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宝钿蹀躞的唐代美男子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manj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撞见有人在微博上展示了一条设计考究的警用腰带,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哎哟,现代的蹀躞带!”同样喜欢中国传统服饰的朋友们看到了也一致同意:“真是现代的蹀躞带,好精彩!”
  “蹀躞带”,这个名称显得很怪,实际上,“蹀躞”是一个外来词汇,究竟来自哪种语言、明确含义为何,如今已不可考。我们今天能够清楚的是,这个词专指垂直挂在腰带上的一条条细长皮带。


  从东汉末年开始,来自北方的多个游牧民族一波又一波地相继迁入中国黄河流域地区,形成了空前的大动荡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及随后的北朝时期。游牧民族以马背为生,生活习俗上与定居的农耕民族多有不同,反映在服饰上,也是各种形式、各种细节都旨在满足迁移不定的牧放生活的需要。蹀躞带便是游牧民族为适应实际而发明的一种巧妙设计,其主要形式是,在一条皮带上挖出多个小孔,这些小孔当中,有些吊装一个金属环,挂系荷包等小物品;有些则穿入一条细长皮带,皮带上再制出一串小孔,或者安装带扣,这样,就可以在垂带上一路固定数件小物件。
  围系这样一条皮带在腰间,便能把随手会用到的重要小工具都拴到腰带上,如小刀、打火石、巾帕、挑解绳结的挑牙乃至装有笔、纸的小文具筒,等等。对于游牧民族的男性来说,如此的蹀躞带在骑马外出时非常实用,因此变为他们不可或缺的配备物。从五胡十六国一直到北朝,在北方建立的各个政权当中,上层社会均保留着鲜明的游牧民族习性,于是,皇帝、贵族也像平民一样,日常都会围系一条蹀躞带,把日常所需的小用具系在带上。
  隋、唐是直接承袭北朝,因此,整个社会也都沿袭了北朝时形成的服饰系统。诚然,这两个统一中国的王朝都曾非常认真、严谨地以“复礼”的精神,依循所谓“古制”,制定了全套的仪服制度,但是,那套官样服装只在一年当中最重大的几次活动中偶尔穿用而已。平常,包括一般日子的上朝、办公,天子、官员都是一身“常服”打扮,这套常服其实是对北朝的骑马服的延续,包括幞头、短袍、长靴以及蹀躞带。《旧唐书·舆服志》在记载天子服装形式时就明确写道:
  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北)魏(北)周,便于戎事。自贞观以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折上头巾即幞头,“九环带”则是指带有九个垂环的蹀躞带。很有意思的是,因为当时几乎人人都系蹀躞带,所以,逐渐形成了对于带下垂环数目的规定,垂环越多,身份越尊贵。只有天子在隆重场合可以系“十三环”带,其余人等,随着位阶的降低,环数也渐减。
  不过,入唐以后,帝国的主体在农耕式的定居生活中安稳下来,日常生活中,尤其对于养尊处优的上层社会来说,不再有必要随身携带打火石、针筒一类物件,于是,这些物品渐渐从腰带上消失,一条条垂带连同其金属饰件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唐高宗上元元年、唐睿宗景云年间,都曾经试图硬性规定文臣、武将上朝时必须遵守传统,在蹀躞带上系挂手巾、算袋(一种小公文筒)、刀子、砺石等,但是,终究因为脱离生活实际的需要,成了虚文。
  后来,条条垂带干脆也予以免除,然而,原本钉在皮带面上、用于固定带根与垂环的金属饰件却被保留下来,演化成圆形或方形的饰牌,称为“銙”“带銙”或“銙具”。传统上,中国与印度、波斯等文化不同,男性不能如女性那样肆意佩戴珠宝首饰,于是,这条腰带就成了男性服饰中的重点,用来彰显尊贵的地位与身份,炫耀富有,也标明主人的见识广博。所以,銙具一向是动用最贵重的材料,依靠最复杂精湛的工艺,形成配套的高档工艺品组合,钉缝在皮带面上,作为男子全身上下最为耀目的一个亮点,逼迫他人意识到系带人气势不凡,值得敬畏。
