的制作效率低下,产量较低,使得傣锦变成了“稀有品”,加之成本也较高,导致傣锦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受众面较窄。这些问题让傣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傣族织锦纹样的艺术特征
  傣锦纹样种类较多,不仅受到了当地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还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纹样元素。傣锦纹样大多来源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元素,再通过简化、抽象化的艺术手段加以改变,在纹样中融合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意味,形成具有傣族民族特色的傣锦纹样。本文从傣锦的组织形式、纹样题材和色彩特征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傣族织锦的图案分布形式
  按其组织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单独式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及骨格限制,有均齐式和均衡式两种,是一种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的装饰纹样,也可以作为连续纹样的单位纹样,如图1所示。相较单独式纹样来说,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会更加具有规律性,同时它们所表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一些,图案表现力也更强。二方连续纹样是以一个单位纹样向左右或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复制,形成具有规律性的反复排列。这一形式的图案在傣锦中通常会运用在服饰和佛幡中,如图2所示。四方连续纹样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纹样组成,并且向四个方向重复延伸扩展而成的图案形式。四方连续纹样使纹样图案无限延展,图案单元联系紧密,因此其装饰性较强,也更为复杂多样,在打破视觉效果的限制同时,又让人可以感受到图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面料整体上更具吸引力,如图3所示。
  2.2 傣族织锦的纹样题材
  2.2.1 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指非写实性规则图案的一种概括性称谓,包括对自然界景物的写实,变形夸张,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构思创造出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典型纹样[10]。几何纹样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装饰性纹样之一,具有简约、大气、有规律性等特点。傣锦中常用的几何纹样有棋格纹、菱形纹、八角纹、万字纹等,如图4所示。以八角纹为例,八角纹就是将纹样平均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个子单元图案都由同一个图案元素组成,然后将这一子单元图案经过旋转复制和排列,形成了八角纹。傣锦中的八角纹通常出现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锦中,构图方式为四方连续,形成块状图案组成精彩的图案群[11]。八角纹一般都采用两种纱线织造而成。   2.2.2 人物纹样
  傣锦对于傣族人民而言,不仅是日常使用的纺织品,更是表达了他们喜怒哀乐的艺术品。生活离不开人,因此人物纹样也在傣锦中被广泛运用。人纹通常会与动物纹样、建筑纹样或者几何纹样等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场景,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如图5所示的象驮诵经亭等。在人物纹样中,较为常见的有舞蹈纹、骑马纹、舞象纹等。以舞蹈纹为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长用唱歌跳舞的形式传递情绪,傣族女性热烈而曼妙的舞姿也以图案的形式被记录下来。舞蹈纹用线条勾勒出女性纤巧的身姿,整体图案画面具有动态美,展现出女性的优美,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情趣,如图6所示。
  2.2.3 动物纹样
  傣锦中的动物纹样最初来源于动物图腾,并且在千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从图腾象征转化为了审美意识。傣锦最为典型的纹样是孔雀纹和大象纹,如图7、图8所示。除这两者之外,龙纹、马纹、狮纹、鹿纹等动物纹样在傣锦中也会有所运用。在傣族人民眼里,孔雀是高贵、优雅、善良的象征,寄托了傣族人民真善美的意愿。孔雀纹在傣锦中,通常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采用黑白配色,多角度呈现出孔雀优美的身姿,寄托了制作人的美好祝愿。此外,大象在傣族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象象征着稳重、踏实,给人一种深沉而稳重的感觉。在傣锦的设计中,大象通常不会单独形成纹样,而是与别的一些元素进行搭配,形成一种宗教寓意。通常可以看到象驮宝塔纹、象驮诵经亭纹,这样的纹样会与花草进行结合,使图案有着庄严肃穆感觉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诗情画意。
  2.2.4 植物图案
  傣锦图案中,植物纹样通常会与其他纹样搭配使用,但也有少数会单独使用。比较常见的植物元素有菩提树、八角花、四瓣花等,傣族人民会将它们进行抽象化设计形成纹样,融入傣锦当中,如图9[11]所示。这些植物纹样表现出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表现出了他们对宗教的信仰。植物纹样在傣锦中一般用作装饰性图案,部分也会带有一些宗教意味。例如菩提纹样象征着佛教,它通常会与双鸟纹形成一个整体纹样,通常称为“菩提双鸟纹”,如图10所示。在傣族人民看来,菩提是纯洁、神圣、高贵的象征,双鸟则是幸福美满的象征。菩提双鸟纹象征着吉祥如意,它渗透到了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
