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的诗意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cker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将意境与首饰的设计创作相结合,从“立象尽意”“得意忘形”“象外之象”三大方面来解析首饰设计理念和意境美感的表达,为首饰艺术意境美的创造提供借鉴,提升大众对首饰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立象尽意”之首饰艺术意象美
  “象”是指具体的形象,由对象的感性形象与主体观念融合蕴于胸中而产生。“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在艺术创作中,通常将客观外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的意趣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审美意象。意象美大体分为两种:诗词、音律中体现出来的意象思维美;书画、造型艺术的意象造型美。两者各自不同,却相辅相成。从审美角度来说,两种美的体验都需要加入创作者和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并且是其对艺术作品整体性的感受,因此意象美具有模糊多变性、象征整体性等特征。
  (一)首饰意象思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首只通过意象的组合而表现出思乡愁苦、饱含凄凉之感的经典佳句。诗中“枯藤”“老树”“昏鸦”都带有的破败、萎缩的情感状态就是意象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深层次意蕴的联系是引发读者联想、体悟的来源。图1是梵克雅宝的一款腕表,亮点在表盘的设计,设计师运用了荷塘、夏花和繁叶等意象,并将它们生动地组合在一起,一幅生机勃勃、绚丽缤纷的夏日景象就出现在人们眼前。首饰运用意象表意,本身也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诗词中。例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是描写“步摇”的诗句,营造出一幅女子婀娜多姿与意中人情意绵绵的意境。
  (二)首饰意象造型
  中国古代的玉石器首饰中有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意象形态,如饕餮、龙凤,这些通常源于自然界不同动物形态的局部特征,通过夸张变形、加入想象组合而成,并且被赋予“龙凤吉祥”“驱鬼辟邪”等寓意。这就是意象造型的一种表现方式。再如华夏银行的标志“C形玉雕龙”,这类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意象(动植物为主)的夸张变形,突出其最吸引人的特征,使它具有更鲜明强烈的表现力,从而产生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象外之意”。同时,首饰也蕴藏了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祈盼生活幸福、爱情甜蜜等,这类通常会借诗词中表达美好寓意的意象为设计对象,采用写实性的多元素的表现方法来构建。
  二、“得意忘形”之首饰艺术意蕴美
  “得意忘形”最初由王弼提出,对意和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是创作主体思想情绪在作品中投射出来的意义和韵味。它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特点,这给审美主体提供了同样朦胧多样的理解可能,别有志趣。意蕴是诗歌的内核,也是各类艺术作品的内涵,诗歌的意蕴主要由意象构成,艺术作品的意蕴内涵同样由意向性的各类元素组合而成。
  (一)叠加结构的整体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读者读完整首词,一幅春日生机盎然、农村闲适的生活景象浮现眼前,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充实而舒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出一幅气吞长河、大气雄浑的场面。这两首诗词,一首清新田园,一首雄壮开阔,人们不用细品每一个具体描写的意象,就能感受到作者营造的涵义。图2是一个两件套首饰组合,其以圆形为主,加上柳叶的元素、绿色的宝石、紧密饱满的排列,就会使人有种平和饱满的典雅感。叠加的方式在诗词中主要由景物、色彩来搭配,而在首饰中就能通过具体可感的几何形态、曲直线条的变化形成统一的意境风格。
  (二)色彩搭配的象征性
  色彩是首饰艺术表达感情的重要部分,色彩冷暖、明暗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色彩的变化带来的视觉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而使观赏者能更好地体会事物的内在意蕴。“河白如银天淡青”,首饰运用的金属材质给人的色彩感受也与诗歌相得益彰。中国古代常用珊瑚、金丝线制作婚嫁首饰,整套首饰主色调为红色,象征着新婚的喜庆以及对新人富贵生活的祝愿,而且珊瑚是有机宝石,没有单晶体宝石强烈的反光,符合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的性格。“潘多拉”是一个年轻女性热爱的珠宝品牌,它善于运用色彩与造型的搭配,清新自然的颜色、椰子树、蓝色琉璃球的搭配,让人立刻有种冰凉轻快、充满活力的感觉。
  (三)真实可触的通感性
  首饰是物态化的微艺术,与诗歌运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相比,它还能够把文字引起的单纯想象与实际体验相结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简单一个“玉”字就传递出友情的纯洁、晶莹。不同的触觉体验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珍珠温润、翡翠玉石冰润,这些感受直接增强了人们对情感意境的体悟。
  三、“象外之象”之首饰艺术境界美
  “象外之象”就是指突破意象表现的意蕴后所体现的更高层次的意境之美。“境”是对“象”的拓展和升华,从有限的“物象”到“象外之象”,超越了原先的意象本体,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蕴藏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对人生、自然、宇宙有更深入的领悟。
  (一)实境与虚境融合
  意象是构成实境的主要载体,诗歌以景抒情、托物言志,这就要求意象本身必须具有情感志趣的特质,所以首饰中设计元素的选择本身就应具有象征性。例如,梅花本身寓意坚强的品格,暗示佩戴梅花胸针的人有同样的品格追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楚山孤”既实指孤零零的楚山,又虚指作者内心的孤寂和离别之愁。同样,首饰中各类元素的组合方式以及表现方式也有写实与写意的差别,对线条、色彩、空间的运用也體现出阴阳相调、虚实相融。其中,曲线通常被应用于丝带、枝条上,不能真实表现物体本身,而用来增加首饰的动感,营造虚无流畅的意境之美。
  (二)调和与对比运用
  调和的手法可以构建起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取的设计元素之间的情感联系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和谐共存。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链条,共同指向人们最终要营造的意境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建构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不同元素情感内涵上的巨大反差来达到建构元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目的,它一方面表现在设计元素自身的象征意义上的反差;另一方面表现在承载设计元素的物质载体在材质、造型、结构的情感内涵上的反差。通过两方面的对比,设计者可以营造整个设计的情感氛围,以触发观者的联想和体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豁然与释怀,水天一色,相得益彰。同样,首饰的调和对比也力求达到天人合一、追求无限的人生哲理境界。
  四、结语