  1992年,长安县南里王村窦曒墓中就出土了一套唐代的腰带饰件,包括全套銙具、带扣与?尾,其华贵的风貌即使在今天也仍然让人炫目。最光芒的是,这一套腰带饰件呈现了外来金工、宝石镶嵌工艺与中国传统琢玉工艺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在金板上以金丝焊成优美的图案,内嵌红、绿、蓝三色宝石以及珍珠,无宝石之处则填满小金珠;另一方面,用凝脂般的白玉琢成饰件的边框,用金钉固定在金板上。成品之华丽辉煌,似乎人间语言不足以赞美,唐代文献中,如此銙具上镶满彩色珠宝的贵重腰带,称为“宝钿带”“金钿带”。可以想象,矫健豪迈的唐代贵族男性一旦维系上宝钿带,那是何等的风采。


  隋唐形成的官服体系一直延续到明代,因此,长达上千年,饰有成套銙具的腰带,都是自天子以下正式“公服”当中设定的构件。銙具可以采用任何珍贵材料,金、嵌宝石、玛瑙、犀角、象牙甚至香木都受欢迎,但是,因为强大的赏玉传统,始终是玉制銙具最为流行、最受珍赏,于是,到了明代,“玉带”成了官员腰带的代名词,“腰玉”(腰间围着玉带)也就像“戴乌纱帽”一样,是做高官的美称。
  好玩的是,降及明代,官服以宽缓为美,唐宋时的皮带发展成一个由内衬硬箍做成的圆圈,外裱绫绸,缀着成套的沉甸甸的玉銙或其他珍材的銙具,松垮地撑在官员的身周围。演化到这一步,已经让人很难将其与千年前为了轻便而发明的“蹀躞带”联系到一起了。


  但是,自唐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出于生活方式的需要,依然长期保留着带多条垂带、挂满小工具的蹀躞带形式,因此,近年,辽代的贵族墓葬中屡屡有精装的蹀躞带出土,那种豪华与剽悍兼具的风貌,令现代人不免一见倾情。
  有意思的是,大约随着丝绸贸易的活跃,从金代开始,延续到元、清,即使北方游牧民族也不再喜欢皮质蹀躞带,一律改用丝绸腰带,但是,仍然习惯在绸带上悬挂常用小物件。于是,到了清代,腰带上悬挂荷包等配套用品,被固定成了礼仪的一部分,从皇帝开始,男子在穿官服的时候,都会佩带这样一条挂满装饰的腰带。同时,旗人男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腰带上悬挂真正需要的物品,如眼镜盒、鼻烟壶袋、荷包等,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末。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推广,蹀躞带已经退出了我们的视野。于今,忽然有设计师创造了类似样式的警用腰带,可谓令人意外的惊喜。这种警用腰带以化纤等现代材料制成,但设有垂带,垂带上再系挂小包、武器套等,实在是古老蹀躞带的一次传神而又满足具体需求的翻新。

其他文献
因为正好赶上比较忙的关系,我很晚才去看《聂隐娘》,而之前已经差点儿没被关于这部电影的口水淹死。看过了无数议论之后,我是抱着“每一帧画面都是明信片”“肯定特闷”“剪辑可能太跳”等的预期去看的。对于夸一部电影“画面美轮美奂”,我从来都是心怀警惕的,因为在西方,评论家们如果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水平没什么好说的,常常会客气地说:摄影特美。这绝不是一个好迹象。而我虽然属于侯孝贤电影的受众,但对于《海上花》,我是
期刊
设计师崔英子毕业于法国巴黎 Esm od 服装设计学院的女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她便选择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自己的品牌 Yingz. C 的工作中,并和薄荷糯米葱签约,共同打造由崔英子设计、薄荷糯米葱投资制作的 “薄荷糯米葱 by Yingz. C” 系列。签约之后,对于细节要求严苛如强迫症般的英子忙了起来。她要的颜色很独特,她就去印染车间亲自监督调整颜色;她要的纽扣很特别,她就专门去找做配饰的工厂
期刊
“比起其他颜料,自然很少使用她的黄色,除了黄昏时分。她总是挥霍湛蓝,妇人般随意涂抹朱红而黄色,她却只是微量、吝啬地使用,如一个恋人的用词。”这是波兰诗人辛波斯卡写过的一首小诗。对颜色的敏感,应该是每位有诗心的女性共有的特征,将此放在衣着装扮上亦不例外。即使在盛夏的尾巴,流光溢彩仍旧是她们最灼人的魅力。要有花,油画般的、霓虹一样的、少女心的。要有光,拼 的、一层层的、跳跃的。无论什么颜料,皆是源于最
期刊
