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职务犯罪初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1984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查工作是立案程序中最主要最大量的工作,是正确决定是否立案,从而实现立案阶段的刑事诉讼目的的关键,它既是立案的前提,又是立案后的侦查工作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的基础,其工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职务犯罪案件查办的成败。本文以当前职务犯罪初查为切入点,查找初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职务犯罪;初查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对策
  2012年9月12日,最高检下发了《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初查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就初查工作进行了规范。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初查是案件正式进入诉讼程序之前的一个重要阶段。笔者结合近年来查办职务犯罪的实际,试就初查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应对策略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一、现阶段初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线索管理不尽科学,影响成案率。在职务犯罪初查中,案件线索的管理和评估是一项基础内容,后续的调查工作就是围绕线索展开的。当前,初查工作中,有的单位对案件线索的管理环节过多,分析评估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案件线索的成案率。此外,如何拓宽案源渠道,尽可能地获取详细的、高质量的案件线索,也是目前职务犯罪案件初查工作的瓶颈之一。只有广开渠道挖掘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对案件线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准确的评估,初查工作才能有米下锅。否则,初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初查计划过于简单,具有盲目性。初查工作中,制订详细周密的初查计划具有统筹全盘的重要意义。实践中,有的将初查等同于简单核对,不重视制订初查计划,未认真按照线索评估分析时所确定的目的、方向、方法进行周密考虑和筹划,就随意地、盲目地开展调查,急于接触被查对象,常常打草惊蛇,产生“夹生饭”案件;有的仅仅制订简单通用的初查计划,未及时按照已发生变化的案件信息作出相应调整和完善,致使初查工作出现偏差,陷于既深入不了又放不下的困境。
  第三,工作纪律不明,影响办案效果。初查作为侦查工作的向前延伸,是一项极其谨慎、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但实践状况差强人意。有的缺乏保密意识,在初查中使被举报人有所察觉并有所举动,导致证据的损毁灭失,或者找举报人或者举报单位公开调查,使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人为流失”;有的侦查意识不强,初查后怕承担风险而迟迟不予立案,使侦查措施滞后,给犯罪嫌疑人以串供、毁证的机会,影响了案件的突破;有的责任意识淡薄,不严格执行初查期限,办案效率过低,或者滥用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造成执法违法的不良影响。
  第四,证据意识不强,埋下质量隐患。初查作为立案前的初步调查工作,与立案后的侦查紧密相连,应该以获取证据为核心,围绕着证据的获取、甄别、固定和完善来开展。然而,初查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证据效力的降低。有的在收集证据时,未能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去把握,对一些关键证据未及时调取而导致证据灭失,影响了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有的取证时粗枝大叶,忽视对相关物证、书证的获取,导致日后再补充证据时相关证据已灭失;有的询问不到位,关键证言漏记,给犯罪嫌疑人翻供、证人翻证留下了机会。
  二、查找职务犯罪案件初查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检察机关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质量不高,总体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检察机关不能严格执法。但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既有主观上存在执法不严的因素,也客观上存在的“地方保护”原因。如客观上表现为一些当地领导层中存在的“行政干预”,甚至于还有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等,但笔者认为类似上述的客观因素并非主要原因,而检察机关执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原因是主要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原因。由于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都把检察业务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因此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也就自然成了检察业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于是有些检察院便把“立案数量”作为工作标准之一,有的直接或变相地规定了“办案指标”,甚至对完不成指标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这样,无形中就给办案人员施加了压力,从而产生了“紧迫感”。在办案过程中,为了完成任务数就想办法搞一些“凑数”案件。这就给以后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埋下隐患,最后又不得不为处理这类案件找台阶下。
  第二,存在着重口供,轻证据的原因。从检察机关近年来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实际情况上经常看到,一些办案人员在具体侦查工作中还缺少证据意识,总是习惯于先拿下口供的作法,认为只要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突破了,就意味着案件成功告破。而现阶段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较强,所以他们往往正是抓住了某些办案人员的这一弱点,采取“先守后攻”的办法进行反侦查活动。侦查阶段,涉嫌职务犯罪的嫌疑人为对付侦查人员的侦查,往往采取以下办法:一方面承认其部分犯罪事实,麻痹侦查人员,先稳住阵脚,目的是避重就轻,避免侦查人员的进一步深挖;另一方面嫌疑人又把希望寄托于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伺机准备翻供,在公诉或开庭质证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新情况”,使得办案人员始料不及。因此,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应当成为检察机关侦查人员在办案中始终把握的基本原则,不要一拿下口供,就固步自封,而是要十分注重和及时固定一些关键性的证据,注意对间接证据的收取,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真正把案件办成“铁案”。
  第三,存在着重分工,轻协作的原因。检察机关对查办涉嫌职务犯罪案件实行的是侦查、起诉分设制度,强化了内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这无疑是一条成功的工作经验。但是,这种工作机制往往会使办案人员在查案中重视分工而轻视协作,从而为侦查办案带来的一些问题:如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由于侦查部门和审查起诉部门对案件的适用法律、证据固定的出发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出现工作分歧。
  三、提高职务犯罪案件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检察机关提高职务犯罪案件质量,必须改革办案的考评标准,将“三率”即“立案率、起诉率、判决率”作为考评自侦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三个环节进行重点把握:
  第一,在侦查环节上围绕证据搞侦查,解决“立案难”,确保“立得准”。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一般具有智商高、反侦查能力强、突破难的特点。办案人员在查处此类案件时,应围绕证据搞侦查。办案中,应注重在侦查技巧上下功夫,采取巧用谋略、外围取证、重点突破法。对举报材料中线索模糊的,一般采用秘密、快速侦查、了解知情人,在不惊动被举报人的情况下,获取外围证据。
  第二,在起诉环节上应加强侦查与公诉部门的配合,详审细查固定证据,解决“起诉难”,确保“诉得出”。审查各种证据,使之形成证据锁链是出庭胜诉的关键。对于凡是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均应坚持侦查部门与公诉部门进行配合,在审查案件证据时,两部门的案件承办人均应坚持审查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关联性,使之形成链条,互相应证。特别是受贿案件,尤其是窝案串案,涉案人员多、犯罪数额大、账目复杂,需要做到帐证之间相互对应,书证与供述相一致,书证与人证相吻合,被告人供述、辩解与其他证人证言相统一,才能堵塞其翻供的退路。
  第三,在公诉环节应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共同应对“判决难”的问题,确保案件能“判得了”。对重大、疑难案件引入适时介入侦查机制,解决自侦案件立案难的问题。2008年以来,我院开展“公诉引导侦查、提前介入”工作以来,坚持起诉部门适时派主诉检察官提前介入侦查活动,从庭审对证据的要求引导侦查人员调查取证,收集固定证据,做到立案环节早勾通,侦查环节慎行动,及时将证据的疑点排除,提高了办案成功率。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行侦诉换位思考机制,解决职务犯罪案件存在的起诉难问题。证据是公诉的关键,整个检察机关应树立证据意识和侦查为公诉服务的观念,实行侦查、起诉换位思考机制,开展换位诉辩对抗赛等活动,以彼此体验各自职责的异同,实现对证据要求的勾通,形成靠证据取胜的共识。二是要实行技术部门协助出庭制度,用科技手段,证实犯罪,解决职务犯罪案件“判决难”的问题。依靠科技手段在庭审中证实犯罪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对复杂、技术含量高的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要做到派技术鉴定人员出庭作证,依靠展示技术鉴定的证明效力,证实犯罪。
  (作者通讯地址:辽宁省普兰店市人民检察院,辽宁 普兰店 116200)
其他文献
摘要:打击与防范未成年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犯罪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检察机关不仅要严厉惩罚犯罪,更要体现对未成年人特殊权利保护。实际工作中,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形成原因更加复杂,检察工作面临新的难题。因此,检察机关应当根据未成年人涉案特点,严格把握宽严相济政策,改进检察工作方法,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参与社会综合治理,从而全方位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未
期刊
摘要: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越来越多的被城市覆盖,在征地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屡见不鲜,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也对农民的生活和发展极为不利。所以,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农村征地问题规范化,有法可依,我国农村征地应该纳入法制轨道,对于其法制建设,应该提上日程。  本文从我国农村征地目前的情况及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目前征地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借鉴已有
期刊
引言:  罪犯入狱了,服刑情况如何,向来是公众想了解又不得而知的内容。“暗箱操作”、“花钱买减刑”、“官民狱中差别待遇”等声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严重损害着司法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如何规范当前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制度,杜绝制度背后的权力寻租,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对在刑罚
期刊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它旨在通过鼓励犯罪分子自动投案,如实交代罪行,一方面它促使犯罪分子悔过自新,不在继续作案,另一方面使得案件得以顺利侦破和审判。该项制度对于节约国家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有效实现预防犯罪、保护法益的刑罚目的和贯彻、落实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刑法第67条之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该自首条
期刊
在公诉活动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对于被害人的效力问题,如果效力问题未能及时的得到回应,那么公诉的作用显然就会得到减弱。那么对于被害人的效力可以怎么样呢?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刑事诉讼是处于平等对抗地位、有纠纷的双方向处于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诉其纠纷,并请求裁判方解决其纠纷的活动。  一、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有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
期刊
量刑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依法就其适用的刑罚种类、幅度及执行方式等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建议。量刑建议是检察机关公诉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展的。根据以上两个《意见》,从2010年10月1日起,全国各地检察院全面推进
期刊
【案情】:李某年满18周岁,刚刑满释放不久。2013年7月11日晚6时许,李某窜至漳州市芗城区江滨路海西排档城内“阿中排挡”找陈某,以要和陈某讲话为由将其叫到该排挡附近。对于刚年满16周岁的陈某来说,劣迹斑斑的李某的到来无疑让其产生了恐惧与不安,陈某隐隐感觉到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果然,李某劈头就问陈某身上有没有钱,陈某说没有。此时,李某见陈某左手无名指戴有一枚戒指,便对陈某说:“借我戴几天”,陈某
期刊
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它们既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财产刑能够加大犯罪的成本,对贪利型犯罪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遏制作用。因此,财产刑能否得到切实地执行关系到刑罚预防犯罪的效果能否实现。  一、财产刑的执行现状  (一)财产刑在刑法条文中的分布  我国1997年刑法中共有147个条文规定了罚金刑,占全部分则条文数(350条)的42%,59个条文规定了没收财产刑,占全部分
期刊
邓州市作为一个人口和农业大市,下辖28个乡镇办、606个行政村、183万人,关注农民、农村、农业等涉及民生的问题显的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几年来邓州市检察院查办村级职务犯罪的情况,以反映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为切入点,找出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引起村官职务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当前控申举报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经调查发现:2009年至20011年,邓州市纪检部门受理反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社会上对0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同命不同价”规定的抨击越来越激烈,《解释》的规定是否真的违宪,“同命不同价”是否真的不合理。本文,我将从死亡赔偿金的本质出发,结合法律上的生命意义,对“命”与“价”进行详细论述,在结合法理及法学界普遍学说的基础上,阐述《解释》关于“同命不同价”规定的合理性,正面解析“同名不同价”的内涵,纠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