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实验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b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间,朋友棱几去京都参加Seminar workshop in Nagoya之后说了一段话,我非常感动,她说:“从钻研工艺到摆脱工艺,不要迷恋工艺本身,最后让你赞叹的还是审美创新品质。课程中,Mr.kuno 坦言自己是在和top designers 探索合作的过程中一点点精进手艺创作,他的染坊合作过三宅一生、山本耀司、45R、川久保玲等。日本人非常团结,shibori (国际语言称之为‘绞缬’,可以简单理解为轧染)俨然已是一个产业,分工合作,各成风格。手艺的传承不是神秘的祖传秘籍,而是提炼后的精准实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后,一代胜过一代。”


  是的,审美和创新都是站在工艺之上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蓝莓染色工艺,我翻看了许多关于植物染的古籍,可终究遍寻不得“蓝莓染”的相关内容,只好请教食品专业的研究生杨树。杨树从蓝莓植物色素提取方面给了我许多指导,另外关于冷染、热染以及绞缬问题,我又请教了金泽纺织班的Florrie、胡燕、Eden、白略、棱几、知是几位同学,并邀请了本儒工作室的主染张煦林一起实验蓝莓染色。都说日本人团结,而事实上近几天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我一直受到各行各业伙伴们的帮助,这些实验和体验让我切身感受着中国人的团结。只有知识不再神秘,我们才能早日不再迷恋工艺本身。
  关于温度——冷染or热染?
  我所了解的草木染中,除了蓝靛染和柿子染是冷染,其他植物都需依靠高温或者高浓度酒精提炼色素。那么蓝莓染究竟是冷染还是热染?翻阅染织类书籍报告,都没有解答,我只有在类似的桑葚和葡萄皮中寻找答案。Eden和我分享,她用葡萄皮染色的时候,一般使用40℃以下的水恒温浸煮,这样得到的色素牢度更高。杨树则从食品学角度考量,总结出得到稳定的蓝莓色素的三个关键点:(1)尽量染成红色的,红色比其他颜色稳定。(2)对于蓝莓花青素来说,在热水中也比较稳定,可以用热水提取。(3)染色的水里加点蔗糖和柠檬水,可以得到更稳定的颜色。
  到了实验最后,Florrie说在《Eco print》书中提及:“蓝莓置于冰箱存放,染前取出,布料在染液中浸泡至少三日,整个过程都在冰箱中会更好。”当然这是后话。
  刚拿到果子时,我先尝试了冷染,将榨汁机榨出来的汁液冷染布料,结果只出现了超淡的粉红色。此次冷染之后我进行了反思:榨出的果汁大部分是果肉的汁液,里面含有的花青素非常少,而蓝莓和葡萄很像,它们的花青素都在皮上。由于耐心不足,之后我进行的大多是热染实验,因为事实证明,热染比冷染的颜色更深、更牢——当然,也不确定这是不是我鼠目寸光。


  在热染实验中,蓝莓入水煮开30分钟,滤掉软烂的果泥后,便是鲜红的液体。煮蓝莓果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满院子果香四溢,蜜蜂也会嗡嗡地如约而至。趁高温将植物滤除,染液倒入布料中,再点火烧开30分钟,不要急于将布料捞出,而是让它慢慢放凉,冷却的过程中,色素会慢慢抓住布料纤维,有效地附着在布料上。
  煮前、煮中、煮后,都可以添加媒染剂,以确保色牢度更高。
  关于蓝莓色卡
  草木染液,一种有生命的活性物质,发色变化多样:温度、时间、质地、染液比、媒染剂、染次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在染色前,必须用同一织物进行试染,否则,难以取得预想的颜色。
  我和助手闻静运用棉、麻、丝、毛并变换不同染液比、媒染剂,尽量多次试染后,得到了一些微妙的色彩变化。
  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红加蓝又呈现不同程度的紫色。
  我曾经最得意的,是一块夹缬作品。那块布料用碱液浸泡很久后热染,夹住的部分呈现出非常美的蓝色和紫色叠加,是出乎意料的效果,从中能感受到奇妙自然与我的呼应。只是它存放一段时间后,蓝色部分淡化了许多,正如杨树所言,还是红色素更加稳定。
  我在备忘录里写下:“褪色就褪色,植物枯荣的常态。”我忘了这是自己受了刺激,还是朋友安慰的赠言。
  关于固色剂,真的有天然的吗
  因为色牢度的问题,“植物染”成了纸老虎,为了固色,人们想尽办法:食盐、有机物,统统拿来。化学专业的杨阳总跳出来推荐我使用无醛固色剂,这种固色剂是聚醚与环氧氯丙烷缩合而成的,内衣染色都用,而且无危害。我追问杨阳为什么无危害,它会消失吗?杨阳说国际通用这种无醛固色剂,它的原理就是残留物固色。


