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精揭深意 言明透内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笋》是由周威作词、刘敦南作曲的一首两声部合唱曲,在欣赏这首合唱时,笔者对教学提问特意地做了一番推敲,力求问得精辟、示现内涵,并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现将《春笋》欣赏教学提问设计与反思撷取如下,与大家同赏。
  案例:
  师:竹子小的时候叫什么啊?
  生:春笋。
  师:让我们走进小春笋的世界。(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听完这首合唱曲,你们最想说些什么?
  生1:这首歌曲的旋律很优美。
  生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
  生3:这首歌曲采用的形式是童声合唱。
  师:如果用齐唱的形式来唱这首歌曲,你觉得会是什么感觉?
  生4:我觉得齐唱太单调了,没有合唱那么丰满!
  生5:用合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出小春笋们争先恐后、破土而出的形象。
  师:说得多好啊!小春笋的哪些动作让你觉得最可爱?你能做一做吗?(生做动作,略)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小春笋,还会有哪些动作?(生做动作,略)
  师:小春笋“破土而出”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样“破土而出”呢?
  生6:先这里冒出来一、两个,后来那里又冒出来三、五个,再后来又冒出来一群,最后全冒出来了。
  师:谁愿意做第一次冒出来的小春笋?(生踊跃举手)
  师:谁愿意做第二次冒出来的小春笋?谁愿意做第三次冒出来的小春笋?……(生竞相举手)
  师:其余的同学就做最后一批冒出来的小春笋吧!
  师:小春笋都是很有个性的,那么每一群小春笋会以什么动作破土而出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每一群小春笋破土而出的动作吧!(学生合作讨论每一群小春笋破土而出的动作)
  师:小春笋们迎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弹起了竖琴,它们是怎么弹竖琴的呢?(生做出弹竖琴的动作)
  师:小春笋一天天的长大,长成了茂密的竹林,竹枝在春风中摇曳,应该怎样表现它们摇曳呢?(生做出竹枝在春风中摇曳的样子)
  师:老师是春风,你们是小春笋,小春笋们一起随着这一缕春风摇曳起来吧!(师带领学生左右摇曳,然后师再次播放音乐,师生随着音乐自由表演)
  反思:
  在平常欣赏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先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初听音乐说说感受,最后复听音乐并带领学生简单表现。这样的欣赏,只是对音乐作品作表面的、浅显的欣赏,没有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学生迸发不出潜在的创造思维火花。在本节音乐欣赏课上,笔者先让学生初听音乐,总结出音乐作品的旋律、情绪、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再通过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从音乐作品自身的角度,做出了小春笋“破土而出”、“探出小脑袋”、“喝露水”、“晒太阳”等动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设计“破土而出”的动作时,笔者借助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生动地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伴随精要合理高效的提问,学生已经知道小春笋们“破土而出”是不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继而演化成了小春笋有层次地“冒出来”的可触可摸形象。通过一系列精要到位的提问,步步深入地揭示出音乐所表现的要义,加之上述动作形象的一铺二垫,学生对这首合唱曲有了直观的主体的领悟,因而在复听音乐时,学生将音乐作品“表现”得非常成功。精辟的提问,深刻地表现出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浅层面透入到质内核,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问精揭深意,言明透内涵。教师在教学欣赏音乐时,要从音乐作品自身实质内容的角度去设计提问,以深掘蕴于音乐作品内部的形象美和人文美,不能只停留在音乐作品的浅层面上作形式上的提问。这样方能有助于我们高效地启迪学生潜能无限的心智,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想象力,提高和滋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我想,只要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潜心致力地设计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问,我们的欣赏教学定会更加妍美、生动,教学目标也定会如愿地圆满实现!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造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本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但困惑也不少。  一、怎样才算整合——对整合内涵的深入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这是大整合论。但是
新课程理念下,艺术教师首要任务到底是什么?是探索教学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是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几年来,我走过了茫然、疑虑、探索和反思教学道路。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去。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小宝宝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派,赴香港担任小学语文教学顾问。在港期间,除了指导教师的语文教学外,也要上一些示范课。笔者谈谈自己在示范课中是如何实施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笔者在香港支教时,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认为这既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然而数学又是抽象的,对于刚接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  实践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实践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很强,善于抽象思维,但容易出现漏题、抄错题等现象,导致无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数与符号的信息,大多数人把这样的错误归咎为“粗心”。  真的是学生太“粗心”了吗?在粗心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本质的原因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初步探明了学生“粗心”的根源。    根源之一:知识掌握不熟练——欲速不达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
阳光,寓意温暖、生长、闪光、照亮、透明、成熟……所谓阳光评价,就是要赋予语文课堂这些新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让课堂进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赏识与鼓励:让评价焕发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因此。教师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在忙碌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课时时常被人们忽略。不管是观摩课、竞赛课还是评优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教学研究人员、专家或学者也很少针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很少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作具体的点评。而我们一线的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后,也只是钻研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设计精彩的环节,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至于教学第一课时,我们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很少花心思去想。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
科学探究是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科学探究活动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感叹于吉诺特先生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更觉得这也是对班主任的箴言。因班主任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吉诺特所说的决定性因素的
我有幸执教了一节科学研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收获很大,感受最强烈的是科学课的严谨性,即处理好了细节,不仅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气味不等于味道——问题出在概念混淆上  生1:牛奶的气味有点甜。(甜是味道)  师(提示):气味是靠身体的哪个器官感知的?  生1:鼻子。  师:那牛奶的气味有点甜,这句话合适吗?(学生还是一脸茫然)  师(追问):你是怎样观察的?(由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