我是GUCCI创作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的超级粉丝。因为他的衣服藏有故事。  在北京看他今年秋冬预览的时候,我拍了好多他这季对于领子的处理,每一个处理都抛给我一个问题:穿这个领子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她有什么故事?而得到的答复是:你怎么肯定穿这个领子的就是一个女孩?的确,GUCCI这季的男装已经把时尚女孩美哭了,那女装为什么不能让时尚男孩动心呢?据说,以后GUCCI的零售店里不分
期刊
最近几年,传统服务型设计公司频频跨界转型,以谋求多元发展。在这股浪潮里,深圳质感创意团队颇为引人注目。虽然成立时间并不久,但他们一次次用自己的作品惊艳了创意圈。  深圳质感创意是国内新锐的创意服务及创意研发团队。2014年年初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有礼有节”利是封推出,我收到后满心欢喜,整个产品无论是从创意还是从印刷制作的水准上都跳出了传统利是封的局限。设计理念以竹表节,依循竹子生长的脉络,演绎“春晓
期刊
找三个艺术家,让他们做出自己的时尚肖像作为我们10月的封面。这个想法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觉得好玩儿,居然就决定做了,而且我自己操刀,2010年10月刊的《iLOOK》的封面就这么完成了。  为了执行方便,先是给同龄的几个朋友打电话,让她们参与,结果是这种对话:“那我能做别人吗?”“可以,名字还是说这是你的时尚肖像。”“那不成了我崇拜那个人了。”“有可能。”“我拍我自己你们有人修片子吗?”“有。
期刊
在朱力(“作物”创始人之一)前些日子的微博里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人所能追求的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丰富,而是匮乏的层级。在不同程度的局部满足中,本能动机以及相应的快感,反复地呈现出它们毫无延展性的本质,而通过预设更大的快感去维持日渐麻木的生存动机,从而又将陷入更大的失落。最终人们必将认清生命只是傀儡的真相,而我们能支配的仅有对此感受的主动性和深度。”在我看来,丰富和匮乏都是相对的,如果个人本身的认知是
期刊
iLOOK杂志联手福特中国,推出“新中国人”系列纪录片专题。在这个专题中,我们讲述了20位“新中国人”的故事,他们或来自艺术领域时尚前沿,或植根于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他们创新生活方式,执着于梦想;他们是新锐年轻极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群,也是在各自领域不断开拓新方向的一群。  宋昭┃艺术家要做别人没做过的  宋昭,先锋大提琴艺术家,“无声社”创始人。1976年出生于中国天津,6岁学习大提琴,十余年漫长的
期刊
第四次和ICICLE的小伙伴约采访,筱漪刚刚从意大利出差回来,而我也要赶着去出差。好不容易插空约了个晚餐。餐后,就势坐在shopping mall门口的台阶上聊起了这一期的优品面料——美丽诺羊毛。  美丽诺又称美利奴,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羊毛。那美丽诺到底是什么?是供应商的名字吗?No,它其实是一种羊的名字。为了让我了解得更直观,筱漪从书包里翻出一大本厚厚的资料和一件姜黄色的薄毛衫。她说:“体验一种
期刊
法国,似乎这两个字说出来就诠释了一个女孩对于浪 和时尚的基本解读,la Cote d’Azur,属于“Irene”和“Jean”的荒唐游戏是不是还在上演?不管Irene多么跳脱,总能让看客原谅这位性感灵动的尤物,Audrey Tautou不自知而外露的善良可爱,还有她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成果的迷人姿态,抑或是贯穿始终的令人醉心的时尚华 ,它们和Audrey Tautou相互映衬,美到成诗出场时,镶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