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之外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之后的练习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不同角度了解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中数字之间存在的一般规律,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235×9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够简便计算。”备课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方框里填的数要和235凑成整百或整千的数就可以了。可是课堂上一个学生的不同声音却让我茅塞顿开,顺势将题目进行了变化和拓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填65,因为填65算式就变成了235×9 65×9,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235×9 65×9=(235 65)×9=300×9=2700,这样计算就简便了。
  生2:还可以填165,因为235 165=400,用400×9也很简便。
  生3:老师,还有很多种填法,如265、365、465、565、665……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里所填的数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谁能全面地概括一下?
  生4:因为235×9 □×9=(235 □)×9,只要把括号里的数凑成整百或整千的数,就能使算式变得简便了,所以□里可以填65、165、265、365、465……
  生5:减法也可以简便计算呢!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全面,很有道理!想一想,如果将这题的加号改成减号,□可以填哪些数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顾不上举手就纷纷报出了答案——可以填35、135。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接着准备安排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可是转念一想,变成减号的题目应该还有很多答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整百的数上。于是,我再次问学生:“难道就这两种填法吗?再动脑筋想一想,□里还可以填什么数?”学生先独自思考,再讨论交流,然后思维之门就像瞬间被打开了一样,精彩的回答一个接着一个。
  生6:老师,我想到了,还可以填234,这样算式就变成了(235-234)×9=1×9,很简便。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佩服!同学们,请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生7:老师,还可以填225,这样算式就是(235-225)×9=10×9,也很简便。
  生8:还可以填215、205、195……填上这些数字后,算式就变成了20×9、30×9、40×9……这样也能使计算简便。
  生9:老师,我还想到□里可以填233、232、231、230等数,这样算式变成2×9、3×9、4×9、5×9……这样口算起来很方便。
  生10:真的很简便,背背乘法口诀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赞同)
  ……
  多么可贵的不同声音,多么精彩的回答,多么有意义的思维拓展啊!有时候真是不能小看学生,他们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的。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时间,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最低的时候,但却由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成就了课堂教学的精彩。题目的巧妙变化和有效拓展,不但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课前预设是教师上课的首要环节,必须建立在扎实研究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但却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是动态开放的,更是随机生成的。其间,学生可能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或是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想法和问题却是课堂上最佳的教学契机,也是教师发挥教学机智非常难得的机会。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自身的凝聚力、亲和力、创造力,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思考、探索,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可能出现更多预设之外的精彩。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多选择灵活性、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闪现的亮点,挖掘出更多的精彩,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课上“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探索
练习课在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同时,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练习课?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上学期有幸聆听了张冬梅老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让人眼前豁然开朗,不觉感叹:“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这么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一、引人入胜的“起调”  (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补充完整,然后介绍算式也可以对称)  师(出示2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习的效率。“认识百分数”一课,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直接讲授百分数的概念,导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
常规教学片断:  1.揭示相关联的两种量的意义。  2.出示例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问题提示自主探究。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吗?  (2)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3)比值表示什么?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得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一样,都是80,
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1)学生真的会做十几减9这一类型的减法算式吗?在幼儿园大班时,学生普遍学习过十几减9,大部分学生告诉我都会做了,但学生真正理解了吗?他们的体验深刻吗?(2)是不是仅让学生按照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是不是缺少了开放性和延续性?如果强调了开放性和延续性,学生会放任自流吗?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描述:十几减9的退位
“少教精学”提倡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构建知识体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少教精学”体现的是新课程倡导“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理念,摒弃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
歌剧《卡门》创作于1874年秋,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它是全世界上演率最高、最受欢迎的歌剧作品之一。但该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充满情色诱惑、狂热血性和批判精神,这些特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使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在乔治·比才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变得长盛不衰。内容简介  这部四幕歌剧讲述了一个吉普赛姑娘——烟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教学案例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策略形成的规律,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解决问题 策略 培养 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27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问题解决”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提出来,并要
精彩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别具匠心的设计,如精彩的语言、精致的课件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巧”字上做文章,让数学课堂产生“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一、“一语激起千层浪” ——巧开讲  一首动听的音乐会在前奏时就引人入胜,形式多样的课前活动同样也能成为一节课美丽的前奏。课前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尤其是借班上课时更为广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旨在和谐课堂氛围,培养师生默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将数学知识的数量性与现实应用性进行结合,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应用能力的理念。但与此同时,因为应用题数量性与应用性的杂糅,而小学生思维仍处于具象思维占统治地位、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完全的阶段,对于应用题中一些复杂的语言文字、抽象的数量关系常常一筹莫展,这使应用题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从题目入手,以抽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