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校校刊的档案学价值

来源 :兰台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eyg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中国高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分析民国时期高校校刊的内容和特征基础上,从民国时期高校校刊记录的高校建设、迁移和发展的过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以及政策文件,档案内容多元化有益补充的师生爱国热情,以及作为研究人物档案翔实史料的先进人物和校友的事迹等四方面展开研究,深入探讨民国时期高校校刊的档案学价值。
  关键词:民国时期;高校校刊;档案学价值
  高校校刊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兴起,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从1916年的86所增加到1947年的207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当时信息和传播渠道尚不发达的时代,校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私立广州大学自1927年3月3日创办开始,长期艰苦办学,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民国时期的私立大学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公立大学的不足。《私立广州大学校刊》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私立广州大学办学的过程和各种细节,对于现在的校史编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民国时期高校校刊的基本特点分析
  民国时期较早的校刊主要有西北大学1913年创办的《学从》、南洋公学1915年创刊的《南洋》和复旦公学《复旦》,以及1917创刊的《北京大学日刊》等,为后期的校刊做出了引领。
  1.从办刊周期分析,民国时期高校校刊一般有日刊、周刊、月刊等,《北京大学日刊》是每日出刊,周期短、信息传播快。《私立广州大学校刊》为周刊,出刊时间在周末,对于下周的教育教学等事项都做好了一周的安排,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2.从办刊内容分析,民国时期高校校刊一般有公文、布告、会议录、校歷、文牍摘要、校闻(学校新闻)、论著、图书馆消息、文艺等栏目,具体内容包括教育部训令、广东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学院招考学员简章、专载、校务会议纪要、教务处报告、事务处报告、注册部报告、文书部报告、会计部报告、附中报告、附小报告、校友近况等。这些内容看似散乱无系统性,但往往是最真实、最立体、最详细的第一手资料,阅读后对于史实更为直观了解和深入体会,是校史研究有益的补充,具有较高的档案学价值。
  二、民国时期高校校刊的史料价值分析
  1.民国时期高校校刊记录了高校建设、迁移和发展的过程,是校史编研重要的档案资源
  高校的创建、迁移和发展过程是校史编研重要的信息资源,校刊记录了相应的时间节点和过程。民国时期很多高校在抗战中遭受损毁而被迫迁移他地办学,私立广州大学校自创办以来,于1938年、1940年、1942年和1944年分别迁往广东开平、台山、韶关和香港等地办学,直至1945年10月抗战胜利迁回广州原址复办,这些都在相应的校刊里有所记录。1946年12月1日出版的校刊所登《筹备经年、建筑半载之本校大礼堂工程已全部完满告成》记载了复办后建设大礼堂的过程,以及1947年10月1日《于大礼堂完成之后,本校继续分期扩建新型校舍》等。这些对于更好地研究私立广州大学校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学校发展中的经费筹措是办学的保障条件。私立广州大学经费筹集方式多元化,有自筹、募集和拨款等多种方式。建校初期由创办者陈炳权博士为主筹集经费。经费的另一来源是国内外的募捐,1935年5月26日的校刊“校闻”栏目刊登《本校为建筑新校舍在美募捐状况》,同时附上美国捐款者名单。值得特别肯定的是,1934年10月21日出版的校刊记载《教育部训令》第一二二八五号,指出由于学校自成立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由教育部核准,由广东省库拨放1934年度补助费六千元,专门用来补助理学院的建设。1947年10月1日的校刊首页刊登了《教育部补助本校设备费一亿元》。由此可知,私立广州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仅得到了省政府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认可,这是学校取得显著成绩的最好证明。
