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匮乏中寻找丰满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朱力(“作物”创始人之一)前些日子的微博里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人所能追求的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丰富,而是匮乏的层级。在不同程度的局部满足中,本能动机以及相应的快感,反复地呈现出它们毫无延展性的本质,而通过预设更大的快感去维持日渐麻木的生存动机,从而又将陷入更大的失落。最终人们必将认清生命只是傀儡的真相,而我们能支配的仅有对此感受的主动性和深度。”在我看来,丰富和匮乏都是相对的,如果个人本身的认知是很浅的话,那相应地他所追求的就是丰富,而如果个体所看到的世界是丰富并且重复的话,那无论个体做怎样的事情,大概也只是一种重复。


  以这样的开头来介绍一个木工作坊大概未免有些过。2015年年中,朱力从杭州搬到上海,与陈雷雨一起创办木工坊“作物”,位于上海宝山区。因为与雷雨不是太熟,所以也就以朱力为入口一探究竟。其实关注朱力是他还在做“福禄铺”的时候,他当时所做的衣服以及摄影的风格,都让人非常吃惊。每一次产品的发布,都能引起一定的关注度,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重新定义了文艺的概念以及方式。而因为“作物”的创办,让我有机会真的认识了他。


  我觉得朱力就是那种什么事情都能做成,但又非常矛盾的人。从最初的艺术圈走到淘宝店,他其实就已经带着对于自我强烈的反感,但如果将这样的态度视作愤世嫉俗或者是艺术家的某一种姿态是不准确的。每个人对于自我都会有一种归属的认知,而至于为何归属于此并不在于你个人的意愿,其实更多在于自我的擅长。而当一个觉得擅长艺术的人变身为“掌柜”的时候,这种否定感大概就开始生成,并愈演愈烈。问题就在于有这样一类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能比别人预知这件事情的反面,以及看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说能看到最终这件事情的无意义,以及自己所怀抱目的的虚无,从而收集不同的体验便成了一件少有的可以支持自己生活下去的事情。这个木工坊对于朱力而言,是兴趣使然,他坦言,对于木工,他的技术肯定和木工老师傅没有办法比,但他不能忍受的是身处如此便捷的时代,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却找不到可以轻易获得的资源。“作物”说是一个教室,更像是一个提供设备和空间的“公用场所”,希望来的人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工作室一般使用,利用空间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雷雨也在和不同的商业场所洽谈各种合作的可能性,试图让木工坊变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循环。


  当一个新的课题被开启的时候,或许会将自己消耗,也或许会得到新的营养,但更为重要的是能让自己乐在其中。手工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一样,让我们这代人用我们的方式去探索,不管如何,这都会在我们的验证后变为一个更为完整的行业。