  虽然在科学上说它无害,但是并非来自天然。于是我心心念念地来到海边,通过海水漂洗,尝试提高色牢度。海水拍打着岸边,我和闻静兴奋地漂洗着我们染好的布,结果又一次令我惊叹:不知道海水里的什么物质让布料蓝色加重了。漂洗时间越长,颜色越蓝,最后甚至呈现藏青色。
  经海水洗过的蓝莓染,水洗不掉色。
  不禁再次感慨于自然界已经给予我们生活的所有材料,科技和自然总有办法更好地合作,留一片干净的土地、健康的种子、自然的颜色,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应探索的事情。
其他文献
我是GUCCI创作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的超级粉丝。因为他的衣服藏有故事。  在北京看他今年秋冬预览的时候,我拍了好多他这季对于领子的处理,每一个处理都抛给我一个问题:穿这个领子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她有什么故事?而得到的答复是:你怎么肯定穿这个领子的就是一个女孩?的确,GUCCI这季的男装已经把时尚女孩美哭了,那女装为什么不能让时尚男孩动心呢?据说,以后GUCCI的零售店里不分
期刊
最近几年,传统服务型设计公司频频跨界转型,以谋求多元发展。在这股浪潮里,深圳质感创意团队颇为引人注目。虽然成立时间并不久,但他们一次次用自己的作品惊艳了创意圈。  深圳质感创意是国内新锐的创意服务及创意研发团队。2014年年初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有礼有节”利是封推出,我收到后满心欢喜,整个产品无论是从创意还是从印刷制作的水准上都跳出了传统利是封的局限。设计理念以竹表节,依循竹子生长的脉络,演绎“春晓
期刊
找三个艺术家,让他们做出自己的时尚肖像作为我们10月的封面。这个想法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觉得好玩儿,居然就决定做了,而且我自己操刀,2010年10月刊的《iLOOK》的封面就这么完成了。  为了执行方便,先是给同龄的几个朋友打电话,让她们参与,结果是这种对话:“那我能做别人吗?”“可以,名字还是说这是你的时尚肖像。”“那不成了我崇拜那个人了。”“有可能。”“我拍我自己你们有人修片子吗?”“有。
期刊
在朱力(“作物”创始人之一)前些日子的微博里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人所能追求的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丰富,而是匮乏的层级。在不同程度的局部满足中,本能动机以及相应的快感,反复地呈现出它们毫无延展性的本质,而通过预设更大的快感去维持日渐麻木的生存动机,从而又将陷入更大的失落。最终人们必将认清生命只是傀儡的真相,而我们能支配的仅有对此感受的主动性和深度。”在我看来,丰富和匮乏都是相对的,如果个人本身的认知是
期刊
iLOOK杂志联手福特中国,推出“新中国人”系列纪录片专题。在这个专题中,我们讲述了20位“新中国人”的故事,他们或来自艺术领域时尚前沿,或植根于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他们创新生活方式,执着于梦想;他们是新锐年轻极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群,也是在各自领域不断开拓新方向的一群。  宋昭┃艺术家要做别人没做过的  宋昭,先锋大提琴艺术家,“无声社”创始人。1976年出生于中国天津,6岁学习大提琴,十余年漫长的
期刊
第四次和ICICLE的小伙伴约采访,筱漪刚刚从意大利出差回来,而我也要赶着去出差。好不容易插空约了个晚餐。餐后,就势坐在shopping mall门口的台阶上聊起了这一期的优品面料——美丽诺羊毛。  美丽诺又称美利奴,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羊毛。那美丽诺到底是什么?是供应商的名字吗?No,它其实是一种羊的名字。为了让我了解得更直观,筱漪从书包里翻出一大本厚厚的资料和一件姜黄色的薄毛衫。她说:“体验一种
期刊
法国,似乎这两个字说出来就诠释了一个女孩对于浪 和时尚的基本解读,la Cote d’Azur,属于“Irene”和“Jean”的荒唐游戏是不是还在上演?不管Irene多么跳脱,总能让看客原谅这位性感灵动的尤物,Audrey Tautou不自知而外露的善良可爱,还有她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成果的迷人姿态,抑或是贯穿始终的令人醉心的时尚华 ,它们和Audrey Tautou相互映衬,美到成诗出场时,镶嵌
期刊
偶然撞见有人在微博上展示了一条设计考究的警用腰带,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哎哟,现代的蹀躞带!”同样喜欢中国传统服饰的朋友们看到了也一致同意:“真是现代的蹀躞带,好精彩!”  “蹀躞带”,这个名称显得很怪,实际上,“蹀躞”是一个外来词汇,究竟来自哪种语言、明确含义为何,如今已不可考。我们今天能够清楚的是,这个词专指垂直挂在腰带上的一条条细长皮带。  从东汉末年开始,来自北方的多个游牧民族一波又一波地相
期刊
只见过一面的陈安琪和她的设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90后”的安琪看起来娇小柔弱,她的设计却色彩强烈、浓郁,充满戏剧化的张力。陈安琪代表了她这一批新生代设计师的特质: 年纪很轻就出道得名,国际历练丰富,比任何一代人更具冒险和创新精神。  17岁就只身来到伦敦求学的安琪, 在她最花季的年纪结束了国内填鸭式的教条教育,开始了她在开放的欧洲“自由思维”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学习。完成了在London Colle
期刊
上周巴黎经历了据说是30年来最炎热的39℃高温后,这周恢复了凉爽。在巴黎生活了这么久,已经习惯了没有空调的日子,想着即使再热也会很快过去。法国的地中海气候舒适宜人,冬天不太冷,夏天热的时间也不长,大自然赋予了法国如此优越的条件,养育着这么肥沃的土地。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注定会一起生活,有些人有缘分一起共事,还有些人也许见过一面后就擦肩而过不再有交集。有时和艺术家的合作也一样,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