  2.民国时期高校校刊记录了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以及政策文件等,具有档案文献价值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中国高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校刊记载了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这些是高校办学质量最核心的要素和表现,同时还记载了当时颁发的政策和文件等,都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思想。这些记载的特点是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零散呈现的,虽不具有系统性,但都是第一手材料,具有详细真实的内容和精确的时间记录,是珍贵史料,是校史编研有益的补充和参考,具有较好的文献价值。
  鉴于私立广州大学开办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和对社会所作的卓越贡献,蒋介石为私立广州大学建校二十周年题词“化溥岭南”四字,刊载于1947年3月3日出版的《私立广州大学校刊》。记录私立广州大学教学的相关内容有1940年10月出版的分别关于教员资格审查条例和新生入学训练实施纲要的《教育部训令》和《1940年度上学期导师及学生分配表》《政治学大纲》以及 1946年12月1日《毕业论文章程》等等。同时,1948年4月15日刊载《怎样选择你的研究》、定期刊载教师出版的图书等,记录了私立广州大学对于学生和教师科研的重视。学术交流同样是重要方面,私立广州大学非常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例如1948年12月1日出版的《美国维大教授高叔平氏访问本校举行经济学座谈会》、1947年11月15日首版《英国议会访华团莅校参观发表公开演讲》、1948年6月1日出版的《欧美青年生活的动态》、1949年3月3日出版的《享受免费学额:本校同学纷纷出国赴美各研究院深造》私立广州大学毕业生免费到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深造等,学术交流在私立广州大学是非常活跃的。以点带面,由这些翔实的资料可知私立广州大学对于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的重视以及严谨要求,教学成果卓越,这些都具有档案文献价值。
  3.民国时期高校校刊记录了师生的爱国热情,是档案内容多元化的补充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教育救国是当时大学的普遍写照。私立广州大学在参加爱国运动和响应政府号召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展示了爱国情怀。在抗战期间,私立广州大学与祖国患难与共,校舍被毀,举校迁徙,历尽磨难。广大师生爱国热情高涨,坚持一边办学,一边投入到支援抗战前线的爱国高潮中,积极开展宣传、募捐、组织慰劳团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救国运动。私立广州大学组织宣传队到西江宣传、慰劳将士救济难民、慰问伤兵,向前线军政长官献旗致敬。募捐方面更为踊跃,突出表现在捐献飞机上。1944春,广大师生竭尽全力筹集资金,捐国币六千元购买一台战斗机,命名为”广州大学”号,于1944年3月3日广东省韶关市曲江校区广州大学建校十七周年庆典之上,由代校长王志远作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先生的代表,接受广州大学训导长黄毅芸赠献“广州大学”号战斗机,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持前线将士抗日,受到国民政府特别嘉奖。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私立广大学生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不仅未领国家公费救济金,反而节衣缩食,募集抗战储金50余万元,捐款总额居全国高校之冠,超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的捐献,最突出的便是以一校之力,独立为抗战捐献“广州大学”号战斗机1架,四次荣获教育部嘉奖。
  抗战期间,私立广州大学师生不仅捐钱捐物,还积极从军保家卫国。1940年12月《私立广州大学校刊》单灯了学生从军名册,1946年10月1日《从军同学消息》刊登了抗战从军的同学战后工作调动情况。
  4.民国时期高校校刊记录了先进人物和校友的事迹,是研究人物档案的翔实史料
  校刊对于人物的记载比普通档案更加鲜活和立体,从校领导、著名教授到较有成就的教师、校友等人物都会有所记载,是研究学术史、学术人物的资料宝库,可以促进校史研究向细化发展。
  《私立广州大学校刊》经常刊登创始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罗若拉大学法学博士、教授陈炳权校长发表的讲话和新闻,对于更全面了解人物和研究人物档案提供了大量的翔实史料,1947年1月1日《私立广州大学校刊》刊载陈校长撰写的《元旦献词》《六艺与近代教育》,1948年11月1日刊载《陈校长应同学邀请发表公开学术演讲》《陈校长赴南海做公开学术演讲》,1949年1月1日的《陈校长偕夫人赴澳主持澳校校庆典礼》等新闻,都是研究人物档案珍贵的史料。私立广州大学重视校友之间的联系,关注毕业同学去向,在校刊上定期刊载《校友动态》《服务母校校友一栏》(例如1948年4月15日校刊刊载),以及1940年10月的校刊《现近校友消息—广州大学留渝同学一览表》刊载姓名、系别和任职机关,可以更好地加强校友联系,同时也为校友人物档案提供了线索和史料。
  参考文献:
  [1]汤继强.早期中国高校校报的史料价值初探——以《北京大学日刊》为个案[J].南方论刊,2009(3):28.
