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最死海”的味儿

来源 :中国生态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rn_p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却是这个世界上名气最大的“海”,想感受这片“大海”的奇妙,那就来个黑泥浴和漂浮吧
  众所周知,死海非海,而是一个咸水湖。因海水盐分浓度高,所以这里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岸边及周围地区也没有花草生长,死海也因此得名。
  更有趣的是,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到了死海里,非但不会下沉反而能像鱼儿一样自由游弋。就是凭着这种特别,死海旅游享誉全世界。
  几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终于有机会一探死海的奥秘……
  感叹自然的变幻莫测
  从耶路撒冷乘坐大巴出发,一路穿梭在绵延无尽的山峦丘陵间,映入眼帘的满是灰黄色的苍凉沙丘。倒是路边零星散落的人工林,不断引起大家的讨论和赞叹。因为这里属于亚热带干旱气候区,夏季的空气气温多在37℃以上,地表温度超过50℃是家常便饭,“寸草不生”是对这里自然环境最贴切的形容。
  可谁能想到,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地居民却想办法引出了约旦河的水,发明了抗蒸发人工滴灌技术,培育出了绿洲条带性种植业。沙漠中的小绿洲,蕴含着多少人类的智慧结晶啊,车上的地理专家们一边分析这独特的农业景观,一边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纷纷下车拍照留念。
  快到中午时,我们先来到了发现著名死海经卷的地点——死海西北基伯昆兰山洞,它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这个考古大发现就成为宗教和历史文化研究最有价值的“死海经卷”。
  临近耶路撒冷旧城,其海拔高度约为760米,与死海海平面的相对高差约1175米。所以,从耶路撒冷前往死海,一路都是下坡。700M……600M……100M,50M……看着路边标识牌上的海拔数字不断变化,我们意识到0海拔就在前方了。
  果然,走着走着,路中央就出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道横线,写着:SEA LEVEL。没错,我们来到了与地球海平面一样高的陆地上!有幸亲眼见到因地壳、环境变化所遗存的种种地貌痕迹,这让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专家们很是兴奋,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死海风采。
  看着大家望眼欲穿的表情,我不禁佩服这条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者们。一路上,这不动声色的海拔标识牌不断变化更新,给大家很强的现场感,在强化地理信息的同时也将大家对死海的向往推向了高潮。
  “最死海”的旅游项目
  来到死海,如果没有体验天然黑泥浴和漂浮,那就不算真正来过。套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语:黑泥浴、漂浮是“最死海”的精品体验项目。
  “死海不死”的奇妙体验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刚到景区,大家就忘却了车途劳顿,急于看到死海,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的安全警示,它提醒大家,游客必须穿上鞋才能下海。穿鞋游泳?咋一听还有点不理解。原来海滨不是绵延、柔软的沙滩,取而代之的是漂亮、坚硬的小盐砾,因此,极容易划伤游客脚底。死海水虽然能加速伤口愈合,但带伤漂浮,绝对需要很大勇气,那个疼痛是难以言喻的。
  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做好了各项准备后,再乘坐往返于休息区与死海之间的摆渡车前往海边。到了海边才发现其实死海海水极清澈透明,水底的盐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死海浮漂没想象得那么简单,刚开始总是找不到平衡,一条腿浮起来了,两只胳膊又沉下去了,我们在水中挣扎摸索了好一会儿,久久不得要领。其实只有将身体完全放松下来,才会在水上漂得惬意。
  一些常来此度假的游客,漂浮技术娴熟,有的竟然躺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看书。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景区的安全服务是十分关键的,如果看书的游客不慎将海水弄入眼里,高盐分的海水会造成眼睛受伤。没想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后来我发现在海里有若干凉棚,主要用于暂时休息,以防长时间在强光下暴晒,另外就是可提供淡水冲洗高浓度的盐水进入口中或眼里。
  如果说在死海漂浮是一种乐趣,那么在岸边抹黑泥就是享受。
  死海黑泥产自死海湖底,富含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对皮肤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和美容功效。在黑泥浴场里,满眼望去全是“泥人”,游客们知道黑泥是宝,就拼命往自己身上涂,只舍得露出眼镜和嘴。闻着腥兮兮,看着脏乎乎,我还在心里打鼓到底要不要体验一下时,身边一位老专家已经以泥人造型示人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只见他一边抹泥一边鼓励大家:“等会儿黑泥一洗掉,我们各个都年轻好几岁啊!大家快动手吧!”
