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分析(三) 新课程高考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及对策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本轮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那么,在高考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呢?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引起了中学历史教学界的普遍关注。请看2006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广东卷的一道试题。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皿)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下图为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这道题目阅读量不大,每段材料仅二三十个字,文字浅显,几处不易理解的实词都加了注解,并且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理解。这是考查学习过程的第一步——阅读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是考查怎样把获得的信息完整地表述出来。根据题目要求,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因此,不能按材料顺序叙述,必须将材料中的信息作一番整理,按类别排列信息如下:
  食物种类——干饭类和浓汁类;
  餐具——豆,筷子,餐叉;
  饮食习惯——食品摆放和食具使用规矩;
  饮食礼仪——接待宗族和宾客的不同方式。
  以上考查了学习过程中运用“由此及彼”的方法和分类表述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是考查学习过程中怎样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分析表层信息的深层含义。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描述历史现象,而是通过现象分析其中蕴含的社会本质。就这道题目而言,透过饮食礼仪分析其作用、实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分析如下:
  作用——饮食之礼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
  实质——周代的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别、贵贱有序的思想。
  再如,2007年广东省首次实行新课程高考,在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请看下题: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这道高考试题同样具有阅读量较小、浅显易懂的特点,并且更加生动,非常巧妙地提供了新的情景——明代的社会生活状况。重点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第一问考查运用材料提出看法证明观点的方法,即“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第二问结合学生已有的关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讨论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难度较大,解题思路和方法如下:
  第一步,写出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经济方面,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思想方面,明朝后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二步,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深入分析影响。“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朝后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导致社会生活领域出现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第三问,比较全面地考查如何运用不同材料研究历史的方法,要求考生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解题思路如下:
  ①在历史研究中,官方文献、学者著作一般可以引用,证明观点或事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因此,材料一、二证明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是可信的。
  ②材料三、四分别引自当时的小说,对此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另一方面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还应进一步深入分析思考,材料三、四分别举出“周胜仙、孟玉楼”为例,从论证方法看属于“枚举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比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显著不同地位,进而得出结论——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二、教师应对策略
  
  以上两道试题,充分反映出高考加大了对“过程与方法”考查的力度,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对此,在教学和高考总复习中,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注重具体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全面捕捉信息的能力
  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全面”获取信息。为什么不能“全面”?就是不会或者没有形成按顺序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1.按空间顺序观察的方法
  例:分析《隋唐大都会和手工业分布图》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中有关手工业行业及其分布,学生一般都感到比较零散、琐碎,记忆效果较差,表现为记不住、记不全、记不牢、不会用等。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思路与方法:
  第一步,从图例中捕捉信息,核心要求是“全面”,即“最大限度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观察图中有几个大都会。方法是按照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依顺时针顺序观察,依次找出成都、长安、洛阳、汴州、扬州、广州六个大都会;接着,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找出产绢的定州、宋州、亳州;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找出产锦的益州、宣州、扬州、苏州、越州;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找出生产白瓷的邢州、生产青瓷的越州;最后,找出集生产铜镜、造船、织锦于一地的扬州。
  第二步,挖掘图中隐含的信息,核心要求是“深入”,即“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分析图中信息的特点”。具体方法是,指出隋唐手工业行业及分布有何特点、哪个城市最突出。分析第一步获取的信息,可以概括出隋唐手工业有以下特点:①手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运河沿岸;②丝织业分布最广,呈现出南锦北绢的特点;③瓷器生产具有南青北白的特点;④扬州的地位最突出。分析得出上述结论,对隋唐手工业的认识就做到了“由表及里”,体现了“通过分析表层信息获取深层含义的思维过程”。
  第三步,对重要信息合理发挥,要求是“全面加发散”。方法是分析扬州为何如此突出。多数学生对此能够指出,扬州的地理位置重要,处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由扬州的地理位置发散思维到时间概念,追溯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有了发展,扬州所处的三吴地区是江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隋唐时期,扬州成为长江流域工商业都市中心,到了唐朝后期,经济发展超过长安、洛阳,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
  《隋唐大都会和手工业分布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比较复杂的插图,以上读图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适用于阅读同类插图。
  2.按时间、空间顺序相结合的方法
  例: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下图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这是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准确回答这道题就运用了以上读图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步,按时间、方位顺序观察。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开放的口岸由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开放的口岸分两步观察:
  ①由北向南沿海岸岛屿有:营口、天津、烟台、淡水、台湾、汕头、琼州;
  ②由东向西沿长江有:镇江、南京、九江、汉口。
  第二步,由表及里,概括归纳以上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开放的口岸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开放的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3.按事物分类的方法
  例:见本文开始所举2006年广东高考试题。
  4.按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的方法
  例:见本文下面所举2007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问第⑤步分析。
  (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能力
  例:2007全国卷一
  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2)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解题思路及过程、方法如下:
  第一步,根据材料——图例,按从北到南的顺序,依次观察指出上京、中都、中兴、临安四个都城。反映出金从上京迁都燕京的历史史实。同时,反映出宋金议和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第二步,材料二阅读量较大,并且有些关键词句有一定难度,加大了提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呈现出和2006年高考试题不同的特点。
  ①简化材料,按照标点(句号)将材料二分成以下三段:
  1153年,……“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1151年,……“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第一段信息:反对迁都的理由;
  第二段信息:赞同迁都的理由;
  第三段信息:迁都后燕京的布局和影响。
  ②按照标点(分号)将第二段分成4层。
  ③找出每一层中的关键句子,获取全部有效信息。
  ④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有效信息的深层含义,概括归纳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上京僻在一隅”——不便于统治;
  “燕都地处雄要”——战略要地,控制全境,便于南下;
  “燕京人物蕃息”——人文昌盛、经济发达、物产丰饶、交通便利(注意关键词“人物”指的是“人”与“物”)。
  “根本在山南之燕”——金的战略目标与辽不同,批驳反对迁都者。
  ⑤将第三段分成两部分:
  A.排除无效信息——“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
  B.凸现历史影响——“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C.获取全部表层信息。
  “寝忘旧风”——改变了落后的风俗习惯;
  “燕饮音乐,皆习汉风”——采纳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
  D.深入分析。从共性的角度分析,迁都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从个性的角度(结合具体问题分析),定都对北京有何作用?
  加速北京地区发展,为以后元、明、清定都北京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根据风速的多时间尺度特性,在风能转换系统非线性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频率分离原理建立风能转换系统的双频环模型.在优化控制理论指导下,以额定风速以下的风能最大捕获为目
化学教学回归实验室,将化学学习回归认识的原点,回归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的原点。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实验探究成为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目的:探索PBL与EBM相结合的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构建普外科教学新模式.方法:以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0级5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PBL与EBM联合教学和传统教学,评估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课堂引入时的“猎奇”现象就是一种表现。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课堂引入时的简单性、科学性、实用性、有
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诞生5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和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人大>杂志社和<人大
特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培养目标,还必须有相应的培养模式。而在现阶段,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高校护理专业还是一个新兴的方向,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而学校
阐述了人格特征的含义,并从甘愿冒险、坚持不懈、充满好奇等7个方面论述了化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格特征,并列举案例进行了佐证。
国内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极为复杂,基于单一学科视角的理论分析方法困难重重,为此从多学科角度提出一个多元逻辑分析框架,并以广州高校毕业生为例对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结果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应从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规范微型化学实验和实施化学实验绿色化技术3个方面进行深入开发和推广,以利于《普通高
应用化学专业课涵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给双语教学实施带来相当难度。应根据专业特色自编教材,重视给出课外教材与参考文献,忌将中文教材硬译,忌将教材整理成会议论文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