  [2]张建中.民国时期中国高校发展路向的转变及其启示—以高校数量、分布和类型为中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5):20.
  [3]虞晨阳.试论大学校报校刊的育人功能—基于近代高校校报校刊史的分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5(6):20 .
  [4]张晶.文学史料学领域的新成果——评《辽金元诗文史料述要》[J].晋图学刊.2008年06期
  [5]石兴泽.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年06期
  [6]邱雪松.一切为了青年: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J].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11期
  [7]施扣柱.民国时期上海对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J].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作者简介:谢瑶妮(1972-),女,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和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各大高校开始注重把这一任务贯彻执行到学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基于这样的高等教育新环境下,本文从档案工作边缘化被动化、档案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等综合探讨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档案工作应从资源体系、服务空间和工作形式等方面着手,进行资源优化、空间延展、形式创新,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由内而
期刊
摘 要:《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制定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的对比,明晰新条例立规定位、立规方向,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使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朝着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方向前进。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制定理念  制度,是规范管理各项工作的前提。每一项新的制度的颁布实施,必然经过历史的总结、积
期刊
摘 要:大型档案搬迁是一项需要周密计划并且细致统筹的工作。搬迁前的准备、搬迁过程、搬迁后上架以及后续工作的部署,环环相扣,对日后档案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本单位档案搬迁的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在不影响日常服务工作的情况下,完成搬迁工作。  关键词:档案;搬迁;上架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查档服务不中断的前提下进行馆藏档案搬迁,比原计划提前31天完成档案搬迁工作。搬迁涉及的档案类别多,包含建设工程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开放,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引进自助服务模式,已经被大众熟知并得到认可,自助服务给读者带来了便利和快捷,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何利用自助服务更好的服务读者,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读者服务;自助服务;种类;问题;措施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公共图书馆有不同的主导职能,但是读者服务工作一直贯穿其中。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传统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文对上海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浦东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状况、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对策,以期未来能在公共图书馆行业中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服务及推送;公共图书馆  微信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全民级移动通讯工具,根据微信官方发布的《2018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微信用
期刊
摘 要:面对“互联網+”时代背景,我国的图书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迎接新的困难。立足于学生的立场来讲,“互联网+”严重影响和改变了读者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阅读习惯。目前的学生们存在严重的“不阅读”“浅阅读”以及“手机控”等情况,尽管策划并推出了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不过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讲,并没有显著的成效,面对当下的学生阅读发展需求,传统的阅读推广体系无法予以满足,所以需要注重新的阅读
期刊
摘 要:《文献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司马朝军教授多年从事文献学教学、研究的成果。《概论》在内容上,回归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原途,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在写作上,结构严谨,体系完整,语言精练。《概论》的出版对我国文献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献学;古籍;学习门径  文献学是清理书籍类别,辨析史料价值和内容,考证典籍源流,阐明学术流变,最终为古典学的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平台。西汉刘
期刊
摘 要:研学旅游是如今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阅读方式。当研学旅游与公共图书馆相结合,就变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本文从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开展公共图书馆与研学旅游相融合的图书馆旅游服务的优势,剖析开展此服务活动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  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教育阅读方式,因其与公共图书馆有相同的理念使其能够得到相互
期刊
摘 要:现在各高校存在对学生学籍档案和学生党员档案并没有进行分类管理,二者仍混装在一起的情况。党员组织材料归由档案室管理,但组织关系仍归属组织部管理。两者分由两个部门各自管理,存在管理漏洞。根据目前党组织对党员档案的管理要求,档案室对于党员档案和其组织关系并无直接管理及处理权利。以遵义医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学籍档案与党员档案不分割管理的缺点、分割管理的优点及分割后相关管理模式详细阐述,提出一种大学生
期刊
摘 要:在《广西师范大学联合目录数据库》项目运行11年之后,本文旨在对项目所设立的3大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使数据库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联合目录;数據库;评析  一、前言  《广西师范大学联合目录数据库》是广西师范大学文献保障体系重点建设的数据库之一。该项目计划在一年内以建设全校范围(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以联机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