  犹太人的确精明,让游客来到死海不仅有的玩,走的时候还有东西带。死海黑泥被商家做成了各种各样的旅游商品,包括袋装原始黑泥、含黑泥成分的护肤品、黑泥精油、黑泥面膜等等,其销售收入占当地旅游消费收入的比例相当高。
  原生态酿造“死海味儿”
  死海景区的旅游设施看似简单朴素,实则蕴含着科学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
  就地取材、控制体量是其设施建设秉承的唯一标准,实现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泥浴区和漂浮区内的小凉棚,是由木头和茅草搭建的;游客服务中心、更衣室、休息厅和餐饮区设置在远离海滨约1公里外的地方,以防干扰死海景区整体荒凉、凄美的环境基调。
  旅游业的兴旺让当地人意识到了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具有“死海味儿”的景观被不断开发成旅游景观。例如,岸边岩石上裹着厚厚的盐壳,碧绿的颜色在阳光下隐隐发光,远远望去,这大片的岩石像极了镶着绿宝石的古堡,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些盐壳是珍贵的盐砾化石,如果被橇下来拿去卖也值不少钱,但当地人深知持久保护比一次买卖更值钱。美景就这样被留存了下来,并持续下去。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王朗”在白马语言中的意思是“放羊的地方”,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和猎人在这片土地上放牧、打猎,并在森林里、小溪间获取野生动物和药材。1965年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成为中国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保护与发展的博弈  王朗自然保护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也相对脆弱。对这片土地来说,保护与发展似乎永远都是一个相悖的命题。当地居民
期刊
在虎跳峡建坝,无疑会对这里的地质、环境、人文景观等造成影响。而在“建坝反对者”的眼中,这种影响是具有破坏力的,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重大伤害  2004年,中国的水电开发步入高峰期。小湾电站、瀑布沟电站以及其他若干个大中型电站都在加快施工。  当年2月,云南《迪庆日报》一篇关于水电公司即将在虎跳峡建电站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就包括了萧亮中。  萧亮中是一位土生土长在金沙江边的民族学、人类
期刊
作者走访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四个地区:丹麦、新加坡、墨西哥和美国的圣路易斯·奥比斯波,这四个地区的人民或许不是最有钱、最自由、最安全的,但是他们确是幸福感最强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幸福感发人深思:如果我们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留意每一个当下,没有用心去体会幸福的真正感觉。  幸福是什么?问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幸福没有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透过不同的幸福经历心路历程,得到共
期刊
这里是世界上自然物种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有古印第安人的神秘文化,这里是大自然爱好者、生物学学者、科学考察者、探险旅游者的天堂  或许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幻想:独自一人置身于原始丛林之中、独木舟上。头顶是茂密的参天大树,几束白色的日光笔直地投射下来,一些不明身份的飞虫在光束下舞蹈。独木舟在蜿蜒的河水中缓缓滑行,不时有野兽、鸟类和昆虫从身边匆匆而过。树叶上的水滴不断滑落水中,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独
期刊
计算机所能协助规划设计师进行的工作越来越多,从遥感卫星动态监测、气候变化、水体流动、风运动,到光照,当所有设计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时,我们只能大呼“太给力了”!  面对城市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在上世纪初,规划设计师们手中的工具只有纸质图纸和实体模型,其后,AutoCAD带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革新,让规划设计师不再依赖手绘而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精准画出设计图纸。2000年后,Sketch
期刊
生食涵盖了西餐、泰式、日式等风味菜。汤羹、开胃菜、主菜、餐后甜点、花色饮料,应有尽有,集美味、健康、时尚于一身  在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四个走在时尚尖端的女主角曾坐在曼哈顿一个生食餐厅中,皱着眉头喝着鲜榨的绿色仙人掌汁。尽管她们对生食并没有表示友好的态度,却无奈它打着一个时尚健康的旗号。  不过千万不要急于将生食打入冷宫,其实生食也可以五彩斑斓,让你的食欲蠢蠢欲动。  生食,广义上指未经高温加
期刊
三个作用,一泡搞定。冬季靠什么养生休闲,温泉保健最有效  在说话看得见哈气,眉毛挂满白霜的寒冷冬季,泡温泉总能给人一种雪中送炭般的温暖,因此也成为不少人休闲放松的不二之选。  无论是室内温泉还是露天温泉,都可以通过“浸、淋、泳”三种方式来享受温泉保健。“浸”就是在不同温度的池中反复浸泡;“淋”则是在温泉花洒前喷淋,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也大可用木桶盛起温泉水自行解决;“泳”就是在温泉泳场中畅游,热力按摩
期刊
你不知道这只鸟什么时候悄然离去,更不知道它在你面前展现怎样的声色,直到有一天,你能预测鸟的每一个行为,听懂它袒露的心声,那才是一件很玄妙的事  每年秋天,出生不久的北极燕鸥就要离开自己甚至还未熟悉的家,跟着亲人们一起飞越大约1.8万公里,到达南极的浮冰区过冬。来年的春天,它们又会匆匆启程,飞越非洲西海岸,飞越北大西洋,再度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当鸟儿用羽翼去实现梦想,翱翔在我们永远无法凭借自身企
期刊
2001年夏天,何伟考取了中国驾照。在仔细琢磨了《中国汽车司机地图册》后,他决定往西走。此后的七年,何伟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之间,最终成就了这本纪实游记——《寻路中国》。  何伟是美国旅游文学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文名,他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美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  1996年夏天,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队员,何伟来到中国,眼前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新鲜。“语言、习俗、历史——这一切
期刊
家住公园旁,这是个幸福的现实。我便住在与北京的“绿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路之隔的地方。  这个举全民之力修建的中国最大的城市公园,汇集了北方自然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品种和生物群落,构成了一个北京市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场所。  每到华灯初上,漫步在公园内,湖光山色,清风摇曳,那时的我便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外地的亲友都惊讶于奥运公园竟然无门票,可任人自由出入。其实,当年规划公园时,门票是考虑其中
期刊