  2.3 傣锦的色彩搭配
  对于同一图案,不同的色彩会赋予图案不同的意蕴。对于傣锦手艺人来说,色彩的搭配应用是他们要掌握的必修课。每幅傣锦往往只用三至五色丝线组成图案[12]。傣锦的色彩運用了原色、纯色、互补色和对比色等,使图案的色彩感强烈而博人眼球,让傣锦看上去十分鲜艳明亮,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傣锦因为所在地区不同,因此两者的色彩特色也有所区别。由于西双版纳傣族区地处偏远,与外界的纺织文化沟通较少,因此西双版纳傣锦在色彩搭配上保留着最原本的民族特色。一般来说以白纱线通经,红、黑色纬线织花[13]。基本上是白色或者浅色的底色,再配以黑色或红色的纹样,有时也会将两种颜色穿插使用,如图11所示。德宏地区的傣锦在色彩上则会有一些创新应用,层次更加丰富。在德宏地区,比较常见的是多色傣锦,以黑色为底色,配以红、绿、黄、蓝等纯度较高的对比色,增强视觉效果,如图12所示。通常也会在黑地上搭配使用深绿、草绿、桃红、大红、明黄、橘红等颜色的花纹,并以褐色勾勒纹边,加上白色作为纹样隔断,这样反衬施色使本来看起来对比强烈的两个颜色更加协调[14]。
  3 傣族织锦的应用分析
  3.1 傣族织锦的装饰性应用
  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傣锦通常作为装饰性面料在服装服饰和家纺用品中出现。在傣族的传统服饰中,傣锦经常会出现在服装的衣襟、领口、袖口及下摆处,其纹样主要以二方连续的几何纹样为主,且纹样比较完整,具有象征意义。傣族服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筒裙,是傣族妇女服饰的一个典型标志,如图13所示。筒裙上的纹样为二方连续的几何纹样,让筒裙充满韵律感和美感的同时,又有丰富的傣族意蕴。除了服装之外,由于傣锦做工精细,成品耐用、厚实,因此在日常的家用纺织品中也十分常见。傣锦通常会用于窗帘、被套、坐垫、桌布等用品的制作,如图14所示。其纹样丰富多样,寓意吉祥,色彩也较为艳丽,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
  3.2 傣族织锦的宗教性应用
  傣族是一个充满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受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比较大。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傣锦也经常作为佛幡等祭祀品被使用。这里的傣锦用傣语称作“董”,是傣族人们生活中较长的工艺品,一般长10 m左右、宽30 cm左右[15]。傣锦制成的佛幡图案大多以寺庙建筑、佛塔等为主,再配以孔雀、大象、菩提树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是傣族人民对佛教信仰虔诚的体现,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与向往。佛幡是傣锦中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并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技艺的工艺品[16]。
  3.3 傣族织锦的传承性应用
  傣锦是傣族民族文化的缩影,是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的象征,傣族的文化价值也正是傣锦这一古老的手艺延续至今的重要因素。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日渐重视的情况下,将傣锦的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在提升人们对傣锦关注度的同时,也宣扬傣族的民族文化。在傣锦的传统技艺和现代的审美文化融合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傣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傣锦的创新设计与应用。以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为例,该中心一直以来秉承弘扬非遗民族文化、传承大国匠人精神的理念。在傣锦的创新方面,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中心也有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如图15所示。在服装方面,通过对服装版型的改良及傣锦纹样的融合设计,使得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如图16所示。除了服装之外,傣锦在女包和文创产品中,通过拼贴、留白等艺术手法,对产品进行了创新设计,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同时,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如图17所示。只有在历史性和创新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保留傣锦传统意蕴的同时做出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性改变,才能让傣锦和傣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4 结 语
  傣锦是傣族人民的智慧产物,是历经千百年演变形成的文化产物,是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总结。傣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但傣锦在效率、成本等方面仍有局限,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傣锦需要通过创新转型,打破原来的发展壁垒,才能重获生命力。本文通过对傣锦纹样的组织形式、题材和色彩特征进行艺术特征分析,同时对傣锦在装饰性、宗教性和传承性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傣锦和傣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献出一份力量,也希望为今后从事傣锦相关研究设计的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果霖, 张天会, 顾丽春, 等. 傣锦流派发展渊源与造型艺术初探[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 8(1): 104-109.