其他文献
抵达“观品”的路径有两种:一是从雍和宫桥往南走,有太阳的日子,躲过雍和宫那片琉璃瓦的焦灼,向右转就是如今已经满是餐厅酒吧、设计小店的五道营胡同,胡同口像雍和宫大街一样没有树,那么观品橱窗里的盆景会是你在这条胡同看到的第一株植物,从雍和宫到这家小店步行绝不会超过10分钟。但是有些人宁愿选择另一条要多花半个小时甚至半天的路。  从国子监街靠近安定门那一头的牌坊走进来,头顶上就有了胡同里的绿荫,路过不起
期刊
秋初,Small Is Beautiful——一场以小尺幅作品为主的展览在毗邻上海衡山坊的一间会所中悄然开场。展览汇集了包括韩家泉、张恩利、潘小荣等23位艺术家,多元的作品形式涵盖了油画、摄影,以及其他纸上作品。主办方为展览主题特意挑选了尺幅在1米以内的作品,以最“小”的创作形式,企图发掘每位艺术家最直接、最真实的创作风格。  限制尺幅是艺术展览中常见的要求,然而,根据康定斯基的观点,艺术源于内在
期刊
我的心爱小物是一件窝心的礼物——一条普通而特殊的手链。普通在于它不昂贵、材质随处可见,设计也很简单;特殊在于它的心形小吊坠,还有赠我礼物之人。  就如吊坠上的“Best Friends”所示,送我手链的是我认识了十年之久的好朋友。我的好朋友有好几个,但她是最了解我的一位。在大部分时候我是很多人的迷途灯塔,而在我偶尔内心脆弱的时候,她就是我话不用多说的知心姐姐般的心灵导师。三年多前她便出国读书了,我
期刊
小h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作品。但是如果要继续下去,Pascale很清楚她必须有产品,必须有可以消费的产品、能出售的产品,不能每件都是心爱的作品,都留在家里。  “我明白这一点,” Pascale说,“我们需要有收入,因为爱马仕也不可能永远无休止地资助我们。”她叹了口气,“但是我真的不喜欢大机构,也不是很想去做商业化的事情。” 她想了想说,“或许,他们可以派个人来做商业的事情,而我只负责研发作品和产
期刊
因为正好赶上比较忙的关系,我很晚才去看《聂隐娘》,而之前已经差点儿没被关于这部电影的口水淹死。看过了无数议论之后,我是抱着“每一帧画面都是明信片”“肯定特闷”“剪辑可能太跳”等的预期去看的。对于夸一部电影“画面美轮美奂”,我从来都是心怀警惕的,因为在西方,评论家们如果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水平没什么好说的,常常会客气地说:摄影特美。这绝不是一个好迹象。而我虽然属于侯孝贤电影的受众,但对于《海上花》,我是
期刊
设计师崔英子毕业于法国巴黎 Esm od 服装设计学院的女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她便选择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自己的品牌 Yingz. C 的工作中,并和薄荷糯米葱签约,共同打造由崔英子设计、薄荷糯米葱投资制作的 “薄荷糯米葱 by Yingz. C” 系列。签约之后,对于细节要求严苛如强迫症般的英子忙了起来。她要的颜色很独特,她就去印染车间亲自监督调整颜色;她要的纽扣很特别,她就专门去找做配饰的工厂
期刊
“比起其他颜料,自然很少使用她的黄色,除了黄昏时分。她总是挥霍湛蓝,妇人般随意涂抹朱红而黄色,她却只是微量、吝啬地使用,如一个恋人的用词。”这是波兰诗人辛波斯卡写过的一首小诗。对颜色的敏感,应该是每位有诗心的女性共有的特征,将此放在衣着装扮上亦不例外。即使在盛夏的尾巴,流光溢彩仍旧是她们最灼人的魅力。要有花,油画般的、霓虹一样的、少女心的。要有光,拼 的、一层层的、跳跃的。无论什么颜料,皆是源于最
期刊
我是GUCCI创作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的超级粉丝。因为他的衣服藏有故事。  在北京看他今年秋冬预览的时候,我拍了好多他这季对于领子的处理,每一个处理都抛给我一个问题:穿这个领子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她有什么故事?而得到的答复是:你怎么肯定穿这个领子的就是一个女孩?的确,GUCCI这季的男装已经把时尚女孩美哭了,那女装为什么不能让时尚男孩动心呢?据说,以后GUCCI的零售店里不分
期刊
最近几年,传统服务型设计公司频频跨界转型,以谋求多元发展。在这股浪潮里,深圳质感创意团队颇为引人注目。虽然成立时间并不久,但他们一次次用自己的作品惊艳了创意圈。  深圳质感创意是国内新锐的创意服务及创意研发团队。2014年年初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有礼有节”利是封推出,我收到后满心欢喜,整个产品无论是从创意还是从印刷制作的水准上都跳出了传统利是封的局限。设计理念以竹表节,依循竹子生长的脉络,演绎“春晓
期刊
找三个艺术家,让他们做出自己的时尚肖像作为我们10月的封面。这个想法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觉得好玩儿,居然就决定做了,而且我自己操刀,2010年10月刊的《iLOOK》的封面就这么完成了。  为了执行方便,先是给同龄的几个朋友打电话,让她们参与,结果是这种对话:“那我能做别人吗?”“可以,名字还是说这是你的时尚肖像。”“那不成了我崇拜那个人了。”“有可能。”“我拍我自己你们有人修片子吗?”“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