  作为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既要具有现代特征,又要包涵民族文化。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审美范畴,其鲜明的民族特征造就了我国传统的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民族风貌。在呼唤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研究意境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采用诗词意境营造的方法对“中国风”珠宝首饰设计及鉴赏都具有深远意义。中国艺术讲求融会贯通、浑然天成,不论文学诗歌还是绘画设计作品都有共通之妙,意蕴各有千秋,互相碰撞、借鉴,将为中国艺术发展开创新的视界。
  (长安大学)
其他文献
随着后经典叙事学对于叙事范围的扩大研究,诗歌作为一门独特的叙事被逐渐提上叙事研究日程,以叙事学视角分析诗歌的叙事构建模式,旨在深入挖掘诗歌表层与深层的意义生发结构机制。文学巨著《红楼梦》含有大量的优秀诗词曲赋,这些诗词在书中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起到衔接情节、预示人物命运、彰显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叙事性。本文拟从叙事学视角,从叙事话语、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意象入手,探究《红楼梦》诗词叙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导演兼独立制片人罗杰·科尔曼制作了一系列根据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改编的电影。而拍摄于1964年,改编自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丽姬娅》的《丽姬娅之墓》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通常情况下,短篇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会存在篇幅过短和内容相对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电影剧本会对原著进行调整和补充。作为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丽姬娅之墓》,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意象选取和主题
期刊
本文以小说《炸裂志》中人物的英雄形象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特点及其命运,着重把握英雄形象的异化表现,发现人物英雄形象的演变实质,在感受小说所展演的历史与人心核裂变大观的同时,深入地了解人物反讽背后所暗藏的荒谬社会。  “反英雄”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英雄”本就是一个伟岸的词,凡是被它的光环所笼罩的人,都被视作超凡的存在,他们身上往往具有高尚的人格、强烈的感情、坚定的信念、非凡的能力、执著的追
期刊
《血战钢锯岭》中主人公道斯坚持的信仰及普世爱的观念,在战争中显示了人性的希望和对生命的尊重。面对战争的摧毁,信仰的留存是经过艰难抉择的结果,信仰的留存及意义是值得人们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影片中主人公道斯对自己信仰顽固的坚持引来了众多争议,中外的批判点在于他过于善良、过于勇敢无畏,不像一个真正的人;他如此坚持自己的信仰、尊重生命,而美国仍然在战争中肆意地轰炸其他国家的领地、毁灭众多生命,甚至他最后
期刊
“白骨精”,或者叫“尸魔”“白骨精”,应该算是家喻户晓的“中国驰名妖精”。她本尊是白虎岭上一具白骨女尸,因为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因此三次幻化成人形,离间唐僧师徒感情,最终死于孙悟空的金箍棒下,但也成功使唐僧赶走孙悟空。本文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入手,对白骨精行动诱因、生存环境进行分析,表现出她个人的奋斗状态以及她的内心和弱点,并将通过分析其行动的成败来分析白骨精在西游世界中的现实意义。  孙悟空“三打
期刊
焦媛实验剧团的话剧《金锁记》的上演引起了极大轰动,剧中焦媛所扮演的曹七巧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曹七巧由善向恶的异化线条清晰可见,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光芒从最初浅现到最后泯灭的全部过程。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开创了唯物主义人本哲学,他倡导以人为本,用人的视角去认识并处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同时,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视域讨论人的本
期刊
《赎罪》是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场景宏阔的历史小说,虽然《赎罪》未能在布克奖上折桂,但它是一部特别纠结、具有反讽意味并深深触及人性的作品,同时又是一部多层次的小说。本文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依据,借助“人格面具”原型理论,以《赎罪》中最富特色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的心理成长轨迹作为着眼点,探寻其从善于伪装到回归真我、忏悔赎罪的历程。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作为他的
期刊
二月的贵州仍沉浸在一片阴冷和水汽中,不愿外出的人们裹着大棉袄蜷缩在房子里,慵懒地在火炉旁享受着云贵高原深处的早春。此时,同在云贵高原的云南德宏早已阳光明媚,温暖和煦。因为地处中缅边境,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德宏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这正是咖啡生长所钟爱的乐土。  人们常说,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我从未错失。2月18日,北京铂澜咖啡学院组织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院学员和咖
期刊
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典型的特色,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萌芽,在隋唐时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经过艰辛的突破,山水画在唐宋时期迎来了高峰,在元明清时期成为绘画的主流,在当今绘画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山水画的演变过程,由此得出结论——山水画是历史的见证者。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突出的特色,是我国美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它不单单是绘画艺术,还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它历经了各
期刊
不同渊源的影响因素赋予了网络剧不同的气质与特征:新世纪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青少年亚文化反叛与消费主义精神皈依;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图像叙事与唯美主义的多元互动。其中,消费文化语境是网络剧研究的叙事前提。它在影像转化中衍生出新的叙事类型,对21世纪中国电视保守陈旧的美学风格和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推动了我国网络剧的诞生,并赋予其独特的叙事模式特征。  21世纪诞生的网络剧是消费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它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