  GUO Lin, ZHANG Tianhui, GU Lich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rigin and plastic arts for Dai brocade genres[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4, 8(1): 104-109.
  [2]李雅卿. 詩意傣锦文化: 浅析云南傣族织锦图案[J]. 汉字文化, 2019(18): 160-161.
  LI Yaqing. Poetic Dai brocade culture: analysis of yunnan Dai brocade patterns[J].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2019(18): 160-161.
  [3]刘妃. 傣锦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再应用[J]. 美术文献, 2018(3): 114-115.
  LIU Fei. Re-application of Dai brocade pattern in costume design[J]. Literature of Fine Arts, 2018(3): 114-115.
  [4]花俊苹, 陈宇刚. 云南傣族织锦元素在女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9, 29(5): 61-64.
  HUA Junping, CHEN Yugang.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Yunnan Dai people’s brocade elements in the design of female bag[J].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29(5): 61-64.
  [5]井菲, 郝云华, 赵媛媛. 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及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J]. 中国报业, 2012(16): 32-34.
  JING Fei, HAO Yunhua, ZHAO Yuanyuan. Dai brocade of Xishuangban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J]. 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2012(16): 32-34.
  [6]胡绍华.傣族风俗志[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
  HU Shaohua. Dai Folk Records[M]. Beijing: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ess, 1995.
  [7]高乐. 云南傣族织锦纹样与织造工艺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12.
  GAO Le. Research on Dai Brocade Pattern and Weaving Technology of Yunnan[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2.
  [8]范婕. 西双版纳傣族织锦技艺生活性保护研究: 以曼乱点村为例[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0.
  FAN Jie. Study on the Life Protection of Dai Brocade Handicraft in Xishuangbanna: Take Manchaodian Village as An Example[D].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0.
  [9]李蓓. 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工艺: 傣族手工织锦[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6): 113.
  LI Bei. Colorful ethnic traditional craft: Dai handmade brocade[J]. China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Guide, 2010(16): 113.
  [10]谈放.民族图案在时装设计中的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 2001, 14(4): 3.
  TAN Fang. Application of ethnic patterns in fashion design[J]. Journal of Zhenjiang College, 2001, 14(4): 3.
  [11]骆鋆墁. 傣锦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创新运用[D]. 北京: 北京服装学院, 2013.
  LUO Yunman. Research on Dai Brocade and Its Innovative Application in Clothing Design[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 2013.   [12]张丽云. 质朴精美的傣锦艺术[J]. 文化月刊, 1995(7): 60.
  ZHANG Liyun. Plain and exquisite Dai brocade art[J]. Culture Monthly, 1995(7): 60.
  [13]龍博, 赵丰, 吴子婴, 等.云南傣族织锦技艺的调查[J].丝绸, 2011, 48(12): 53-57.
  LONG Bo, ZHAO Feng, WU Ziyi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Dai nationality’s brocade skills in Yunnan[J]. Journal of Silk, 2011, 48(12): 53-57.
  [14]赵毅, 黄心杨. 德宏傣族织锦艺术[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3(3): 9-12.
  ZHAO Yi, HUANG Xinyang. Dai brocade art of Dehong[J]. Journal of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2014, 23(3): 9-12.
  [15]李纬霖. 傣锦的社会功能及变迁: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1(3): 8-9.
  LI Weilin. Social functions and changes of Dai brocade: a case study of Dai minority garden in Xishuangbanna[J]. Journal of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2012, 21(3): 8-9.
  [16]王林, 尹健康, 曾慧. 傣族织锦的艺术特征与传承[J]. 山东纺织科技, 2020, 61(1): 45-46.
  WANG Lin, YIN Jiankang, ZENG Hui. Artistic features and inheritance of Dai brocade[J]. Shandong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61(1): 45-46.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山装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在传播中华民族精神中充分发挥了服装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体现了其中正、坚韧、庄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文章以中山装“后中不破缝”为切入点,与西装后身结构进行差异性比较,通过对中山装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要点、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四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探究了中山装后背结构设计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蕴含,提出了中山装“后中不破缝”之时
摘要: 目前针对民国时期的陆军军服法令研究较少、资料不齐,不利于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发展。文章基于史料、文献整理,对民国时期陆军军服法令中军衔章进行组织结构分析。研究认为:民国时期1912—1936年共颁布四次陆军军服法令条例,与之相应的军衔章款式不断进行改良,品类等级划分明确,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审美趋向西式。陆军军服法令中军衔章造型分为二个时期,一是1912—1928年由简至繁模仿期,二
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需求催生出健康管理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居民健康管理平台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典型形式,更多依赖于信息化市场的开发,目前其功能定位是信息技术切入健康服务领域的功能性补充,其切入点主要为健康数据采集、关键指标处理、医患信息互动3个方面。基于国内市场各类健康管理平台的功能体验,可以将其分为综合型、垂直型、社区型3个大类。健康管理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和多样化的数据分析构建起居民的健康自我管理环境,而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与行为干预是实现健康管理效能的内核。凸显健康管理平台的特异性定位,以及完善健康管理平台的
摘要: 文章采用图像分析法对近十年400余件Mary Katrantzou、Peter Pilotto等品牌服装的线元素深度视错觉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了线元素深度视错觉图案的造型特征,探讨线元素在服装深度视错觉图案中的设计方法和线元素深度视错觉图案的造型组合。研究认为,线元素深度视错觉图案的造型组合主要有一开一合、双开双合、三开三合、多开多合四种组合方式,多开多合的构图主要有对称式、均衡式、渐变式、
依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参考丹麦卫生技术评估中心制定的Mini-卫生技术评估清单,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准入评估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医院评估、器械评估、患者评估、机构评估及经济评估等5项指标、26项内容。实际应用中,确保了所承接的临床试验能在规定时间节点内顺利完成,并保障了试验质量和受益者权益。
摘要: 黎族文身作为黎族传统文化独特的一种民族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载体,反映了黎族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原始宗教信仰。文章在对黎族文身文化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黎族文身艺术的发展、分析文身艺术的文化特征与象征意义,对黎族文身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将黎族文身图案与现代服饰中的泳装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增添现代服饰泳装中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此次创新应用设计将黎族文身融入现代泳装设计之中,为传统黎
目的探索提供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撑,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建设,实现新医改背景下的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方法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互通成果与区域卫生健康数据设计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结果构建了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三位一体”的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提供了高效协同的通道与支撑,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5%以上;基层就诊率从2018年的51.44%提高到52.74%。结论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有利于区域内医疗数据资源及知识的共享,对于提升基层医疗能力,推进医联体分级诊疗政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CT和MRI临床使用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医疗流程改进建议。方法利用信息采集装置收集CT和MRI动态数据,利用OriginPro 9.1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CT和MRI平均每日单台检查患者例数分别为92例和15例;1周内检查患者例数时间分布存在单天数量较多情况;CT和MRI总工作占比周分布分别约为31%和62%。结论CT和MRI均存在工作量分布不均匀、单台设备检测例数较低、1周内单天检测例数分布不均匀、非工作时间较长等问题。建议对每台设备工作量进行重新划分,使用患者预约软件合理分布
在自主船议题下,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已完成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简称《避碰规则》)的立法范围界定。本文就《避碰规则》立法范围界定的成果以及各参与方的观点进行说明和分析,并就《避碰规则》的后续修正要点进行展望。
上海市于2011年在全市建成16个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11个业务系统应用于该平台,并实现了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和共享。鉴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间数据交换量大、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并实践基于区域信息化平台的数据校验模式。本文阐述该校验模式的基本概念及运行方式,以2017年至2019年为时间跨度,采用数据规范率、数据上传率、数据均衡率的统计评价方法,对该校验模式应用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的市、区两级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